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段疼痛的记忆,也是一段充满了人性光辉的记忆。十年之后,再忆当年,总有一些往事让人泪流满面,总有一些情感让人难以平静,总有一些身影让人肃然起敬。事隔十年,我们不应该忘记在那场自然灾害中无私奉献、作出贡献的人们以及那些感动我们、激励我们的人性光辉。
今天,距离5·12汶川地震已经过去整整十年,央企亲历者、见证者、援建者难忘那段不可磨灭的记忆,也一直牵挂着这里的人。
0.65秒,这是英雄的速度
在四川西南大山深处,坐落着我国第一座高通量工程试验堆,中核集团的这个试验堆已经在这里安全运行了30多年。
高通量工程试验堆距离汶川地区直线距离仅有120公里,那一天,随着隆隆的地声,墙体猛烈的摇晃,天花板传来撕裂声,厂房外的烟囱开始大幅摆动,刹那间山石滚落、尘土飞扬。
“快!马上停堆!”当时身为主控室当班值班长的易逸在那电光火石之间,按下了红色紧急停堆按钮,0.65秒,控制棒下插到底,反应堆快速停闭,随后经过三天紧张忙碌的工作,水电保障、剂量检测、险情排查、余热导出……终于保证了反应堆的安全!
时至今日,汶川5.12当天的值班长易逸和当时的助理操纵员李广辉,他们对那天的情景都是记忆犹新。每次被人们问到决定紧急停堆时的想法,易逸都会腼腆的笑一笑,说当时真的什么都没想,就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是的,从助理操纵员到操纵员,从操纵员考到高级操纵员再到担任值班长,运行人员都会经历层层选拔,通过多次考核才能脱颖而出,他们每个人都是千锤百炼的战士。当直面危机来临,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自己求生,而是守护反应堆的安全,因为,他们是守护核安全的卫士。
加油站喂奶,因为手中攥着加油枪
王丽华是广元分公司新竹加油站的一名普通职工,家离加油站只有几百米的路程。由于新竹加油站位于出入青川县的惟一通道上,震后不到半小时,加油站前的加油车便排起了长龙。王丽华一边加油,一边托人打听父母和孩子的下落。两天过去了,眼前老是孩子没奶吃啼哭的样子。但当她看到有那么多解放军拖着疲惫的身体,还驾着车来回穿梭拼命救人的时候,她很快擦干眼泪拿起加油枪。
就在震后第3天天黑时分,已经绝望的王丽华万万没想到自己的母亲和妹妹抱着孩子出现在面前。看到亲人时,已经连续工作近80个小时的王丽华一下子昏倒在地。刚刚醒来,她就一把抱起饿得直哭的孩子,一屁股坐在地上给孩子喂起奶来,大颗大颗的泪珠滴落在孩子的脸上。
考虑到王丽华的实际情况,经理王文波让她每天回家两次给女儿喂奶。王丽华的家离加油站仅有几百米远,作为孩子的母亲和父母的孩子,她也想回家好好喂养孩子、照顾年迈的双亲,可一看到川流不息的救灾车辆、忙碌的同事,她再一次选择了留下。从这天起,每到喂奶的时候,她的母亲或妹妹就将她的女儿送到加油站,王丽华坐在加油岛旁给女儿喂奶。
“霸王条款”,为了保障自救的珍贵资源
10年前,地震来袭,绵阳市平武县南坝镇中国石化加油站立柱坍塌、加油机损坏,站长李海蓉和其他3名同事,坚守在近乎废墟的加油站,为当地自救提供一条重要的油动脉。她和同事被称为“四朵金花”。
当时,李海荣和同事在确认家人孩子安全后,不约而同返回加油站值守。李海蓉在没有任何指令的情况下,决定将油品用于南坝镇抗震自救。没有县长批准,谁都不许加油,这是李海荣当时定下的“霸王条款”。在通讯、道路中断的情况下,南坝加油站的油品成为当地生产自救的珍贵资源。
