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提升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在中央企业管理创新暨全面风险管理经验交流会议上的讲话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 邵宁
(2011年2月28日)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国资委党委提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背景下,召开这次企业管理创新暨全面风险管理经验交流会,具有重要意义。会议给大家印发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典型经验材料,这些经验都是中央企业自己创造、实践的成果,操作性非常好,值得深入地学习和借鉴。这次会议的中心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总结“十一五”期间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管理工作取得的进展和成效,交流管理创新及全面风险管理经验,探讨与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相适应的科学管理体系,研究部署在“十二五”期间推进国有企业管理再上新台阶的具体措施。今天上午和下午,听了四个典型经验介绍和麦肯锡专家所作国际化专题讲座,感到深受启发。就今天会议主题,我讲三点意见。
一、国有企业管理工作实现了重大转型和升级,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和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洗礼,特别是前几年全球金融风暴的磨炼,国有企业的管理工作已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从国内竞争到实施“走出去”战略、从国外管理方法的学习模仿到消化吸收、融合提炼、自我创新的重大转变。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经营管理理念发生深刻变化。绝大多数企业牢固树立起市场、效益、质量、成本、品牌、营销、全球化、以人为本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理念和社会责任意识。二是极大地丰富、拓展了企业管理的领域。战略管控、购并整合、流程再造、精益生产、虚拟联盟、扁平化组织、供应链管理等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组织已经进入企业管理的视野和范畴。前些年我们还在引进这些概念,现在不少企业已经比较深入地在实践了。三是越来越多的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被广大企业所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经济增加值(EVA)、平衡计分卡、六西格玛、5S管理等国际流行的管理方法和手段都在国有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四是经营管理人员与职工素质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批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职工使命感、归属感不断增强。五是“软实力”培育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通过构建企业文化、建立学习型组织、加强知识管理、推进管理创新、实施名牌战略、履行社会责任、塑造企业形象等培育企业核心能力,努力保持竞争优势。
国有企业管理工作的转变,对国有企业来讲意义重大而深远。国有企业这几年发展状态较好,应该说与管理水平的提升有直接关系,管理工作的转型、升级对促进企业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外部人士可能很难理解,国有企业怎么会在几年之间突然就变好了?除改革的因素之外,如果深入到企业管理领域就会发现,国有企业一直在学习、在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管理水平。所以,国有企业现在状态好不是偶然的,有着内在的原因。
随着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改革,各级国资委肩负起指导企业管理工作的责任。通过认真履行出资人职责,采取有效监管措施,推动企业加强管理和管理创新,取得显著成效。追溯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我国负责企业工作的政府部门一直延续着高度重视指导、推进企业加强管理和管理创新的传统,从国家经委时期吕东同志、袁宝华同志重视推进企业管理工作一直延续到现在。国资委承担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从出资人的角度指导、推进企业加强管理和管理创新,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应该说利益更加直接、效果更大。近几年来,各地国资委为推进国有企业管理做了大量工作,国务院国资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中央企业管理升级:
