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坚定推进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山东省发改委  发布时间:2019-11-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亲临山东视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山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山东省委、省政府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定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为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谋划新思路、落实新举措,确定了“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的总体部署,逐步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奋力趟出一条高质量发展路子。全省新动能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16年的39%提高到2018年的48%,“四新”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16年的20.7%提高到2018年的25%左右,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起势,山东正在向着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全省人民期盼的方向变,阔步走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大道上。

一、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大力营造干事创业浓厚氛围

全面加强党对新旧动能转换的领导,2018年和2019年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省委即召开大会,针对改革意识不够强、担当落实不到位、创新发展有差距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动员全省党员干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谋划开展了苏浙粤、京沪雄考察学习,“万名干部下基层”等系列活动,使全省上下思想上受到了触动洗礼,努力从传统发展模式、GDP速度情结、守旧守成、政策依赖、窄视野小格局和“我的政绩”中解放出来,以“担当作为、狠抓落实”的具体行动和实际成效,坚定做到“两个维护”。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推进机制,构建起规划引领、政策支持、专班推进、督导考核于一体的整体架构。

(一)建立配套衔接的规划政策体系。依据国务院批复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编制《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及“十强”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在财税金融、人才支撑等方面配套出台政策性文件500多个,明确新旧动能转换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制定出台《实施意见》,梳理出100项重大政策、重大试点示范、重大项目,明确部门责任,细化工作方案,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实。

(二)建立工程化协调推进体系。聚焦“十强”产业发展,逐一建立由1名省级领导牵头、1个专班推进、1个规划引领、1个智库支持、1个联盟(协会)助力、1支(或1支以上)基金保障“6个1”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推进体系,整合资源力量,促进政策集成,统筹推进“双招双引”、项目落地等各项任务。围绕“放管服”、制度创新、干部人才、交通运输,逐一建立1名省级领导牵头、1个专班推进、1套政策保障的“3个1”推进体系,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有力支撑。

(三)建立务实管用的督导考核体系。建立新旧动能转换统计和监测指标体系,开通热线电话、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三大服务监督平台,对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点项目落实情况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半年督查制度,强化对重点任务落实情况的跟踪督导。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创新考核方式和指标体系,对16市和37个省有关部门开展专项考核,推动形成同向发力、典型带动、狠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聚焦产业结构变革,从供给侧发力,坚定淘汰落后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规划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金融“十强”产业集群。

(一)综合施策去产能。把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作为优化存量资源配置的首要任务,制定设备封存验收、职工分流安置、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等配套政策措施,积极稳妥做好去产能各项工作,为新动能发展腾出宝贵空间。2016-2018年,累计压减粗钢1152万吨、生铁505万吨、煤炭3000万吨。坚持“减量替代是常态、等量替代是例外、亩产效益论英雄、安全环保守底线”的原则导向,对钢铁、地炼、电解铝、焦化、轮胎、化肥、氯碱等7大高耗能行业,制定实施严于国家要求的行业标准和产业政策,完善精准的企业分类综合评价体系,倒逼落后产能市场出清。

(二)育新培强壮大新动能。发挥产业专班对“十强”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功能,瞄准产业发展布局空白、链条断点和薄弱环节,建立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分两批推出优选项目950个,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6543个,全省40%以上的投入流向“四新”经济,带动新兴产业扩容倍增、传统产业蝶变升级。集聚土地、融资、审批等各类政策优先支持动能转换项目,设立总规模6000亿元的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创新“聚焦重点、精准配置”的土地指标分配使用模式,加强资源要素保障。去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6.9%,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新经济成为工业增长的新引擎,海尔COSMplate成为首个由中国企业主导制定的制造模块类国际标准。今年1-9月,高技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投资增长18.5%。

(三)加快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实施产业集群转型示范工程,出台支持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的财政政策,鼓励龙头骨干企业纵向延伸、横向联合,加快引进一批集群配套、强链补链的重大项目,累计培育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支柱产业集群8个、过500亿元的主导产业集群20个,打造一批区域集群品牌。实施“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倍增计划,培育试点示范企业及项目150个;完成30个“雁阵型”产业集群和50个领军企业入库培育工作。

