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业转型升级进行时①】航天科工:发力云端,构建生产生活新业态

文章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0-04-22

岁末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然来袭,航天科工党组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主动应对“大考”,根据地区特点和疫情形势分类施策,以“严慎细实”的航天标准扎实推进疫情防控工作,科学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

同时,面对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航天科工审时度势,勇于变革,由传统安全领域逐步向非传统的“大安全”领域转型,并大力推进使用“线上”“云端”等新手段和新平台,助力构建生产生活新业态,为完成年度各项工作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贡献了航天力量。

分类施策开启工作新模式

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要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2月25日,国务院国资委统筹推进中央企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等改革发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中央企业在确保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下,有序推动复工复产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

作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军工企业,航天科工积极应对挑战,努力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维护正常经济社会秩序提供重要支撑。航天科工的做法是,按照合理、适度、管用原则,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航天医疗物资产品和医护人员全力保卫抗疫前线,湖北以外地区企业采取“三级六类”网格化防控方案精准防控,实施“七种工作方式”灵活复工,坚决做到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两手硬”。

航天科工二院某项目突击队负责人表示,为了提高效率,从2月1日(农历正月初八)就开始加班策划,把工作安排早早理清,这样2月4日复工当天,就能直奔主题。工作过程中,大家都戴着口罩,虽然彼此都很熟悉,但始终保持安全距离,没有一句闲聊,只专注手头的操作,终于在两天内完成了原计划四天的工作量。“有困难就面对,进度拖了就抢回来!”这是航天科工二院某设计师对自己提出的要求。

除了早安排,抢进度,航天科工的工作人员还充分利用信息化办公系统开展团队合作。航天科工迅速部署运用自主搭建的航天云信、云雀等信息化办公平台。截至3月10日,航天科工各级单位共注册航天云信用户14余万人,注册用户已基本覆盖集团从业人员,各级单位建立云信群5717个,在避免人员聚集、保障数据安全的条件下推进防疫不停工。

工作过程中遇到了技术难点、关键问题,项目领导、团队成员间通过信息化办公系统进行充分讨论,同事们发表各自看法,确定可行的解决方案,然后分头行动。“正是有信息化办公系统的支撑,有团队力量的支持,才能使得各项工作稳步推进。”航天科工三院某设计师感慨地说。

在疫情防控背景下,航天科工所属企业纷纷开启了工作新模式。华通汇达项目由航天科工所属的航天建设湖南航建和长沙展通物流公司共同打造,将建成湘菜供应链产业园。2月3日,湖南航建开始跟进该项目施工许可证的网上申报工作,结合工作新模式,通过电话、微信等远程办公方式,与住建部门点对点沟通,详细了解施工许可证的办理流程,并就业务资料准备、程序的完善以及湖南省住建智慧云平台的使用进行密切沟通。

2月10日,复工首日,由于前期准备充分、资料齐全,湖南航建当天下午就顺利拿到了电子版《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这是湖南省首张“不见面”审批的施工许可证,也是湖南省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后发出的首张施工许可证,为湖南省施工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注入了强大的信心。

此外,航天科工所属航天三江南京晨光江苏金陵制造研究院,从线下营销转换到云端办公,在维系好原有战略合作伙伴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市场,深挖潜在客户,2020年1-2月,南京晨光实现民品订货额同期增长52%。航天科工所属航天江南航天新力公司复工以来,通过邮件、短信、微信、电话视频、网上签约的云办公方式,与客户签订了新的合同。

“疫情防控不松劲,复工复产不等待。”航天科工党组书记、董事长高红卫说。他强调,航天科工要主动应对“大考”,全力投入“战斗”,立足使命要求、地区特点和疫情形势因应施策,把时间抢回来、把任务赶上去,将夺取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全面胜利的责任使命落在行动上、担在肩膀上。

从“线上”和“云端”再发力

AI、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这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产物,成为了抗疫复工的“利器”。“这次‘战疫’加速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云化的变革,广大百姓和企业前所未有地体会到在‘线上’进行生产生活的价值”,高红卫说。

作为战略性、高科技和创新型的中央骨干企业,航天科工拥抱变革,以新一代“线上”手段平台,为复工复产提供系统性的科技支撑。

航天科工所属的航天云网,打出了“线上抗疫组合拳”。瞄准企业复工难、需要及时了解员工当前身体状况以及疫情防护物资调配等问题,航天云网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优势,快速上线了“在线协同、齐心抗疫”专区,并提供了企业复工复产工具集,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工具支持。