一是充分发挥战略管理的统领作用,引导企业突出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正确定位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国务院国资委根据中央企业的资源、能力和比较优势,分期、分批地明确了企业的主业,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这成为企业制订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基石。战略管理是企业长远性、根本性的重大管理,战略决策失误会给企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有些更具有不可逆性,会给企业带来灾难。在突出主业的基础上,近年来国资委还注重在体制上为有效战略管理建立制度保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推进规范的董事会建设。董事会最重要的职责是把住企业的战略方向,到目前为止30家董事会试点企业董事会在企业战略管理上都倾注了巨大精力,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同时,国资委也在努力和企业决策层一起研究企业的战略问题,使国资委对企业的主业管理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中铝公司的发展战略调整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国资委成立后中铝公司连续多年经济效益很好,2008年受外部环境影响成为央企中的亏损大户。这几年其他中央企业在发展,中铝却在努力脱困。脱困工作第一个方向是彻底改变内部机制,危机实际上对改革是一个机会。企业莺歌燕舞的时候改革是比较难的,真正陷入困境,职工知道亏损了,自己的饭碗有危险了,企业内部对改革的承受力会明显增强。中铝抓住亏损的“机会”,彻底地把内部机制改变了,这对中铝今后的发展将受益不浅。今天上午中铝股份罗建川总裁讲了这么一句话,过去只有民营企业能做到收入能升能降,现在中铝公司也做到了。我想中央企业中敢说这句话的可能不太多。第二个方向是战略转型。中铝原先的主业是单一金属,即铝的冶炼和加工。中铝公司的领导认为有问题,与国资委一起研究,到底单一金属还是多金属是行业发展的国际趋势?什么样的主业配置更符合中铝的实际及发展的要求?经过多方论证,认为多金属是方向,于是国资委将中铝的主业从单一金属调整为多金属。这里面还有一个战略问题,即向下游发展还是向上游发展?往下游发展是深加工,往上游发展是矿产资源。中铝的领导和国资委一起研究形成共识,我国矿产资源相对不足而控制资源需要很大投资,往上游发展能对国家资源战略起到支撑作用,也可以更充分地发挥中央企业的规模优势;如果往下游发展,竞争对手将是一些民营企业,而有些民营企业在深加工做得很好又有成本优势。于是,中铝的主业又一次进行了调整,定位为国际化多金属矿业公司。企业战略的适时调整优化很重要,如果中铝的主业还是当时很窄的范围内,可能现在仍然会很困难。
二是加强内部的整合,提高集团的管控能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国外企业内部整合问题不是很多,除非在并购之后有整合、融合的问题。但是中央企业中有一批企业是在非常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脱钩、打捆组建的,这样形成的集团一方面先有“儿子”后有“老子”,集团管控能力往往比较弱,另一方面内部缺乏协同效应,有时候内部子企业间还是互相竞争的。如何通过内部整合提高集团管控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是许多中央企业面临的一项任务。
前几年改革局经过调查研究,总结了中材集团等一些企业的典型经验。中材集团起初也是典型的“归大堆”、“装麻袋”形成的集团,由原国家建材局所属的工厂、研究机构、贸易公司组成,内部缺乏协同效应。集团领导班子在这个问题上头脑比较清晰,首先明确企业的核心业务和发展战略,然后抓住上市这个重要的机会,以上市标准为准绳大力度推进内部整合,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推动内部整合是需要削山头的,会触及一些人的既得利益,需要有足够的推动力。上市往往可以变成这样的推动力,因为上市可以融资,企业职工会很支持;上市要聘中介机构进入企业,提出专业化的内部重组方案,集团借中介机构提出的要求在内部推起来相对容易一些。通过上市重组组建的中材国际股份很快成为国际一流水泥技术装备工程公司,到目前已连续三年居国际同行业市场份额第一名。原先中材的子公司都是各自为战、分散运作,没有人能做总承包,各自给跨国公司打工。通过上市之前的整合,整合出一个集成能力很强、可以做总承包、做交钥匙工程的大的承包商,竞争力就变得非常强。去年,中材集团海外销售收入已经占到全集团的50%以上,而中材国际占到其中的80%以上。中材集团的经验是前几年总结的,实际上到现在仍然有借鉴意义,对于内部仍然没有整合到位的企业来说,仍然有其价值。这几年央企推动内部整合的成功案例很多,通过整合集团管控能力明显提升。
三是推动企业建立风险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稳健发展。2006年,针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程度加深,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的形势,国资委印发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这个文件制订得比较超前,集成了国内外、包括很多中介机构对风险管理研究的成果,水平是比较高的。这个文件的性质是一个指引,一个指导性文件,并没有强制约束力,目的是给中央企业一个导向和促进的作用。国资委这些年一直要求中央企业强化风险管理意识,主要领导要重视风险管理和风险防控,企业内部要健全风险管理制度与组织体系,重点加强“三重一大”事项的风险管理。同时,多次举办中央企业董事经理人员及职能部门负责人、业务管理骨干的风险管理培训班,办班的层次办到具体操作者,所以前一段的工作推得比较实。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潜在的风险变成了现实的风险,使得中央企业更加重视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拓展。这次会上介绍的典型经验,如宝钢的经验,就非常有操作性、非常具体,值得其他企业借鉴学习。
近几年一些中央企业主动向我委提交全面风险管理年度报告,改革局每年汇总分析后再给企业一个反馈,中央企业中也涌现出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对编制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年度报告,我们一直坚持企业自愿原则,不要求企业必须编报。实际情况是企业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在全面风险管理方面今天有宝钢的介绍,明天中国五矿还要介绍市场风险量化管理模型,这些很具体的风险控制办法和风险控制制度体系建设实践,会给大家很多启发。
