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铭记光辉历史开创强军伟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主题展览”7月27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历经三年多加固改造工程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向公众揭开了“面纱”,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人群。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改换新颜”的正是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旗下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唯一的国家级大型综合性军事博物馆(以下简称军博馆),被誉为首都“十大建筑”之一,是很多来北京的游客必经的一站。但自1959年建成以来,军博馆一直没有进行改扩建,也是首都十大建筑中唯一没有进行改扩建的工程。作为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公共文化设施,为了确保公众安全,改建、扩建、抗震加固成为当务之急。然而,这项工程面临着任务紧,现场可利用空间狭窄,要保证‘最大展厅、最多高支模、最大楼面承重’的高标准质量等难题,对整体项目工程施工执行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2014年6月4日,中建八局接下了这一艰巨加固改造项目工程重担,开始了历时三年多的“改造军博”之路。
以敢拼超前赢得军博速度
15天完成13000平米的临长安街外立面旧脚手架拆除和新脚手架搭建;20天完成地下二层21000平米装修,440天完成主体结构全部封顶……从严冬到酷暑,项目全体人员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军博速度”。
速度并不仅仅意味着快,还意味着分秒必争的精确。由于军博馆地处北京长安街沿线,西侧与中央电视台旧址一路之隔,与京西宾馆隔路相望,运送材料只能在晚上,为施工材料运输速度、施工空间、设备布置带来了难度。
“现场可利用空间太狭窄了,而这个工程需要的土方、混凝土、钢筋、钢结构等材料的量巨大,材料堆场和临时设施布置必须进行科学有序的动态布置与管理。”项目经理张学锋说。
“材料运输时,一方面要考虑运送有序,另一方面要配合施工顺序,我们给材料到场时间进行了精确排序,说要凌晨两点到,必须两点到,误差要小于5分钟。”中建八局项目部物资部经理吴庆玄介绍道。为了保证形成环形道路,项目部将工程分二期施工,北侧车库工程与主楼分开施工,利用此场地形成环形道路及材料堆场,使材料运送和堆场布置达到效率最大化。
尽管北京APEC会议、9.3阅兵仪式、两会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因素的存在,对工期造成200余天的影响,但中建八局赶超进度,圆满完成了工程节点,“对我们来说,军博项目意味着挑战,我们只能赢不能输。”中建八局项目经理张学锋这样表示。
以高科技含量打造军博质量
军博馆加固改造工程由于军博馆本身展品的特殊性,更为工程进展增加了难度,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承重问题。
以中央兵器大厅为例,中央兵器大厅共8772平方米,长136米,宽64.5米,高27.96米,相当于1.2个国际足联标准足球场的大小,是全国博物馆类最大展厅。大厅里面容纳了22架飞机,2艘战舰、2枚东风导弹、若干门大炮,是整个博物馆最亮眼的部分。其中7架飞机悬挂在房顶的钢屋架上,这些飞机总重达到16.307吨,相当于在屋顶上常年悬挂着4头成年大象。同时由于这是一个人流量极大地公共场所,安全是重中之重,因此要确保大厅顶部钢屋架的安全与稳定。
项目总工邵学军介绍,中建八局运用了钢屋盖整体提升安装施工技术,将长136米、宽64.5米、重量892.2吨的屋盖,采用液压整体提升上去,并且对飞机悬挂位置选择进行反复试验,确保万无一失。最终飞机悬挂后,钢架累计变形量仅8毫米。
地下一层重武器展厅楼面承重每平米达到了3.6吨,是普通高层住宅承重的18倍,为博物馆类工程楼面承重之最。
整个扩建工程为地下两层、地上四层,除局部夹层外层高均超过8米,局部层高达24.3米。全部为高支模架区域,一层地面每米梁重达10吨,单根梁重240吨,堪比小型桥梁,可以用巨型梁来形容。项目部将高支模架施工作为整个工程施工中的重中之重来控制,采用了新型模架体系——承插式盘扣脚手架支撑体系,是全国高支模应用面积最大、用量最多的工程。
项目生产经理苟连奇表示:“我们中建八局就要保证‘最大展厅、最多高支模、最大楼面承重’的高标准质量,就要打造最精益求精的军博质量”。整个项目过程中,中建八局完成国家专利10项,省部级工法4项。
以匠心传承延续军博空间记忆
“其实军博这个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文物”,项目执行经理任超平介绍说,“无论是正门上方毛泽东主席亲笔书写的匾额、历任领导人走过的正门踏步台阶、还是用战争时期的炮弹壳熔铸而成的铜门,都是不可复制的珍贵文物。”
面对这个“大型文物”,中建八局在改扩建之初就确立了改造思路——修旧如旧加传承创新,在保存其建筑风貌的同时,将军博改建成一座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现代化、高水平的综合性军事博物馆。
如何传承原有造型风格和空间记忆,让‘旧在新中延续,让新在旧中生长’,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中建八局军博项目经理张学锋说。
50多年前的建筑,能找到的建筑图纸所剩无几,仅有的几张也是手绘的。为了实现“新”“老”建筑无缝对接,在设计环节沿用老建筑经典的纵向三段横向五段的构图手法,形成“新老一致”的美学节奏。细部以旧续新,延续老馆经典的山花、柱式、檐口、柱廊等基本构成元素,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实现建筑生命的一脉相承。主体呈支撑升起形态,空间结构以汇聚升起呼应新老馆的融合,新馆在老馆中生长,实现了空间的延续,体现了历史的传承。
在军博11000多平方米的南立面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区段长张华手里有的只是一张照片,三个月里,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外脚手脚上爬上爬下,一手拿着照片,一手拿着纸笔,一平米一平米对照,一平米一平米绘制施工图,最终,整个建筑被完美还原。
为了还原50多年前的军博馆所使用的琉璃瓦,项目部找到拥有百年历史的厂家,按原尺寸定制打造,修复老馆琉璃瓦檐口,使其重新焕发光彩。而在扩建部分,项目部创新采用一种仿琉璃釉面陶板,在外观效果与“老檐口”一致的同时,更加具备安全、环保、耐久的特性。军博馆540平方米贵宾厅的屋顶,由曾经为故宫彩绘的中国著名彩绘大师高成良亲临指导,他的门人带领团队纯手工描绘。
总面积从原先的6万平方米扩大到15万平方米,陈列展览面积从3万多平方米扩大到近7万平方米,并引入了更多的“高精尖”兵器,有飞机、坦克、大炮等,成为了一座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现代化、高水平的综合性军事博物馆。
老军博馆是一个时代的印记,记录了大半个世纪中国历史变迁,新军博馆是新的延续和发展,还将继续记载中国未来的发展历程。(国务院国资委网站 孙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