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高分七号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立项、研制、测试……简单的词语背后是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高分七号卫星研制团队迎难而上的勇气、夜以继日的坚守和航天报国的初心。穿梭时空,唤醒记忆,高分七号凝聚着太多人的心血,包含着太多的故事。
可以拍摄“3D大片”的卫星
2015年8月18日,高分七号正式立项,由航天科技五院抓总研制。自立项起,它便被寄予厚望,受到各方关注。它是我国首颗民用亚米级光学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是高分系列卫星中测图精度要求最高的科研型卫星,不仅具备同轨道前后视立体成像能力及亚米级空间分辨率优势,还能利用激光测高仪获得高精度高程信息。高分七号采用主被动光学复合测绘新体制,实现对地表的三维观测,主要用于我国1:1万立体测图生产及更大比例尺地理信息产品的更新。
发射成功后,高分七号将面向国土测绘、城乡建设、统计调查等重大需求,开展示范应用。它将推进我国全境范围1:1万比例尺地形图快速测图技术;将拓宽高分图像数据服务应用领域;将降低我国统计部门现场调查难度;还将替代国外数据引进,节省外汇资金。
作为我国首颗亚米级高分辨率光学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高分七号拥有不少特殊功能。与一般光学遥感卫星只能拍摄平面图像相比,高分七号可以绘制立体图像。在它眼中,建筑物不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个方格子,而是一个个立体“模型”。它是高分家族中唯一可以拍摄“3D大片”的卫星。
此外,高分七号还有很多高强本领。它采用可变编码调制技术,可以自适应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借助自主任务功能,它拥有极强的高智能处理能力,操作简便,便于用户使用。它还有自主健康管理功能,如果在执行任务时突然有点“感冒发烧”,也可以自己发现病情、自己诊断,然后对症下药。
高分七号发射入轨后,可与两颗已在轨运行的资源三号卫星组建首个光学立体测绘卫星星座,有效提高国土立体覆盖能力,开启我国自主大比例尺航天测绘新时代。
扛着大相机的摄影师
作为测绘卫星,高分七号的主要任务是为地球做精细的表面详查,并绘制成立体地图。它类似于扛着大相机、绕着地球飞的摄影师。高空中,这位摄影师拍出的作品必须是立体的、有精度的图片。
高分七号总指挥王祥介绍:“卫星由有效载荷和服务系统构成,其中有效载荷包括双线阵立体测绘相机和双波束激光测高仪。在卫星研制过程中,最难的也是这两样。”
由于测绘功能的特殊性,高分七号双线阵相机的设计不同于其他高分辨率相机。据双线阵相机的技术负责人王长杰介绍,成像系统除了需要提供优异的像质外,还需要极高的系统稳定性,对地摄影效果的稳定性要求特别苛刻。在没有任何装调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各组件装调公差均需保证在10秒以内。
而高分七号激光测高仪更是国内首个全波形对地测距载荷,可向目标地物发射高能量密度的激光脉冲波束,并接收由地物返回的激光回波,从而获取地物的高程信息。这样的载荷没有可参考的先例,指标要求精度更高,只能靠研制团队自己摸索。
虽然经历重重困难,但一切都是值得的。交付后的高分七号双线阵相机不仅分辨率高,而且图像层次细节更多,为制图高效性奠定了基础。今年4月,测绘相机和激光测高仪成功交付,高分七号终于迎来出厂前最后的测试阶段。
为了一个目标前进
最大的困难克服了,接下来的工作便加快了脚步。仅几个月时间,高分七号研制团队就完成所有的整星电测试、力学试验、热试验、出场可靠性试验及评审。“大家团结协作,都在为了一个目标前进。可以说,总装、总环的同志们一直在加班,干到后半夜是常事。”王祥说。
试验队临时党委书记、总设计师曹海翊连续高负荷工作,在发射前一周病倒了。住院3天后,医生劝她多输一天液,可她仍然坚持出院,立即投入到工作中。队员付燕春刚进场没几天,爱人预产期提前,孩子出生时他还不知道,家里人说“不想影响你工作”。女队员张田青预产期快到了,高分七号进场后她仍然坚持在北京保障远程测试,她说,想先照顾好这个“孩子”,再去生孩子……
卫星试验队临时党委副书记、政工组组长郭援的妻子在一次现场参观发射后,从不理解到理解,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以前我出差,她总是黑着脸,现在说要出差,很痛快就答应了。”由妻子的一张笑脸送出门,郭援的心情放松了许多,干劲也更足了。
有了坚强的后盾以后,这样一个总加班的团队时常在凌晨一两点还有欢声笑语;他们给彼此起昵称为“三段一姐”“云里金刚”等;他们总是活力无限、充满欢乐。
9月19日,高分七号卫星试验队从北京启程,奔赴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队员们亲切地称呼高分七号为“小七”。有人说,小七像一个待嫁的新娘,每一位队员都是娘家人,要亲自来送她出嫁;也有人说,小七像一个即将远征的战士,试验队员们则是送他出征的父母。
发射的那一天,大家在不同地点看着高分七号卫星升空,飞向新的世界。有人欢呼、互相拥抱,释放着心头的喜悦;有人慨叹松了一口气,卸下了肩头的压力;有人悄悄擦去眼角的泪水,再次踏上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