三、突出创新是第一动力,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竞争力

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统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强化科技创新供给,努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一)集中力量布局一批重大创新载体。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省财政每年至少拿出100亿元,大力实施省级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支持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及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等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运营,加快筹建高等技术研究院、能源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与中科院共建海洋大科学中心,获批建设中国康复大学,争取E级超级计算机等大型科研基础设施落地山东,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21家,省重点实验室244家。开展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倍增计划,以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为示范样板,加快培育30个以上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辐射带动各级建设一批不同主体、不同模式、不同路径、不同方向的创新创业共同体,构建“1+30+N”创新体系。

(二)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瞄准“十强”产业需求和前沿技术领域,发挥专班、智库、协会等服务功能,通过定向委托、“一事一议”等方式,大力实施重大关键技术产学研协同攻关,尽快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瓶颈。2018年,全省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176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64项,在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新一代神威E级原型机系统、全球计算性能和密度最高的AI服务器AGX5、高性能机器人控制系统、M55J高强高模碳纤维等方面取得一批标志性技术创新成果,潍柴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关键技术及应用等25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自主研发的我国第一个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海洋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971)”获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今年继续实施“卡脖子”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行动,组织实施150项大科学计划项目,安排200项“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

(三)集中力量推动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全面落实研发经费加计扣除所得税、创新券补贴等普惠性政策,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8916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878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分别达到181家、84家和203家,杰华生物等一批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隐形冠军应运而生。加快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出台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新材料首批次、首版次软件保险补偿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等政策,技术交易稳步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337.9亿元,增长28.8%,其中先进制造领域登记合同成交额增长33.2%。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将科研成果转化后对科技人员的奖励由不低于50%提高到70%,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比如,山东理工毕玉遂教育发明的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一举打破国外专利垄断,专利合同收益5亿元,其中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达到80%。

四、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强化有效制度供给,制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制度创新的决定,推进12个方面51项重点制度创新任务,形成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24条、扩权强县10条、拓展消费市场12条等一批创新性制度成果,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新旧动能转换促进条例,着力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一)创新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机制。发挥国资国企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出台国企改革10条意见,省属各级权属企业近60%实现混改。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整合组建山东港口集团、机场集团、文旅集团、颐养健康集团,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29户省属企业资产总额突破3万亿元。毫不动摇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打出政策“组合拳”,出台支持非公经济健康发展10条、支持实体经济45条、支持民营经济发展35条等政策举措,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落实“五个一视同仁”的要求,全面清理妨碍公平竞争的政策文件,切实解决“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问题,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2018年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168.1万户、总量突破900万户;今年1-9月,又增加163.2万户、增长40.2%。

(二)创新要素市场配置机制。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深化电力、油气等体制改革,基本实现农业、一般工商业和大工业用电同价,规范省内天然气管道价格。下放济南、青岛、烟台、潍坊、菏泽行使辖区内部分县(市、区)土地征收和农转用审批权,在临沂市开展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试点,进一步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制定开展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试点的指导意见,探索以政策性条件引导、企业信用承诺、监管有效约束为核心的管理模式。

(三)创新财税激励约束机制。将新旧动能转换因素纳入省对下财政体制改革,建立与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挂钩的转移支付分配、财政收入结构优化奖励、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增长奖励、重点园区“亩均税收”领跑者激励、“飞地”项目税收利益分享等5项机制。加强税费引导,《总体方案》提出的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所得税税前扣除、创投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股权投资所得税抵扣等7项政策全部落地实施,2018年对先进制造业、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一次性退税71亿元,惠及1554户企业,为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扩大再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创新绿色发展机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展开“四减四增”三年行动,部署打好“蓝天保卫战”等8场标志性战役,全省二氧化硫平均浓度持续下降,16市建成区内的166个黑臭水体基本完成整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省发电装机容量的25%。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财政奖补机制,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向各市征收主要污染物排放调节资金,与省级节能环保方面资金共同建立“环保资金池”,统筹用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率先制定绿色制造体系评价地方标准,推动140个项目入选国家绿色制造试点,5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获国家批复。开展“蓝色海湾”综合治理工程,启动“环渤海综合整治”行动,积极推进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五)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开展新型城镇化三年行动,在全国率先实现设区市和试点县(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规划全覆盖。开展地下综合管廊试点,累计推进259个综合管廊项目,在建长度562公里,形成廊体442公里。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出台实施规划及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5个振兴方案,选择10个县、100个乡镇、1000个村实施“十百千”示范创建工程,开展美丽村居建设4大风貌区、10条风貌带、300个示范村“四一三”行动,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五、主动融入国家开放大局,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大力实施新一轮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统筹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高标准推进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体制,释放新旧动能转换潜力。今年1-9月,全省实现进出口1.49万亿元,增长6.4%,高于全国3.6个百分点。

