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国资系统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促进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落实落地落细,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国企改革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国有企业在云南优化结构、畅通循环、稳定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
十年来,千方百计稳增长促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资本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发挥。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改革发展高效联动,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作用。2012年至2021年,云南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从17011亿元增加到63398亿元,省属企业资产总额从6471亿元增加到29105亿元,年均增速18.2%;利税总额从162.79亿元增加到283.2亿元,年均增速6.3%。国有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排头兵”作用,参与或实施中老铁路、万万高速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在建链补链强链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北山国际货场、贵金属前驱体材料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在服务保障民生中发挥了“顶梁柱”作用,累计投入30多亿元帮助28.8万人实现脱贫,完成50多个教育卫生补短板项目,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带头做好应急保供、复工复产。
十年来,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完善体制机制,国有企业活力动力进一步增强。
全面贯彻落实“两个一以贯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云南省属企业全面实现“党建入章”应进尽进、董事会应建尽建和外部董事占多数,全面建立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管理制度,各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进一步厘清。全面完成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扎实开展“对标找差距 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企业管理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省属企业全部实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或不胜任退出普遍推行,26户子企业实施中长期激励,云天化股份股权激励被国务院国资委列为典型案例,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经营机制不断健全。
十年来,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动能转换,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营效率显著提升。
围绕服务重大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整体功能。推进整合重组,完成建工集团、西南交建、十四冶集团“三合一”整合,重组组建绿色能源、绿色环保、健康产业、城市更新四大产业集团。化解过剩产能,压减粗钢产能280万吨、生铁产能125万吨,退出煤炭产能447万吨,处置“僵尸企业”229户。深化央地合作,引进中铝集团、宝武集团重组冶金集团、昆钢控股,举办“央企入滇”活动,签署58个项目协议,已完成投资430多亿元,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显著成效。加强科技创新,省属企业研发经费投入200多亿元,新增创新平台50多个,复杂多金属锌精矿冶炼等一批技术攻关项目取得突破。
十年来,牢牢把握出资人职责定位,加快职能转变,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不断健全。
坚持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放活与管好相统一,大力推进国资监管理念、重点、方式等多方位转变。增强专业化监管效能,制定监管权责清单,深入开展分类授权放权,全面实行清单管理;实行差异化分类考核,突出质量效益指标,考核导向作用有效发挥。构建体系化监管模式,开展完善治理、审计监督、经营投资损失调查处理3项专项行动;建设涵盖财务、投资、产权等系统的“数字国资”监管平台,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比例达98.1%,国资监管“一盘棋”加快形成。提升法治化监管水平,全面建立覆盖国资监管机构和国有企业的责任追究工作体系,扎实开展打造“一流政治机关、一流业务机关、一流作风机关”活动,国资监管效能显著提升。
十年来,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强化党的领导,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党的政治建设全面加强,国资监管机构和国有企业全面建立“第一议题”制度。党组织实现应建尽建,严格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实现党建责任制和生产经营责任制有效联动。推进企业领导人员交流任职,区别于党政领导干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家成长规律的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健全国资监管机构和国有企业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党委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贯通联动、一体落实。大力实施“清廉国企”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持续构建、一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