2014年,李海蓉到绵阳市科创园加油站作站长。在她的带领下,科创园油站成为绵阳石油最大的万吨站,其非油品的销量也领先其他加油站。她说,10年的时间变化真的太大了。10年前,南坝镇一片废墟,她和家人风雨飘摇,对未来充满迷茫。10年后,她在绵阳安家置业,工作顺利,家庭幸福,女儿争气。10年前,中国石化加油站只是一个销售汽柴油的站点。10年后,加油站不仅成为汽车的能源补给站,更成为人们的生活驿站。
出差路上意外成为“救灾队长”
十年前,时任中国大唐天龙湖电力公司工会副主席的李军等四人,带领受困村民及灾民百十号人,翻山越岭穿越了上百余次余震不断的死亡之路。
地震发生时,我正在出差的路上,一个叫豆芽坪二村的地方,当时现场十分惨烈,一些村民从损毁、倒坍的房屋中跑出来,告诉他们不要慌乱,并建立临时救助站组织大家团结自救。当时村民们比较信赖我,就推选我为“救灾队长”。我们找来抽沙船,冒着余震把江对岸的灾民救了过来,我们从废墟中找粮食,接雨水解渴……这个点人多的时候有三百多人,还有一些伤员。就这样度过了艰难的两天三夜,等余震情况稍微缓和些后,组织大家有序撤离到映秀救助站,没有落下一个。
痛失妻儿,他用抢修稀释悲痛
宋吉发,现中国电信江油分公司客户经理,他有一段对谁都不愿提起的往事。今天,让我们一起听他讲述那段无法忘却的记忆——
说实话,我不想对谁提起往事。那一年,有我人生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那一年,我火线入党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
2008年时,我44岁,是绵阳长传局南坝中继站光缆维护的驻段线务员。南坝是平武县的一个乡镇,距江油市约50公里、距平武县30公里,尽管我当时在江油市区有房,江油的生活条件和孩子读书的条件也远比南坝强得多,但是,南坝的光缆维护也确实需要人,没办法,只能说服妻子和孩子跟我去南坝,但这个决定却成了我一生中常常后悔的事。
5月12日这天一大早,根据作业计划,我照例骑着摩托车上山巡线,妻子就在住处忙家务,照顾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到下午2时许,当我巡查到牛角垭,随便走进村民老黄家里拉家常,同时进行护线宣传,询问附近线路情况。没坐多久,我突然觉得一阵眩晕,大地似乎在摇动,房屋也发出可怕的声响。因为平武是山区,地质情况复杂,也曾在1976年发生过大地震,我当时便感觉应该是发生地震了,便大叫一声“地震了!”并连忙招呼老黄一家往外跑。接着,我马上用手机同长传局平武分局联系,却怎么也打不通,音信全无;我又赶忙给妻子打电话,试图同家人联系,也没有信号。我当时想,妻子应该能照顾好孩子,我自己现在首要的事情是必须马上了解线路毁损情况,汇报抢修。可那个时候因为地震发生,交通基本上已完全阻断。我当时想,越是灾害发生、越是交通不畅,通信线路畅通就更重要,尽管当时由于公路被毁,一路上山体滑坡,乱石挡住了去路,我只好返回走旧公路进行线路巡查。有的地方过不去,就请村民帮我抬车,到903厂时,大桥又是断的,又只好折回继续巡查,标记线路受损情况。山体滑坡厉害时,骑车根本无法通行,我就只能弃车靠双腿上山查看。不时有飞石掉下来,危险重重,确实有些让人提心吊胆的,我就一直辗转巡查到天快黑了,不过基本上摸清所有的线路毁损情况,觉得可以为救援队伍提供第一手资料了,可正是这4个小时的工作,加上交通阻断,我在外面困了一夜,饥寒交迫,又为妻子和孩子担心,睡不着,在一家农户院子踡了一夜。