四是通过推进企业信息化,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已经不适应当前市场竞争和国际化经营的需要,只有借助于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才可能实现管理的精细化和现代化,对大型企业更是如此。这几年,许多中央企业实施了大型管理软件,推进业务流程再造和管理变革,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促使企业在市场反映速度与能力、集中统一管控、降本增效、服务质量水平和用户满意度等关键绩效指标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今天通过中石油的经验介绍可以看出一个趋势,我们以往强调信息化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中石油的信息化确实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但同时也是企业经营和研发工作的基础,信息化有可能改变企业各项工作的基础和面貌,使企业的经营发展整体上依托于信息系统平台基础之上。这对于中央企业来说是一个台阶,一旦跃升到这个台阶之上,不但是企业管理,各项工作效率可能都会有一种飞跃式提高。这种企业整体上的提升会让那些没有实现信息化的企业完全没办法与之竞争,好像用冷兵器的军队遇上了用热兵器的军队。所以,中央企业必须要上这一个台阶,你上不去别人上去了,你的劣势就不单单是一个企业管理的问题了。
国务院领导同志在有关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中石油十年来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并要求国资委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央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给国资委提出了一个课题,下一步怎么样学习和推广的问题,我们正在研究落实。
五是支持企业积极稳妥开展国际化经营,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是中央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央企业的使命和责任。这几年中央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很大,但国际市场比国内有更多的政治风险、文化风险、汇率风险甚至社会动荡的风险,如何积极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强化风险管控,是国际化经营成败的关键。近年来,根据中央的要求,中央企业积极研究制订国际化经营战略,加强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国际化风险管控体系,海外市场开拓、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日益发展,通过海外并购,尤其是资源的并购,增强了企业乃至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不仅中石油、中石化海外并购取得重大成果,中交、水电建设、中国建筑等施工企业海外市场开拓取得重要进展,而且像国家电网公司、华能等企业也在国际化经营方面取得了实效。但总体而言,中央企业还处于“走出去”战略和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国际化主要看国际上销售收入达到多少,取得的利润是多少。中央企业或者说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道路还很漫长,离真正国际化的目标还比较远。
除了以上五个方面,中央企业加强和改进各项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与市场竞争和现代化管理相适应的经营管理者队伍和员工队伍,以及加强经营管理、培育品牌商誉、开发核心技术、建设企业文化、树立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进展和显著成效,竞争“软实力”不断增强。这几年中央企业管理水平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持续不断发生的,中央企业管理意识在增强,自身状态在改善。
二、新的环境和挑战对加强企业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提升世界级管理水平成为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改革、管理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加强企业管理,推动管理创新,是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在“十二五”期间,国有企业将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诸多新的挑战,对企业改革、管理和发展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其中,来自日益加深的全球化市场环境、对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更高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低碳、环保要求,以及国际竞争、科技发展和信息技术更深更广的应用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将对企业管理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十二五”期间,管理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改进和创新,才能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要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就中央企业而言,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王勇主任代表国资委党委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此要实施转型升级、自主创新、人才强企、国际化经营、和谐发展等“五大战略”。