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六院11所新品研发取得突破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发布时间:2017-02-22

隆冬时节的一天下午。茫茫的西北戈壁,碧空如洗,寂静无声。

突然,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一团云烟腾起,刚刚还静若处子的产品刹那间挟雷裹电般直刺苍穹,动作完美、连贯,犹如一只云雀,在蓝天上画出一道完美曲线。

这是国内第一款能够模拟高速飞行空中目标的产品,可用于我国型号产品的性能鉴定和训练,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是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1所首次担任工程抓总的产品竞标飞行试验,此次试飞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该所成功迈入新的飞行器研制领域。

200公里“跑通勤”

参与本次飞行试验的总体组成员,在荒漠戈壁恶劣的气候条件和生活条件下,艰苦奋战了近50天。吃住在技术阵地,试验在发射阵地。

所谓的“发射阵地”,其实就是一块100多平方米的水泥场坪,用来固定安装发射架。除了这一小块平整的场地外,四周全是戈壁沙石。两个阵地相距百公里,参试人员常常要往返200公里“跑通勤”。

“早上六点半出发,开车差不多两个小时到发射场,设备的安装对接、测试试验,一个上午肯定做不完。中午没地方吃饭,大家常常一鼓作气干到下午四五点,才吃上饭。”邱少华负责此次飞行试验任务的所有技术对接和协调保障工作。

“运产品和设备到发射场大概需要四五个小时,”型号管理主管工程师李宏君说,“都是戈壁沙石路面,有些路面的沙土都是松的,车子一经过就陷进去了。”

没有其他外援,试验队员就下车前拉后推。往往车轮还在“沦陷”中,扬起的沙土就已经把后面推车的人盖成了“土人”……

白天干活,晚上开会、写文件。每天与发射场的对接、协调都在晚上十一点以后了,试验流程、实施方案、安全特勤等等,事无巨细。试验队驻守试验场的一个半月里,他们完成了12份共计500多页的各类方案报告。

“干民工活吃民工饭”

试验队员刚来到这片大漠戈壁时,干燥的气候、呼啸的大风,让他们极不适应。部分基建设施、保障措施是团队人员到试验场后才进行施工的。

“试验队里从总师到指挥再到设计试验队员,人人都抡过大锤,打过桩。”发动机副总设计师常小庆说。地装设施、铺设地线、放线、挖沟、装车、卸车……全靠他们自己动手,用他们自嘲的话说就是“干民工活吃民工饭”。

因为发射任务多,发射场住宿房间紧张,部分人员只能住到配套设施还不健全的新宿舍里——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小房间,里面除一张80厘米宽的行军床外,再无其他家具。白天去发射场,除了带上各种试验设备外,还有一桶桶的方便面。连续吃了多天泡面的试验队员,如今都是谈泡面色变,“再也吃不下去这个了。”

发射前的一次合练让大家记忆深刻。因合练全部结束后时间太晚,好多设备还在发射架上,拆装工作量大,全部拆完收拾完再回去要到翌日凌晨了。于是,大部队驱车返回住地,总体组的5名男同志留在发射现场守夜。

戈壁滩上,朔风砭骨,呵气成霜。夜里最低气温接近零下20摄氏度,他们将军大衣裹紧又裹紧,披盖上军用被,但还是抵御不了寒气的入侵,有人呵着气,有人搓着手,有人蹦跳着……做了各种“热身”活动,就是没有人睡觉。“冻得睡不着啊!”大家笑着说。

为了取暖,几个人分头捡戈壁滩上的梭梭草枯枝当柴火,竟生起了一堆篝火。明月当空,篝火熠熠,几个人泡着热腾腾的方便面,喝着“加冰矿泉水”,嚼着冻硬的花生米,围着篝火,把“酒”当歌,回顾3年研制的风风雨雨,畅想发射成功后的激动与欣喜,虽无大漠英杰的雄壮,却也生出几分别样情愫。

就是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试验队用艰辛和汗水换回了千里旷野上的壮丽飞行,奠定了11所在该飞行器领域中的优势地位。近两个月的历练,也为该所试验队员参与大型号技术抓总管理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如今凯旋的他们,带着大漠戈壁上粗粝沙石般的朴实和坚韧,沉静而奋发!

【责任编辑:${content.getAttrByFlatName('zrbj').value}】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