13日早晨,我才辗转回到南坝镇上,我当时一看到镇上那个情景惊呆了,家中也没人,我便发了狂似的冲到学校,学校已经成为废墟,第一眼就看到了躺在地上的女儿,我心爱的女儿永远闭上了活泼调皮的眼睛,真不相信会是这样的,真的不相信!妻子呢?我发疯一样地在南坝那些破街上来回地跑,却怎么也找不到妻子,我想可能她暂时是去安全地段避险去了。失去女儿的悲伤,反倒让我不敢停下来,一想都悲痛得不得了,当时抢险工作正在紧张进行时,我觉得将心放在工作上,会少些悲痛,便引导抢险队抢修线路,因为有我提供的第一手资料,抢险队迅速出击,及早抢通了线路。在这过程中,我利用地熟人熟的优势,带路、宣传,一直忙到15日凌晨,饿了,啃几口冷馒头,渴了,喝几口矿泉水,困了,就在大腿上揪一把。我这里只想争取让南坝早一分钟同外界取得联系,争取多一些力量来救援。但就在15日这天上午,我接到消息,并确认这个消息又是一个让我不敢相信的噩耗,我妻子被埋在离家不远的一处断墙里,被扒出时已经失去生命了!别人不会知道我当时有多痛苦,有多自责,如果当时再多花些时间仔细找一找,那么妻子或许还有生还的希望,如果?也许?连续失去两个亲人,再也见不到挚爱的妻子和女儿,我再也忍不住悲痛,当场晕倒在光缆旁边。
中年丧妻、还丧子!人生的大悲大恸就这样向我袭来,我几乎是一夜白发!掩埋了妻子和孩子后,我不敢休息,因为我不敢悲伤,只能最大程度把心思放在紧张的工作中,再次走上了抢修通信的第一线。17日,绵阳长传分局让我先回江油,探望家中老母和岳父母,但当我途经北川境内,发现一处抢通的线路又被山上的飞石击倒在地,我也说不出是什么驱使我爬上电杆,把电缆死死固定在电杆上……
后来,许多媒体在报道中说我用大爱和责任诠释了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其实,我当时根本没想那些、更没想那么多,就是尽责!就是用紧张工作来稀释悲痛!5月22日,经上级党组织批准,我在抢修线路的现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就了我多年的愿望......
十年光景,从被援助到带学徒
十年前的5月12日,强震摧毁了汶川,地震过后,土地、房屋需要重建,工作也需要重找。当年7月份,东风公司响应救灾号召,前往灾区参加湖北省组织的144家鄂企灾区对口就业援助招聘会。这次招聘给了很多灾区小伙改写命运的机会。李魁沦、杨军华、穆佳林就是这样由川进鄂,加入东风成为东风人。
如今三个人全都成长为一线通,装配线上的20多个工位都能胜任。穆佳林更是成长为装配作业指导员。“他们在工作中认真负责,有困难冲在前面,做事儿有着四川人的泼辣劲儿。”总装三线车间主任王海勇赞道,三个人现在不仅是生产骨干,还当师傅了,每个人前后都带了十几个徒弟。
从危房里抢生产设备,从废墟里刨程序硬盘
“5·12”大地震造成东方电气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叶片分厂22人的技术组,有10人遇难,3人致残,技术人员的重大损失使东汽在叶片工艺技术上的传接出现了断层。
“要是不经历这场地震,技术上我可能还是个‘菜鸟’。”东汽叶片分厂工艺技术员边成明,虽然只有35岁,可如今算得上“老大哥”了,曾经在震后被埋61个小时,是叶片分厂最后被救出来的一个员工。被国家救援队救出来后,边成明仅恢复了半个月,就随其他员工来到德阳,开始加入到恢复生产的队伍中。在边成明看来,那么多同事离开了我们,承担起他们未竟的事业就是我们作为幸存者的责任。
在叶片技术组的恢复重建中,王龙清等老一辈叶片技术人员带领着一批80后技术人员,毫无保留把技术传承给他们。此前,边成明接触的实质性工作并不多,许多技术还需要进一步了解,而突如其来的灾难要求活下来的技术员要独挑大梁。“一些同事走了,技术研发不能丢,一定得干出点成绩来。生产设备是从危房里抢出来的,程序硬盘是从废墟里刨出来的,同事们在天上看着我们,啥都不会,怎么说得过去?”