应该说这个目标是很高的。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平着铺摊子做大是相对容易的,因为我国有一个非常大的国内市场,但是我们向上提升、向高端走并不容易,因此王勇同志提出的这个目标是不容易达到的。用这个目标去衡量,我们有30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就不值得我们过于兴奋了。而这一目标的提出对中央企业又是非常及时、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十二五”期间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将使横向扩张的余地越来越小。通过实施“五大战略”,实现这一核心目标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是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没有一流的管理就不可能有效地实施“五大战略”,没有世界级的管理水平,就不可能造就世界一流的企业。管理是基础,如果我们不能把企业管理好,要想成为世界一流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某个时间进去了,可能过一段时间还得出去。
尽管这些年中央企业在诸多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而且大多数已经成为各自所在行业的国内排头兵,但是当我们站在全球的视野审视中央企业,就会看到很多差距和不足,除了在规模、装备水平等硬实力方面,软实力方面也有明显的差距。实际上中央企业现在在规模、装备水平、硬实力方面和一些国外大企业相比,可能差距并不是很大;但是在软的方面,尤其在管理方面、在信息化方面、在国际化经营能力方面,我们的差距比在硬的方面所显示出的差距要大得多。就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基础和条件,以及与世界一流企业的差距,前一段改革局做了专题调研。目前来看,中央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与世界一流企业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差距是国际化经营方面。世界一流企业大多数是国际化指数很高的跨国公司,财富500强中除中国企业之外,大多数企业本国之外的营业收入、利润、资产和员工要占到一半以上。它们超越国籍而存在,产业链和触角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在成本最低的地方采购,在融资成本最低的地方融资,在人才最密集的地方研发,具有很强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它们掌控着行业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和市场网络,始终占据“微笑曲线”的两端,具有很强的全球价值创造能力;它们能够吸引和留住全球顶尖人才,擅长并购整合,产融紧密结合,具有很强的全球资本运作能力。相比而言,中央企业包括进入世界500强的30家企业,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跨国公司尚有很大差距。许多中央企业规模很大,但仔细分析一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有很大的市场规模,并不一定意味着国际竞争力很强。那些小国进入世界500强的公司,无一例外是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因为它们没有一个大的国内市场可以依赖。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差距表现在多个方面:国际化经营人才不足是一个重要方面,真正能用几种语言去谈判的人才匮乏;经营层对国外法律环境尤其职工保护法律不熟悉;对海外员工的聘用主要是当地的工人,经营管理层聘用得还很少。
第二个差距是管理信息化。世界一流的企业都拥有很高的信息化水平,并借助信息化平台,建立起卓越的运营、管控能力和精细化管理。著名的沃尔玛低成本供应链管理,戴尔的电脑直销模式,都是借助信息化平台通过管理创新实现的,其整个商业模式和以前都不一样了。思科公司的管理信息化已经完全成为国际化经营的基础性支撑,员工在网上办公,公司90%的销售业务在网上完成。台塑的信息化管理能够实现数据一次性就源输入,全球范围内多次有效使用,十年前就实现了每月一日全球财务结算。信息化水平高低是能否达到世界一流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几年,中央企业信息化应用有了很大进步,但与世界一流企业比仍有很大差距,这将影响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第三个差距是管理创新能力方面。世界一流企业无一例外高度重视管理创新尤其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新的管理方法的应用,丰田的精益生产、GE六西格玛管理、苹果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等成为创新者取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锐利武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以来,企业管理创新取得显著成效,但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基础管理与管理创新能力仍然有待提高。比如,制度建设是企业健康稳定运行的基础,在这方面,台塑2715项制度从设计、运行到监督、改善,整个流程都实行电脑化管理,管理的信息化和精细化程度令前往学习交流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由衷感到佩服。台塑这套东西也是根据台塑的管理文化,根据王永庆老先生的管理理念,通过信息化的工具实现的。这些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应用,而不是简单地学习和模仿。
