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危级保护物种长江鲟实现全人工繁殖

文章来源: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9-05-08

“长江鲟的全人工繁殖获得成功!”近日,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传出喜讯。这是三峡集团继2009年首次实现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成功后,在长江珍稀鱼类保护进程中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长江鲟又名沙腊子、达氏鲟,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流及其各大支流中,为我国特有的淡水定居型鱼类,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受人类活动影响,从20世纪后期开始,长江鲟自然种群资源规模急剧缩小,至2000年左右自然繁殖活动停止,自然种群已无法自我维持,面临野外绝迹风险。201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升级为极危级(GR)保护物种。

当前,长江鲟已成为长江鱼类资源保护的旗舰物种之一,其物种保护工作也已成为长江生态系统修复、共抓长江大保护的重要工作。2018年5月,农业农村部印发了《长江鲟(达氏鲟)拯救行动计划(2018-2035)》,指导开展长江鲟资源恢复和自然种群重建工作。而实现大规模的长江鲟人工繁殖和增殖放流被认为是恢复野生资源数量、实现自然种群重建的主要手段。

三峡集团自2011年起开始启动长江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组织人员进行重点技术攻关,成功建立了长江鲟的人工养殖模式,并通过建立营养强化和温度刺激为主的生殖调控体系,促使其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性腺发育成熟。2019年4月,中华鲟研究所在宜昌黄柏河基地分3批次成功催产20尾雌鱼和4尾雄鱼,获受精卵33万余粒,成功孵化长江鲟仔鱼5万余尾。

目前,长江水系中有3种鱼类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除白鲟因多年未发现野生资源而无法开展保护研究外,三峡集团在中华鲟和长江鲟的人工繁殖上均取得成功。

在长江梯级水电开发过程中,三峡集团始终秉持能源开发与生态效益和谐统一的绿色水电开发理念,持续投入大量的技术力量和资金开展长江珍稀特有鱼类物种保护工作,已成功突破并掌握了中华鲟、胭脂鱼、圆口铜鱼、长鳍吻鮈、鲈鲤、齐口裂腹鱼、岩原鲤、厚颌魴、中华倒刺鲃等10余种珍稀特有鱼类人工繁殖的关键技术。长江鲟全人工繁殖的成功,标志着我国迁地保护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对长江珍稀濒危鱼类的保护具有技术借鉴和示范作用,对濒危鱼类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姚腾】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