羌族少年从废墟中冲上云霄
“2008年5月12日,我初三,那边的学校房子被毁,有人受伤,我跑出来鞋都掉了。”刘亚辉顿了顿,继续说道,“地震后上学要翻山越岭12小时。有一次走在悬崖旁边,我妈在后面又哭又喊,我就拼命跑,冰箱那么大的石头擦着我的背滚下去。再慢一点,或者脚打滑了,就不会有我了。”上一刻,他还在为即将到来的中考全力冲刺,这一刻,活着就是全部的目标。
十年后,这个少年,已经是东方航空四川分公司成立后招的第一批飞行学员。当年,得知东航招生时,他想起了驾驶直升机在汶川救人但不幸遇难的邱光华烈士,同为羌族人的他希望和邱光华烈士一样在天空飞行,为更多人带来平安与便利。他说自己在地震中真切感受到了大爱无疆,便愈加奋发图强。成绩优异的他拿过国家奖学金,并以2015年优秀毕业生的荣誉进入公司。
“可乐男孩”如今工作在可乐博物馆
10年前的汶川特大地震中,薛枭失去了右臂。震后第3天,薛枭从废墟中被救出来的那一刻,他那一句“叔叔,我要喝可乐”,给悲痛的中国带来了一丝欢乐,薛枭从此被外界称作“可乐男孩”。
在中粮集团中可饮料四川厂公共事务及传讯部,薛枭主要负责可口可乐世界·成都博物馆运营及相关政府事务工作。从18岁到28岁,薛枭认为地震给他带来更大的变化是“成熟了,长大了”。圆圆的脸庞上,薛枭始终挂着笑容,“我以前性格很害羞,是地震‘震’出来的乐观。”
84小时,建成20间新教室
2008年6月9日晚8点,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新兴建设二公司青年突击队执行队长王兴国接到任务:在6月16日前为江油市明镜中学建设20间过渡性教室,保证初三学生复课。王兴国当即表示:为了孩子们能早日复课,保证完成任务!就这样,一场紧张激烈的攻坚战在二郎庙打响。
10日早晨,天刚蒙蒙亮, 82名突击队员开进明镜中学。由于施工现场地势高低不平,最大落差达到40厘米,王兴国和队员们就用锹挖,用镐刨,从早晨一直干到次日凌晨2点多,硬是用双手完成了所有土地平整,并浇筑了两块混凝土基础地面。许多队员的手上、脚上都磨起了血泡,腰也累得直不起来。
施工中,让王兴国最头疼的是,进入现场的唯一通道,坡度达40多度,各种机械设备、货车都上不去,几乎所有材料都要经过二次人工转运。货车上不去,就人抬肩扛加手推车,将大批彩钢板、水泥、沙石、砖块等材料搬运到现场,没有搅拌机,就用人工搅拌混凝土。
6月13日开始,王兴国和突击队们连续奋战20多个小时,终于在14日晚12点前将20间教室200个灯管、40个开关和120个插座全部安装完毕!6月15日,过渡性校舍交付使用,800余名学生顺利复课,而这一切不过84小时!
抗震父子兵,老子英雄儿好汉
2008年5月24日,听到自己所在的中国建筑中建二局要去灾区援建过渡安置房的消息,左腿受伤骨折未痊愈的职工郭树才多次请缨要求参加援建。最终,郭树才成为抗震救灾援建突击队队长,带队前往地震重灾区都江堰市聚源镇。
郭树才24岁的儿子看到父亲为了援建灾区的工作,拖着伤腿东奔西跑,深受触动,也主动要求奔赴灾区。就这样,父子二人一同踏上了抗震救灾的征途。
在现场,郭树才拖着伤腿,顶着高温,日夜奋战在施工现场。每天休息不超过四个小时,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同事们看到他双眼因缺乏睡眠而布满血丝,嗓子因过度劳累而嘶哑难言,伤腿因四处奔波而肿大发炎,劝他注意休息。可郭树才却说“我是来援建的,不是来休息的。”
郭树才的儿子作为志愿者,做起事来也相当卖力,哪里需要去哪里。队员们缺什么东西,即使路不好走,一定要买回来;只要有新队员需要接站,不管多晚,他都精神抖擞地奔去车站。
凭借着默契的配合,父子两人和突击队员们圆满完成了285套、6100平米的过渡安置房援建任务。