在重大开创性管理创新成果方面,我们的差距更加明显,总体上还处于学习、模仿、改善、应用的阶段。管理就是生产力,管理创新就是竞争力,而重大开创性的商业模式的创新,可以成为引领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深,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在一个平台上竞争,人家重视管理创新,通过管理创新创造出更为有效的资源整合方式或商业模式,我们这方面的差距也需要改变。这些年国际上企业管理的新成果很丰富,中国人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国外创造出来我们马上引进,但自己的创新还是不够的。
第四个差距是风险管理方面。世界一流企业往往都有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建有比较完善的风险预警指标系统,备有全套的应急预案,建起统一的风险管理文化,从战略决策层面到具体业务层面都严格执行风险管理流程,利用信息化手段将风险管理固化于业务流程,并与日常经营管理融为一体。如果把风险管理和日常经营管理弄成两张皮,肯定不会成功。风险管理应该是一种理念和要求,融化在日常管理之中,风险管理和日常经营管理绝对不是两个东西,应该是一个东西。《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发布之后大家很重视,但风险管理不是几年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逐渐深化,逐渐和日常经营管理融为一体。这几年世界经济竞争表明,如果不重视加强风险管理,即使是世界著名企业甚或百年老店,也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包括市场的和内部的因素,瞬间被摧毁。
尽管近几年中央企业在全面加强风险管理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进步很快,但基础还比较薄弱,还需要进一步巩固提高。尤其是这几年中央企业国际化运作、并购日益活跃,使我们面对的风险更大了。例如,利比亚不是商业风险,而属于政治风险,我们“走出去”不得不考虑这方面的风险。国资委真正提出全面风险管理只有短短四年多时间,目前的工作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中央企业要实现王勇主任提出的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目标,就要从经营管理的角度,从软的方面逐渐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特别是在国际化经营、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差距,这是我们下一步需要非常重视的工作。
三、围绕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与国际竞争力,需要着力加强的几项重点工作
“十二五”期间,我国仍将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也是国有企业进一步做强做优的关键时期。但我们也需要清醒地看到,“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十一五”期间相比将是偏紧的。“十一五”期间尤其是“十五”和“十一五”上半段,我们面对的国际市场是扩张型的市场,而大家分析,这个扩张型的市场在“十二五”期间很难再现了。金融衍生品是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美国金融衍生品的坏帐仍需要一个继续消化的过程,创造金融衍生品是增加需求的因素,消化这些坏帐是减少需求的因素。很多分析认为此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美国过度消费的发展模式,危机后不得不进行调整,最近一两年美国的居民储蓄率在上升,这意味着居民消费在减少。所以,无论从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索还是更深层次原因来分析,未来我们所面对的国际市场与前一个时期相比将是比较紧的。另一方面,国内扩张需求的余地越来越小。经过几次运用扩张性的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内需,我国基础设施领域有回报的投资机会越来越少,一些重要终端产品的社会需求已被透支,再进一步扩大内需的难度越来越大,潜力越来越小。所以,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来看,“十二五”期间我们所面对的经济环境肯定偏紧,因此需要及时调整和改变发展方式。
在这样的环境下,更需要我们抓住机遇,树立信心,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加强管理和管理创新为基础,以提升产业层次、提高技术含量为中心,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就中央企业而言,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管理要上新台阶,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全球分工,在这个过程中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的企业。这个方向上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就企业管理而言,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企业战略管理,制定正确发展方向。
