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轻工离退休干部局退休干部郑柏峪同志志愿治理荒漠的先进事迹

文章来源:国资委直属机关党委  发布时间:2013-04-16

  郑柏峪同志,男,汉族,1947年6月出生,曾任轻工业部政策法规司处长。因国家机关机构改革,他1999年提前退休,回到曾经插队13年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查干诺尔地区志愿从事生态保护工作。自退休以来的10余年坚持致力于修复生态环境的环保公益活动,人工种植耐盐碱植物——碱蓬对治理由干涸咸水湖造成的荒漠化产生明显成效,已经得到相关部门和专家的论证和认可。郑柏峪同志获得2010年《环球人物》杂志“绿色卓越贡献奖”和公益中国“最佳民间公益人物奖”;2011年他应邀出席了“联合国荒漠化大会第10次会议”(UNCCD COP10)NGO分会。自2005年以来,他连续多年被国资委直属机关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建国60周年和建党90周年也受到表彰。

  查干诺尔蒙古语的意思是“白色的湖”,位于北京以北600公里,由80平方公里咸水湖和30平方公里淡水湖组成。从前的查干诺尔湖水满盈,浩淼无垠;周边地区牧草茂盛,水草丰美;栖息着多种珍禽异兽,养育着成千上万的牲畜。但是近年来,受全球变暖等多种因素影响,查干诺尔咸水湖于2002年干涸,暴露出的80平方公里干湖盆覆盖着白茫茫的盐碱粉末,昔日美丽的草原大湖如今变成盐碱粉尘污染源。大风把湖底的盐碱粉尘吹起形成盐碱尘暴,对植被、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危害,其程度远远大于一般的沙尘暴。更为严重的是,专家的调查研究表明,位于沙尘暴路径上的干涸盐碱湖盆查干诺尔是京津、华北降尘的重要来源地之一。

  10余年来,郑柏峪同志一直在查干诺尔进行艰苦的生态治理工作。最初几年,他自付交通食宿费,克服极其困难的条件,一年多次乘坐10多个小时长途车往返于北京与查干诺尔。当时路况极差,车里又闷又臭,甚至两人合挤一米宽的卧铺。住宿的乡村小旅店条件也很恶劣。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他坚持探索着治理之路。虽然经历过挫折和失败,但是他毫不气馁。当第二故乡的母亲湖——查干诺尔咸水湖干涸以后,他开始探索用耐盐碱植物碱蓬治理的办法。在没有经费的情况下,他们顶着盐碱尘暴自己在湖盆播种试验:盐碱水经常泡得脚掌脱皮;吸入盐碱粉尘咳嗽不止;粉尘钻进衣服里浑身刺痒,夜不能寐;还常常遭受沙暴和大风的袭击……

  经过多年的试验,他终于摸索出人工种植耐盐碱植物—碱蓬治理盐碱干湖盆的技术和种植经验。2008年,在韩国某环保组织的斡旋下,韩国现代汽车(集团)资助其开展了查干诺尔生态治理公益项目。截至2012年,郑柏峪带领草原牧民已经播种碱蓬超过75000亩,治理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从卫星图片上可以清晰的看到种植的碱蓬呈现出浓密的绿色,有效地覆盖了查干诺尔干湖盆。据实地考察专家估测,这些种植出的碱蓬每年可阻拦风沙土平均厚达20厘米,堆积沙土130万吨。淡化的土壤引来次生植物生长,动物也开始回归,没有生命的查干诺尔湖又恢复了生机,生态恶化的形势得到初步遏制。查干诺尔治理项目在国内乃至世界都是首创,它探索出了一条治理类似盐碱干湖盆的可行途径。

  在治理查干诺尔盐碱荒漠的同时,郑柏峪同志还进行了查干诺尔地区的地理、地质演变的研究,他拍摄图片上万张,录像带数十盘;还自费组织了科考组在河北省北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进行科学考察。通过实地分析北京周边6大咸水湖的特质,证实了干涸的咸水湖将长久释放盐碱物质,成为持续不断的化学粉尘来源,这些化学粉尘是PM2.5污染的组成部分,能漂浮到上千公里之外,影响我国京津及东部地区。

  查干诺尔盐碱干湖盆治理的成功,给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和河北省北部地区的盐碱干湖盆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全国其它盐碱干湖盆的治理起到模板的作用。


 

【责任编辑:${content.getAttrByFlatName('zrbj').value}】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