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指标恢复性增长,经济运行稳步复苏
3.2%,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时间:2020-07-23

3.2%,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7月16日,国新办就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表示,上半年中国经济先降后升,主要指标恢复性增长,经济运行稳步复苏。

主要指标逐步回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4566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1.6%。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

“总的来看,上半年我国经济逐步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运行呈恢复性增长和稳步复苏态势,发展韧性和活力进一步彰显。”刘爱华说。

主要指标逐步回升——

看生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一季度下降8.4%转为增长4.4%,服务业增加值由一季度下降5.2%转为增长1.9%;看消费,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5.1个百分点;看投资,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3个百分点。

从月度来看,改善态势更明显。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三个月保持正增长,服务业生产指数连续两个月正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四个月降幅收窄,出口额连续三个月正增长。

新兴领域动能增强——

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7%,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高技术领域投入持续加大,其中医药行业投资增长10%以上,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30%以上。

市场预期总体向好——

6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9%,连续四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是54.4%,连续四个月回升。

“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国能够在短时间有效控制疫情,实现经济由降转升,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殊为不易。这凸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潜力,同时也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综合施策的效果。”刘爱华说。

基本民生保障有力

一方面主要经济指标向好,另一方面,从就业、物价、脱贫等维度看,上半年基本民生亦保障有力。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6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2.7%。6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比5月下降0.2个百分点。二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17752万人。

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8%,涨幅比一季度回落1.1个百分点;核心CPI同比上涨1.2%,基本保持稳定。6月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处于温和上涨区间。

脱贫攻坚成效突出。上半年贫困人口较多的四川、贵州、广西等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都在5.5%到7.6%之间。社会保障和兜底帮扶持续加强,上半年人均转移性收入名义增长8.2%。

受疫情和近期洪涝灾害影响,许多居民对基本生活尤其是物价走势十分关心。接下来情况会怎样?

刘爱华分析,从下半年决定物价走势的主要因素来看,目前工业和消费品供需都比较平稳,变化不会太大,主要因素还在食品方面。具体来看,夏粮丰收为粮食价格稳定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生猪存栏数已经持续三个季度环比增长,产能在逐步恢复;鲜菜的供给周期较短,加上生产的调运调配等政策跟进,价格不会出现特别大幅的变动。

“下半年尽管食品价格短期局部可能出现一定的波动,但总体上稳中有降的态势不会发生改变,整个物价态势会继续保持平稳。”刘爱华说。

下半年持续复苏有信心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正逐步克服疫情冲击带来的不利影响。但刘爱华同时指出,由于上半年GDP、工业、服务业、消费、投资等主要指标仍处于下降区域,二季度的回升增长仍然属于恢复性增长,推动经济回归正常水平还需付出艰苦努力。

不过,从上半年尤其二季度各经济指标回升情况看,下半年经济的持续恢复有支撑。

——经济稳步复苏打下好基础。3月以来,很多指标出现明显回升或者降幅收窄。“这种运行态势表明,总体上疫情冲击是可控的,中国经济自我调整能力是比较强的。”刘爱华说,我国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超大的市场规模,这些优势在下阶段仍会有效应对疫情冲击。

——新产业形成更多增长极。防疫期间,远程办公、在线教育、智能施工、无人配送等新模式有效化解堵点、难点,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新产业形成更多增长极,将为经济下一阶段增长提供更多支撑。

——宏观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上半年,为应对疫情冲击,财税、金融等政策发挥成效。刘爱华表示,这为下半年更好地应对疫情冲击积累了经验,进一步坚定了信心。同时,疫情冲击下也暴露出一些领域的问题,将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加大创新力度,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从这些有利条件看,我们对下半年经济持续复苏是有信心的。经济回升是有基础、有潜力、有条件实现的。”刘爱华说。

【责任编辑:赵艺涵】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