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新国企】⑤ “一带一路”记录者眼中的“一带一路”

文章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8-08-17

在黄海之滨青岛探访“海上巨无霸”,揭秘中东鲜牛奶如何搭上特种冷藏箱班列运到国内;在古丝绸之路起点西安观摩丝路国际会议中心建设过程,聆听尼泊尔飞行员讲述“一带一路”培训交流故事……8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和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天涯共此时——“一带一路”大型新闻行动第三季都完成了第一站的采访。8月10日起,国资委新闻中心、北京电视台、北京电台、北京时间等机构组成的50人报道团队沿东南、西北两线,“跨区域行进式”开展“一带一路”采访报道。一周的时间内,记者们不仅马不停蹄进行采访记录,用笔、用镜头、用无人机记录下“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的成就,同时用心体验、用脑思索,用新闻专业主义进行表达,采访间隙,还讲述了他们亲历的“一带一路”。

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 石雨濛:震撼、壮观,是这几天采访最直接的感受。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得太快了!以前很多技术都要依靠国外,现在我们自己的企业都能解决,并且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有种扬我国威的感觉。

 

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  韩凯凡:这是我第一次实地采访“一带一路”,深刻地感觉到“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和全世界带来的积极变化和影响。我会努力写出更多反映“一带一路”真实情况的优秀报道,为“一带一路”的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时间记者 丁娉婷:去采访的中海油青岛公司承建的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由我国自主研发,全体工作人员吃住都在项目上……当我们走到船的制高点时,视野一下子非常开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顿时产生一种敬畏之情,真的感谢这些大国工匠。

 

中国一带一路网记者  潘玥:这几天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央企业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作出了切实的贡献。例如,有的项目承接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还是通过层层努力,最终实现了既定目标。

 

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  侯爵:每个项目都不简单。看似一根钢柱的装吊,其实是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才能最终确定实施,这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正是千万国企普通员工的付出,才能汇聚成“一带一路”的浩荡长河。非常期待后续的采访,我们希望把更多的人文元素加入到报道当中。

 

北京广播电视台摄像  张玉泽:采访中我更多关注“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国企一线员工,他们是最辛苦的人,从摄像机的监视器中我能够第一时间接收到画面带给我的震撼:满脸大汗的工人、黝黑的皮肤,但脸上却有一种坚持的神情,还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国资委新闻中心记者  陈航:通过这六天的采访,充分感受到了国有企业的底气和硬气——科技创新让中国制造业越来越有竞争力。“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很多产品成为靓丽的“中国名片”,让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无比自豪。这自豪背后,是无数幕后英雄默默奉献在基层一线,真正是中国富强的脊梁。

(国资委新闻中心 陈航 王文铎)


点击图片 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李子红】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