企业要对自己所处的外部环境经常进行科学的分析,充分研究市场和竞争对手,研究科技及产业格局的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制订并且动态调整优化发展战略。我们的企业的预见性与国际先进企业比是有差距的,世界一流企业往往能够洞悉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前景,经审慎研究确定发展战略及目标之后,就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即使经理人变更也不会改变。中央企业也有这样的案例,像新兴铸管集团(即新兴际华集团),发展铸管是九十年代定的,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进行的战略转型是非常正确的。我们几家专业外贸公司的实业化转型,军工企业的民品发展,战略性因素的把握、掌控非常重要,如果转不好,风险是非常大的,应该说这方面我们有非常成功的案例。但是也有一些中央企业贸然进入一些不熟悉的产业领域,搞了一些并没有把握但投资非常大的项目,没有技术也没有队伍,现在非常被动,这样的教训也就在我们身边。所以,中央企业下一步仍然须高度重视战略管理,防范战略性风险,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在今后外部环境比较紧的情况下,如果战略发生了问题,一个重大投资出现失误,可能就会把一个大集团给拖下去。
(二)进一步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升现代化的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提升企业技术能力和管理效率的重要作用,加快企业主要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经营管理、产品研发、供应链优化、战略联盟等深度整合。实际上就是把经营管理和发展真正实实在在地放在信息化的平台上。必须清醒地看到,信息化本身是非常好的事情,但它也有风险,信息化也不是“免费的午餐”。一方面信息化需要很多软硬件投资,同时又会因为业务流程的再造、组织管理的变革对企业内部的状态提出要求,而内部的要求达不到、阻力太大,会导致信息化的失败。中央企业里面有非常成功的典型,也有不太成功的典型。前几年有些部门对中央企业进行检查,也反映某些企业信息化方面投入很大,但是效果不够好,引入的系统与内部的流程和组织系统不匹配,但是调整内部的问题又缺乏足够的力度和信心。我们要特别学习借鉴中石油“八个坚持”的经验,坚持总体规划、项目管理、业务主导、先试点后推广、系统集中架构、精选服务商、选用成熟的软件和国际合作,避免走弯路,提高一次成功率。
(三)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增强企业风险管控能力。
随着国际化经营和全球化竞争的发展,企业面对的经营形势将更趋严峻和复杂,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建立全面风险管控体系和工作机制,强化全员风险管理意识,建设统一高效的风险管理文化,完善重大决策、投资、购并、财务、购销、金融衍生品等高风险领域的内控制度和工作流程,健全中央企业重大风险监控机制。对于董事会试点企业,董事会要高度关注企业的风险防控体系建设,这是董事会的职能所在。所有企业都要深入分析经营中面临的风险因素,制定风险防控的措施和应对预案,实现风险管控目标和管控能力、风险预防和抓住机遇之间的平衡;加强企业日常风险评估工作,切实把风险管理与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特别是关键业务环节紧密结合,探索适合本企业特点的风险量化分析和风险监测预警的技术手段和实现方式,借助信息化促进内控管理的升级,提高风险预警、反应能力和管理水平。在借助信息化加强风险管理方面一些企业有自身的特色,如中石化组织一批熟悉业务、廉洁自律的老职工在信息系统上搞“网上巡视”,抽查跟踪关键业务流程,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国资委将加强对央企风险管理共性问题的研究,在企业自愿基础上继续组织做好年度风险管理报告的编报及反馈工作,适时研究出台进一步指导企业加强风险管理的指导性文件。
(四)积极稳妥推进国际化经营,提高企业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
国际化是做强做优企业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绕不过去的一个过程。亚洲企业与欧洲企业不同,可能是文化差异过大,国际化都很难,日本企业实现国际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为了促进中央企业持续发展,肩负起国家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中央企业应当尽量缩短这一过程。我们对国际化也要有正确的认识,努力做国际化经营的高端,做价值链的组织者,而不应该是单纯的工厂或卖低附加值的产品,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有核心竞争力,包括以一流的研发掌控核心技术,一流的产品做好市场的定位,一流的营销能力创造国际知名品牌,一流的整合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一流的员工队伍提高顾客的忠诚度,一流的文化建设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在这些方面,人才是最关键的,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企业领导力建设,建立具有全球化的战略思维和宽阔视野的领导班子,培养满足国际化经营需要的人才队伍,逐步做到全球配置资本、人才、研发等各类资源。我们既要重视海外并购,加快企业国际化进程,又要注重加强并购专业团队建设,完善并购工作流程,做好尽职调查审慎决策,增强对并购项目的管理能力。
(五)围绕做强做优、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加强对标工作。
通过与国际同行业一流企业对标,能够为我们找到管理实践中可以比较的参照系,传导一种间接的市场竞争机制和压力,加上配套的考核、管理措施,确实是促进企业改善管理的有效手段。中央企业对标工作前几年就开始了,荣融主任在任的时候,就号召中央企业每家都要选择一个同行业国际先进企业进行对标,这项工作近年来取得了非常好的进展和收获。前几年很多中央企业发展态势不错,但是大家的精神状态很实际,主要是因为通过对标知道自己的差距,我们和自己的过去比确感到很欣慰,但和世界一流企业比,我们的差距是普遍性的。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工作,仍然要从对标开始。我们也在研究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工作要不要具体化、程序化?如果要具体化、程序化,可能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对标,只有和国际先进企业对标,才会知道我们和世界一流企业到底还差多少?
