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中企走出去用行动促进人文交流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8-08-10

“水泥、沙子、钻头……”已是晚上8点半,在孟加拉国南部的帕亚拉燃煤电站的一个工棚里,当地工人们正在用汉语朗读着这些词。记者循着朗读声走进去,只见一个20平方米左右的铁皮屋宿舍里,没有桌子和椅子,30多位年轻工人站着,围在一个名叫“米兰”的孟加拉工人身边。每双年轻而又粗糙的手上,都拿着一个小本和笔,他们边读边记,头发、鞋子和衣服上还粘着土屑、泥浆和水泥。

帕亚拉燃煤电站位于孟加拉国巴里萨尔省,由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承建。米兰是这个项目的工人代表,也是兼职翻译,他的汉语是在工地上通过与中国工人交流自学的。学会之后,他在工棚里办起了免费中文学习班,每晚下班后开班。米兰的学生大部分是工地上的年轻人,还有米兰的妹妹和家乡几个专门跟着米兰学中文的小伙伴。他们跟着米兰学汉语已经一年多了,希望学完后做翻译。米兰没有教材,他让工人们把一天中所见到的,还有跟中国人学到的一切,都写到本上,每晚来汇报,米兰给与指导,并集中学习日常词汇。

同样感人的情景还有很多。由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斯里兰卡第一家“安全体验馆”,让放下锄头的农民进行体验式学习,最终变成修建高速公路的熟练工人。

斯里兰卡的斯汉班托特港由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修建。当一期工程完工时,数万当地百姓冒雨前来参观。记者目之所及,全是人群和车辆,情景令人动容。

在马尔代夫,很多民众下班后要先到中马友谊大桥的观光台,为的是回家前看一眼大桥的最新进展。

在尼泊尔,中国援建的武警学院,两年内如期完工,而且是在经历2015年大地震的情况下。尼泊尔人震惊中国的速度,对中国企业刮目相看。

在孟加拉国,在中国中铁修建的栋派铁路工地上,保安萨特利挣了钱后,拿着从家里带来的土特产和水果“宴请”中方工作人员,感谢中企帮他提高了收入。为感激中国人修路,斯里兰卡的老大爷从树上砍下硕大的菠萝蜜,让他的两个小孙子一人抱了一个,送到项目营地,请中国朋友们吃。在斯里兰卡南部高速公路的工地上,一名中国员工要回国休假,其他部门的几个当地人以为他要回国,哭着来到办公室说:“你别回去了,还是留下来吧。”

在采访“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过程中,我听到的、看到的类似故事,不胜枚举。中国海外工程和海外投资项目落户当地,中国建设者们以心换心,用实际行动赢得当地人对中国人的诚挚感情。无论是孟加拉国工人学汉语的热忱,还是尼泊尔人对中国工程速度的惊叹,或者马尔代夫人对中马友谊大桥的希冀,都表明中国技术和中国形象已经深深印入当地民众的脑海里。

中企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当地赢得了好口碑。民心相通不断产生强大的驱动力量,搭建起一座牢固的沟通和理解之桥。每一个工程都带动、影响了当地很多人,中国企业身体力行,客观上承载着促进人文交流、促进世界了解中国的使命。每一个项目都影响着沿途百姓们对中国的印象,也让当地人直接感受到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当这种交流深入到文化层面时,便会激发一种与人分享的冲动。能够交流的文化一定是有温度的,不仅生动,更令人印象深刻。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在用行动讲故事,更是在创造故事。(苑基荣)

【责任编辑:语谦】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