比如,航天云网建设的航天云信系统,实现了企业即时通讯、多组织架构、实时办公等功能,全面保障企业数据安全,助力企业高效办公和管理。航天云网建设的云端业务工作室,面向企业用户,以交易为核心,帮助企业拓展采购营销业务渠道,并提供了线上的对接、商签、履约、结算等全流程业务服务,有效支撑企业依托云端平台开展业务。

疫情防控期间,广大企业还切身体会到了“非接触式”涉税服务。航天科工所属航天信息,通过网上办理、在线服务、机器人服务、95113热线服务等方式,指导企业用户通过线上咨询办理涉税服务。自2020年1月1日至3月12日,航天信息累计接入热线服务2088928个,网上办理、在线服务1312197个,机器人解答1594936个,为企业纳税人解决税控开票、纳税申报、发票抵扣、税务政策咨询等问题。航天信息打造的51发票平台,向超过100万用户提供了快捷、多场景的“非接触式”发票服务,2020年1月中旬以来,累计协助各类企业开出超过3亿张电子发票。

围绕“在线”和“云端”,航天科工的创新还有很多。比如,航天科工二院二部自主研发的工业版软件平台“云雀”,支持电气、气动、机械、电子、控制等十余个专业间数十种格式文件的互传、浏览,可将产品设计效率提升4到5倍,为用户提供了畅通的沟通环境和智能化的消息处理方案。

航天科工所属湖南航天天麓公司,推出了云上检测服务精品市场——严选商城,能帮助检测机构实现检测业务“线上推”“线上办”,为保障检测用户、检测机构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提高检测业务办理的效率贡献了力量。

航天科工所属航天建设华航环境的“智慧水务管理云平台”,实现了污水处理厂站运行情况的远程管理和监控,通过该平台,一名工作人员可同时监控几十个污水处理站,并开展针对性巡查,有效减少了运维人员与污水的接触频率,大幅提高了管理效率。

高红卫表示,未来航天科工将着力于发展工业互联网等“线上”“云上”平台和应用,助力构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大数据、人工智能条件下的生产生活新模式、新生态、新经济,促进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提升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力“大安全”迎来新发展

近年来,航天科工着力推动“大防务、大安全”产业发展,在信息技术与信息安全、高端装备与特种装备制造、科技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等方面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项目。

疫情期间,围绕抗疫需求,航天科工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为国家、社会、企业提供了可信赖、方便适用的信息化平台、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也推动了自身由传统安全领域向非传统的“大安全”领域转型。

航天科工所属航天信息北京航天金盾分公司,作为全国旅馆业治安管理系统的主要承建商,积极配合公安机关,仅用24小时即完成了旅馆业治安管理系统对比模块、报警模块的功能实现,并按要求准点上线运行。据了解,该系统可对入住人员进行实人实证核验,有效掌握了重点人员的流动轨迹,实现了对疫情防控区域重点人员酒店入住等情况的及时跟踪。

航天科工二院所属航天长峰航天精一公司,在广东省发现首例疑似病例后,作为广东省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防控及动态监测GIS平台的承建单位,仅用一天时间就在原有平台基础上建成了新型冠状病毒专题监测系统。该系统上线后,航天精一公司还成立了专项小组,为广东省疾控中心提供24小时技术支持,并针对疫情升级加入了人车轨迹分析、趋势分析及推演、重点管控区域分析等功能应用,为广东疫情阻击战提供了技术支撑。

用信息化手段助力疫情防控的,还有航天科工所属航天系统公司江苏航天大为公司,其研发生产的疫情防控盘查系统和公安卡口盘查系统,在疫情期间成功交付用户单位投入使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疫情防控盘查系统在公安移动端使用,用于对进入某个区域的车辆以及人员进行身份核查登记,能够在系统内登记被盘查人员的来访信息,并针对外来人员形成清晰的记录台账,便于及时了解人员的来源与去向,开展后续的人员监控工作。公安卡口盘查系统在公安警务通使用,用于对进入某个区域的车辆以及人员进行身份核查登记。在进行人员身份核验时,该系统能够通过拍摄被盘查人员的车辆,自动识别车辆号牌,与人员信息一起登记入系统。

2月14日,由航天科工所属航天建设航天设计院系统集成的“多人自动测温防疫布控系统”正式在首都儿科研究所上线使用。随后,该系统在北京儿童医院也上线使用。该系统实现了人员流动密集场所下,出入人员体温的快速测量,可广泛应用于医院、机场、轨道交通、社区、写字楼等公共场所。

高红卫表示,航天科工自成立以来,主业就是“安全”,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在信息技术突破性普遍应用的大趋势下,航天科工着力由传统安全领域逐步转型到非传统的“大安全”领域,努力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维护正常经济社会秩序提供科技支撑。(《国资报告》记者 原诗萌)

【责任编辑:赵艺涵】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