近年来的对标工作对中央企业发展的直接作用是非常大的。大家知道中国移动效益很好,多年利润水平都排在中央企业前列。一提中国移动就有人说是垄断,实际上中国移动的内部工作基础是非常扎实的。中国移动十年来分两个阶段坚持与世界一流对标:第一个阶段从2001年开始,与世界同行业综合指标前4位的企业以平衡计分卡为工具进行对标,结果到2005年大多数指标达到了这些企业的水平;从2006年开始,中国移动提出“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与世界同行业一流指标对标,结果到去年大多数指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移动的实践说明,实现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要求,开展对标特别是与世界一流企业对标,是一项重要而有效的举措。中央企业不仅要与国际先进企业对标,凡是比我们强的,都应该成为我们的学习标杆。中铝的对标就选择了民营企业,因为民营企业的成本比中铝低,在这方面与世界一流企业对没有意义,和民营企业对反而会比较出自身的差距。中铝这样的大公司,放下身段和民营企业对标,结果促进了各项指标的改善。对标不仅要注重硬实力的对比,也要注重对比软实力,不仅要注意指标的量化比较,而且要比较蕴藏在指标背后的理念、方法、组织流程的差距,通过加强管理或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尽快地缩小、最终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企业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主体。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的国资委可以也应当有所作为,但这里有一个准确定位的问题。我们要推动工作,但手不能伸得太长,管得不能太细,要求不能过于具体。国资委的定位应该在推动和服务方面。所谓推动,应该从国资委一系列相关工作,如业绩考核、确立主业、审计监督、财务评价等多个角度引导和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条件成熟时,也可以组织管理评价,使企业领导人能够对本企业的管理状态有一个比较客观的了解。服务是国资委推进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目前中央企业管理工作有这样两个现实的情况,一是中央企业的管理水平总体上与国际先进企业水平还有很大差距,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学习交流,在这方面国资委可以起到很好的组织作用。目前国资委企业改革局正在组织的,是与台塑和思科的交流培训项目。台塑的培训项目是王永庆老先生在过世之前和李荣融主任商谈确定的,老先生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台塑的管理经验能够惠及大陆的企业。所以,台塑完全敞开大门,我们企业的人去学习,他们给我们进行系统培训,效果是非常好的。中石化的管理水平不错,还是比较精细的,但第一期去的中石化的同志回来跟我讲,到了台塑,感到“震撼”,发现差距仍然很大。台塑项目我们将继续执行下去。第二个项目是国资委、思科、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共同组织的项目,组织中央企业的高管到思科学习交流,思科内部由各方面的高管出面讲课,这使得我们央企的负责同志有机会深入到一个世界一流跨国公司比较深入地进行了解。思科还请了一些非常知名的人士,比如说GE的CEO伊梅尔特先生也请来给我们上课。在这两个培训项目基础上,我们计划再开拓一些新的培训领域。随着中国经济地位提高,中国企业竞争力增强,尤其是中央企业状态不断改善,很多非常优秀的跨国公司非常希望与中央企业高管接触,建立工作关系,培训是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具体方式之一。我们将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创造条件,让我们的企业更多地了解国外先进企业的经营管理,使我们的企业学得更加深入。
第二个现实情况是,中央企业之间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有很多企业管理水平很好,或者某一项管理水平很好,但也有一些企业管理水平并不好,包括监事会的同志也跟我们讲,某某企业管理水平实在不敢恭维。水平参差不齐就有可能取长补短。我们需要及时总结先进企业的实践和典型经验,然后组织交流推广,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由于这些经验都是企业自己创造的,更符合企业的实际,更容易学。在这方面企业改革局是有传统优势的,希望改革局发挥优势,总结中央企业有普遍可推广价值的经验,通过企业间横向交流、学习,使管理水平共同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加强企业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今后要进一步发挥国资监管这个大系统的优势,这次会议就有很多地方国资委主任参加。加强央企之间,央企与地方企业之间的学习交流,推动国有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促进国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王勇主任在前一段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提出的做强做优国有企业、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让我们大家共同为这个目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