汶川地震,让我多了四个女儿
孙友坤,中国铁建中铁十七局青岛管廊项目劳务队工班长,他的妻子在汶川地震中丧生。当他回老家安葬妻子时,救助站无数绝望的眼神针尖一样刺进心里。其中,几个蹲在一起痛哭的孩子引起了他的注意,领养孤儿的念头顿生。征得政府工作人员同意后,他把4个孤儿带回了家。
加上自己的儿子,同时供养5个孩子的压力没有允许他在痛苦中沉浸太久,就继续回到北京地铁工地,扛起供养孩子们上学的重任。“我也是孤儿,突然失去依赖的家,失去所有至亲的感受,我再清楚不过了,领养4个孤儿对灾区来说杯水车薪,但这是我能够为家乡尽到的最大努力。”震后的这些年,他几乎没有休息过,倾尽所有让孩子们享有亲人在身边的同等权利。
心理重建,远比生活重建困难得多。“那年,孩子们的学习一落千丈,我不想叫任何一个辍学。我开始学习做饭,一个个观察她们的习惯,大女儿爱吃腊肉,二女儿喜欢抱着作业本发呆,三女儿喜欢毛绒玩具,四女儿喜欢书法……一个个生活细节叫我看懂了她们,我尝试着和她们培养感情。”
“女儿比儿子争气,大女儿考上了广州大学,二女儿读重庆大学,三女儿西安交通大学,小女儿考上了济南大学。”他很欣慰,如今孩子都已大学毕业,开始回报社会。
硬汉工程师,打通灾后第一个卫星地面站
2008年5月17日,王汉荣(现已故)、李弘祖、康宁、陆伟强,时任大唐电信集团电信一所卫星通信工程师的4位专家,组成小分队从上海赶赴四川灾区。5月19日,王汉荣一组接到了紧急命令——彭州银厂沟的部队需要通讯!路面损坏,桥梁坍塌,车子很晚才到目的地。由于断电,抢通人员只能靠手电照明。在检查完安装在菜地里的卫星天线后,已近午夜。
帐篷搭在老百姓的菜地里,几个大汉挤在一个敞篷里,带的水和其他物品只能堆放在门后,刚钻进睡袋,就发生了余震,因为贴着地面,所以感觉特别强烈,犹如被人用拳头在脊椎上杵了一下,感觉大地会被撕开一道口子。
20日一早,队员们啃着压缩饼干就迅速投入到抢修的任务中。震后的条件给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没有现成的基础架天线,就冒着余震,在堆满巨石的公路边找块不大的平地,扛来沙包,固定支架,工具不凑手就跪在地上拧螺丝,设备不熟悉就凭借自身在卫星通信方面的丰富经验一边摸索一边干,硬是靠平时积累的技术和能力开通了设备,这是灾后第一个抢修成功的通过卫星链路解决移动通信问题的地面站!
死里逃生,确保109天两座大桥完工
彭云,时任保利集团下属中轻集团海诚股份对口援建四川理县项目总监,他的故事异常惊险:
我们从夹壁乡卫生院巡查完赶去另一个工地,两个工地之间有一段未完工的317国道路基。受地震影响,道路遭受严重的破坏,两边山上时有滚石掉下。车在颠簸、摇晃中缓慢行驶,突然,前面从山上滚下一根木头横在车前,瞬间车子跳起来,剧烈摇晃。我下意识抱住了头,身体在车内左右撞击,周围的东西在摇晃,车在旋转,十几秒钟以后,一切戛然停止。附近的工友们跑过来拉我们出去,从车子里出来后,我们发现侧翻车辆离河边只有两米!
翻车的瞬间,有种很难过的感觉在脑子里闪过:完了,我要死了……要说不害怕,那是假话,但是为同胞重建家园,是我们的使命。参加援建时,我们就下定了决心:不完成援建任务,绝不离开!我们没有人因为困难或者害怕而埋怨退缩,大家想得最多的就是,一定要把援建工作做好,帮助受灾的同胞早点把家园建起来。为了按期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在严格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工程进度精确每一小时,每人平均每天工作时间超过20个小时,我们承建的两座大桥终于在109天后全部顺利完工了!