(一)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聚焦国际产能、经贸投资等8个重点领域,推出190个境外优先推进项目,其中120个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储备库。推进13个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中匈宝思德经贸合作区、海尔—鲁巴经济区等4个国家级境外合作园区累计投资40多亿美元,潍柴卡玛斯合作项目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落地实施。整合统一“齐鲁号”中欧班列,今年以来累计开行791列,累计进出口货值82.36亿元。持续放大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效应,加快建设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外运(上合)智慧物流产业园等26个项目在境内先导区集中开工,打造上合组织国家面向亚太市场的重要“出海口”。今年1-9月,山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4247.4亿元,增长15.5%,占全省进出口的28.5%,较去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

(二)扩大高质量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腾笼换鸟、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抓手,突出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山东优势,围绕发展壮大“十强”产业,探索建立招商引资促进机制,开展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平台招商、以商招商,成功举办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青年企业家创新发展国际峰会、外交部山东全球推介、儒商大会、日韩山东周等重大活动,吸引带动一大批战略性、引领性、支撑性项目签约落地。今年1-9月,全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075家,增长10.3%;实际使用外资84.3亿美元,增长5.4%。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引资继续向好,新设企业240家,增长24.4%;实际使用外资7.6亿美元,增长74%;研发与设计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12.2倍、11.4倍、1.7倍和50.7%。

(三)推进区域开放合作。加快提升济南、青岛、烟台核心城市地位,下放民生、投资、企业生产经营等领域省级权力事项70项,有序推进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青岛国际海洋名城、烟台先进制造业名城建设,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今年上半年,济青烟三市对全省GDP的贡献率达到45%左右。围绕优势产业、科技人才、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服务雄安新区建设,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及京津产业转移,累计引进和合作项目超过400个,实现到位资金720.78亿元。

六、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支撑

以全面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布局重大基础设施为重点,以自我革命精神大力度推进流程再造,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坚实保障。

(一)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推行“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改革,建成运行省级政务服务中心,挂牌运行市县两级行政审批服务局,开展优化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10个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基本实现新企业开办不超过3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不超过5个工作日,新项目从立项到投资开工不超过45个工作日的“3545”改革目标。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上线运行“山东企业开办一窗通”系统,“多证合一”改革扩大到“45证合一”。持续推进简政放权,省级权力事项压减54.4%。最大限度释放减税降费政策红利,2018年共为企业减税降费884亿元,今年减税降费1380亿元。

(二)强化人才支撑。制定《山东省人才发展条例》,出台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20条意见及38个配套性文件,实施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重大引才工程,探索实行顶尖人才引进“一事一议”、重点企业自主引才等灵活机制,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今年以来新增院士工作站131家、住鲁院士73位。规划建设青岛国际院士港,签约引进诺奖得主丹尼·舍特曼、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海内外院士108名,其中外籍院士占85%,海水稻、新型工程基因疫苗等21个项目落地运营。大力实施产教融合,积极创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全省技能人才总量突破1100万人。

(三)完善基础设施网络。编制实施全省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构建“四横六纵三环”高铁网络,建成通车济青高铁、青盐铁路,加快鲁南高铁曲阜至菏泽段建设,铁路通车里程达到6222公里,其中高铁1747公里,从全国第7位跃居第3位。实施“九纵五横一环七射多连”高速路网规划,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058公里,由全国第8位提升到第5位。加快沿海港口资源整合,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10个,吞吐量突破16亿吨,居全国第2位。稳步推进机场建设,加快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等4个在建项目,开工建设济南机场北指廊工程,菏泽机场获国家发改委批复。不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成开通济南至互联网国际出入口局的数据专用通道,在济南、青岛加快推进5G网络布局商用。

【责任编辑:王莉】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