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人生方向 坚定理想信念—— 05办党支部开展“向王小谟院士学习”主题党日活动

文章来源:机关党委   发布时间:2013-05-14

  4月25日,监事会第05办事处党支部组织开展“向王小谟院士学习”主题党日活动。全体党员专程赴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电科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同志进行座谈,并参观首架预警机科研现场,潘良主席参加了党日活动。

  王小谟院士是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今年75岁,从事雷达研制工作50余年,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他所挚爱的预警机和雷达事业;他意志坚定,执着追求,坚信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一定能做到;他顽强拼搏,无私奉献,身患重症后仍全身心投入到预警机研制事业中;他言传身教、甘为人梯,在他手把手的教育和指导下,一批年轻科研人员迅速成长,相继走上重要岗位。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王小谟院士成为“自力更生、创新图强、协同作战、顽强拼搏”的“预警机精神”的标志性代表。

  座谈会上,王小谟院士首先介绍了我国预警机从无到有、从依靠进口到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围绕“自力更生、创新图强、协同作战、顽强拼搏”的预警机精神,大家与王院士进行了求教和交流,提出了各自关注的问题。如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如何持之以恒的坚持;怎样营造年轻人脱颖而出的环境;如何发挥团队作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年轻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应具备哪些品质等。王院士认真倾听,逐一回答了大家的提问。他说,惟有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将祖国发展与国家安全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就一定能做到。我们不但要研制出自己的预警机,而且还要研制出世界领先的预警机。从平实和充满自信的话语中,大家感受到王院士“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历史使命感,“中国人一定行”的民族自信心和“要做就做最好”的高标准工作态度。

  在雷达和预警机科研领域几十年如一日地攻坚克难、默默奉献,是什么样的精神动力在支撑着王院士?一些同志对此十分感兴趣。王院士说,中国人不笨,只要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一定能做到,造预警机就是造“争气机”。他告诉大家,环境对于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首先要给青年人一个好的工作环境,要敢于放手让青年人去承担责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年轻人自身也要不断努力,要有理想、有追求,在业务上多下工夫,努力为国家多做贡献。

  电科院院长吴曼青是王小谟院士亲自培养起来的新一代预警机总设计师,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并刚刚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在谈到在王小谟院士领导下工作的体会时,他说,王院士思维超前,善于创新,敢于担当,特别是在培养年轻人方面做了很多突破性的工作,我就是其中受益者,当年在王院士力举推荐下,我从研究所一个部门负责人,直接被任命为所长,这在当时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座谈会上,潘良主席指出,王小谟院士的先进事迹,在来之前已经认真学习过,今天当面聆听,感受更加深刻。王院士话语很平实,平易近人。作为雷达、预警机研制的代表性人物,在科研上很有魄力,也很有智慧。“自力更生、创新图强、协同作战、顽强拼搏”的“预警机精神”总结的非常好,我们干事业,是需要有这样一种精神,这也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自力更生,实干兴邦的坚定信念;创新图强,决胜千里的战略眼光;协同作战,甘为人梯的高贵品质;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的探索精神,这些都是王院士50多年科研工作的真实写照。我和监事会的同志都要向王院士学习这些崇高品质和精神,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党支部书记刘悦在发言中讲到,潘良主席要求办事处的同志在工作和成长过程中要见贤思齐,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去年党支部组织大家与中核集团徐銤院士座谈学习,今天又近距离感受王院士大师风范,当面聆听大师教诲,受益匪浅,这对每一位同志都是难得的经历。

  座谈会场面热烈,气氛活跃,平实的话语往来之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办事处同志深受教育,感触颇深,更加明确了人生方向,坚定了为国家奉献的理想信念。

 

【责任编辑:${content.getAttrByFlatName('zrbj').value}】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