大学毕业,我要投身应急产业
十年前,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当时还在北京读大学的余明的家乡——汶川满目疮痍……那段绝望的经历让他深刻感受到生命如此可贵、中国应急产业亟待发展的迫切。毕业后,带着这份情怀,他毅然走进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投身到应急产业工作中。一起看看他的故事——
致敬,我们的十年
——纪念5.12汶川地震十周年
十年前,我的家乡——汶川,这座川西北高原上的小县城,并不被人们知晓,名气远小过同处一州的九寨。
十年之后,汶川的大樱桃、民俗游,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国最古老羌民族,尽为世人熟知。
时间倒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时,我在中央民族大学读书,处在大学毕业前夕。
那一天下午,学院张院长突然打来电话说汶川地震的消息,让我赶紧与家人联系。可当我拨过去时,父母的电话已无法接通,这是由于大面积塌方导致当地通讯信号全部中断。
瞬间,一种无助绝望的冰凉窜遍全身。
一场建国历史上最具破坏力的地震,纵横十余万平方公里,地动山摇间、山崩地裂处,69227条生命被滚滚尘土无情吞噬,无数家庭就此支离破碎。
因为师兄寝室有电视,在那里熬了两晚,血丝的眼睛死盯着新闻实况画面,手中机械地拨着那串号码。当第三天下午“0837”开头的一个座机号拨过来,我接起电话,听到父亲声音的那一刻,压了两天的眼泪终于流下。
电话里父亲说得很快便挂断了。后来听母亲讲,当时还有许多需要打电话的人在排队等着。父亲当时正负责克枯乡抢险救援组织工作,即使她也十天半月难见得上一面。
亲人平安,是穿越我们一生的最大心愿。
千里之外,每天依旧大小余震不断,风雨多变,昼夜温差起伏很大,山体滑坡时有发生,但这并未挡住我们人民子弟兵与时间赛跑、抢险救援的步伐。听母亲说,那些战士,有的和我年龄一样甚至比我还小,因为险情突发为疏散保护群众,牺牲在了前线。
忠骨英魂,从此和青山苍柏、湾流岷江相伴,永远守护在了这片土地上。
许多企业也于第一时间投入到抗震救灾行动中去。作为央企的代表,新兴际华人挺身而出,绵阳际华3536公司、重庆际华3539公司快速反应,组成应急救灾物资储运突击队,发挥集约化优势,利用几个小时时间,快速集中救灾棉被、棉褥20000余床、各种棉衣3000余件、武警中筒胶靴2000余双,连夜装车,送达灾区,将中央企业的关心和关爱及时送给灾区人民。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部队官兵奋不顾身全力救援,全国人民精诚团结积极支援,灾区干部群众上下一心展开自救,最终夺取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
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用一个个生命托起生命、生命接力生命、生命替换生命的故事,教会了我们再大的困难面前也要用力挺住,坚强勇敢地活下去,用英灵们换回的平安好好活着,替他们,也为自己,将这份大爱永远传递下去。
尚未走出校门的我们,联系了北京部分高校来自灾区的同学,对接相关组织,帮助那些在京求学、家庭受灾更为严重的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分担。
记得那晚,在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厅感恩文艺汇演的谢幕时刻,当台上的我们手牵手喊出“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时,哭得一塌糊涂,那是一种从心底而鸣的触动、一种深深的感恩,无掺其他。
今年,十年期,不算太长,却已很长了。
这个十年,我们涅槃重生。
伴随灾后重建,一同屹立在我们面前的,不只是当地盖的栋栋坚固亮敞的新房,和房门前长出的片片丰硕果林,还有日益聚力增强的民族自信,以及国家日益强大的应急管理能力。
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可说是与灾难不断抗争的历史。从古代大禹治水,到世纪之初的“非典”……汶川大地震,我们比谁都更能体会“多难兴邦”的艰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不断强化应急能力建设,面对各类突发事件,更加有力、有序、有度、有效。今年3月,国家应急管理部成立,各类应急资源得到全面统筹,将市场机制和社会协同的力量发挥到最强,彰显出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担当。
这个十年,足已潜移默化改饰我们的容颜,加厚我们的音线,敲磨我们的体态。
而有些东西,慎终如始,未曾变过,比如我们的初心。
就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不少扮演当年舞台剧角色的师弟师妹已从台上走到了台下,回到了汶川、北川、茂县。他们扎根基层,开始用脚步重新丈量着这片亲切的土地,用自己的所学所长建设家乡、服务乡亲。
而我,带着这份同样的情怀加入到了新兴际华。
作为从军队中走出来的企业,新兴际华是央企中唯一一家获批将应急产业视同主业发展的企业,“姓军为民”的建设理念始终浸润着她的发展血脉。在她“应急八方”的使命引领下,我和大家一起坚守在成都安全谷,为充满着大爱的应急事业努力拼搏奋斗。
在这里,向前的每一步,都没多少前人的经验可循,所有的路必须得靠我们一步步蹚出来。但正是这十年的沉淀,给了我踏步向前的不竭力量。集团发展应急产业、提升全民应急能力的决心,铸就了我们坚强意志,去迎接一切困难挑战。
去年,九寨沟地震当晚,新兴际华集团再次迅速行动,作为首支抵达灾区展开救援的央企队伍,与政府联合建立“应急救援绿色通道”。这一次,我不再像当年身处北京那样,离亲人千里之外。
感恩,这十年,为一直还牵挂着这里的人,
致敬,这十年,一起砥砺奋进的幸福时光,
向前,又一个充满希望的十年已经起航……
我是保安,就要保大家平安
“轰、轰”,中国电建水电十局对面的五层大楼轰然倒地,腾起的灰尘遮天蔽日,伸手不见五指,而水电十局的八层大楼也摇摇欲坠!
保安队长杨杰是离大门最近的人,仅用两三步他就可以跑到安全的地方。可是他看到大门口需要疏散的人群,看到被大楼摇晃得在楼梯上站不住脚的员工,他决定冲进随时都要垮塌的危险,疏散在门口挤成一堆的员工,打开了一条生命的通道。最终,十局职工全部脱险。
杨杰和他的两个战友站在公路边的人流中,警惕地守望着已严重破坏的十局大楼,因为大楼里还有未来得及搬出来的钱柜,有市场开发的机密文件,还有众多的私人财物。当他们忠于职守地守护时,内心却备受担忧父母妻儿的煎熬。
“现在我还不知道家的情况......”满脸灰尘的杨杰一面注视着机关大楼门,一面带着哭腔对他身边两位不断按着手机按键的战友说。“还是不通”,“我的也打不通”。两位保安无奈地垂下拿着手机的手。但他们依然坚定地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没离开一分一秒。作为保安队长,杨杰深知自己使命的重要性,直到第二天中午才离开岗位,匆匆赶回家寻找亲人。看到一家人无恙,他顾不上夜班的疲惫,又主动加入志愿者的工作。
第一支冲进汉源重灾区的队伍
2008年,胡祥刚满35岁,时任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西北分公司瀑布沟项目部党总支书记。当时的电站施工正处于下闸蓄水冲刺阶段,原本一切都会按计划顺利进行,汶川地震的发生打破了所有的计划。
5月12日14时28分,突然间地动山摇……没经历过地震的胡祥瞬间感觉似乎是发生了天崩地裂。他的第一想法只有“自救,带着项目部全体兄弟姐妹一起活下去!”在信息中断、交通阻塞、余震不断的情况下,胡祥带着大家开着项目部的反铲、推土机,一路掘进。最终项目部116个人,一个都没有少。
他们是幸运的,在强震中活了下来。当他们得知汉源县城已经全面垮塌,一片狼藉时,他们知道,作为大国央企,汉源人民需要他们的帮助。5月13日凌晨,他们组建的180余人的抗震救灾突击队火速赶往地震重灾区——雅安市汉源县城。
这是当时第一支冲进汉源重灾区的队伍,第一时间开工,第一时间抢建起临时医院,保证了灾区重伤员的救治,他们搭建的临时过渡房,那几天让汉源灾区2.5万居民得以栖身。
这是一场灾难,更是一场考验。
这是抗震救灾,更是心手相牵。
我们不该忘记在那场灾难中无私奉献的人们,
以及那些感动我们、激励我们的人性光辉。
致敬,在那场灾难中无私奉献的人们。
向前,新的奋斗十年已经起航! (国资小新 龚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