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央企在行动②】国家能源集团:告别“煤黑子” 黄骅港变了样

文章来源: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发布时间:2020-05-13

    编者按  当前,疫情之下,央企正勇挑大梁,发挥国民经济“稳定器”“压舱石”的作用,同时自觉履行责任央企的担当,与社会各界一起携手共克时艰。近期,多家央企发布2019年社会责任报告,从环境保护、协调共赢、脱贫攻坚、一带一路等方面向社会民众及利益相关方披露“硬核数据”及特色案例,多角度立体展示央企在履行社会责任上的生动实践。国务院国资委网站推出“责任央企在行动”系列报道,今天为您带来第2篇——《国家能源集团:告别“煤黑子” 黄骅港变了样》。

近40年,中国散货港口一直延续着传统生产工艺。在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散货港口固守的传统理念与工艺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没有困囿于此,而是敢为人先,依靠科技强港兴港,煤尘源头治理,颠覆了人们对煤港的传统认知。

4月27日,随着明州57轮满载离港,黄骅港务公司首次全流程自动化装船作业试验成功落幕,标志着黄骅港在煤港智能装船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填补世界散货港口自动化装船作业技术空白。

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日积月累的坚持。全流程自动化装船技术的成功突破,离不开多年来黄骅港务人坚持智能港口建设的信心与不懈追求。

科技创造奇迹,黄骅港就是个鲜活的例子。

昔日,浅滩泥海、苦海延边的黄骅港如今已成为巨轮穿梭、鱼跃鸥飞、波涌如画的中国散货港口智能化建设的标杆企业。

煤尘源头治理,颠覆了人们对煤港的传统认知;

生态水系建设,开辟了煤港水循环系统建设新领域;

全流程自动化装船作业,开启了中国散货港口智能新纪元……

建港仅仅20来年,800多名职工的小体量港口,2016年完成煤炭下水量1.736亿吨,跃居全国第一;2017年吞吐量首次突破2亿吨大关,之后连续3年吞吐量破2亿,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两项指标稳居国内港口企业之首。

一张张亮丽的成绩单,无不“叙述”着黄骅港务公司科技兴港的传奇故事。  

变革——深藏在血液里的创新意识

黄骅港注定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黄骅港位于河北省黄骅市。黄骅市因纪念抗战英雄黄骅而得名。

建港之前,历经8年选址的坎坷之途,黄骅港最终以陆运距离最短的绝对优势在众多竞争中脱颖而出。

建港之初,黄骅港的建设前辈们用卓越的智慧和无畏的奋斗精神首创了粉砂淤泥质海域建港的先例,为后续国内其他相似地质建港提供了可靠依据和成功经验。

建港之后,黄骅港矢志不渝创新创造,谱写着港口建设的奇迹。

三、四期工程建设有两项重大突破,打破了常规创造中国煤炭码头新工艺。储煤方式由传统的堆场改为筒仓群,且48座筒仓实现互联互通;码头建设采用双侧泊位设计,形成了我国首个“码头双侧靠泊作业”的创新工艺。两项重大改革,节约码头建设成本15亿元,装船作业效率提高了10%,配员相对传统工艺减少1/3左右。

创新带给黄骅港实实在在的收益,同时也把创新的意识深深渗入黄骅港人的血液里。  

如今,黄骅港已经成长为拥有13台翻车机、48个筒仓、8台堆料机、2台堆取料机、16台取料机、120个堆场垛位、13台装船机、17个装船泊位、年吞吐量2亿吨的中国第一煤炭下水港。

然而,黄骅港从未自满于吞吐量不断地增长,而是放眼于长远发展。

煤港污染问题一直被诟病,煤港想要生存发展必须彻底解决这项世界难题。

一线操作岗位的职工除翻车机司机外都在机械设备上工作,高空危险、工作空间狭小、噪音大、机械颠簸、冬天寒冷夏天炎热、喝水难上洗手间更难……这些是无法得以彻底改善的职工工作状态。而因人员技术差异造成的作业质量参差不齐更是无法避免。  

设备生产流程逐渐复杂、客户的要求越来越高,继续固守传统煤港工艺很难满足越来越高的需求。

面对这些毫无经验可循的一项项重大难题,黄骅港不等待、不退缩,沉下心想办法解决难题。

激活——勇做时代的桥头堡

压力就是最强大的动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黄骅港认真践行“两山”理论,把煤尘治理作为首要任务。

为结束“煤黑子”的说法,自建港以来,黄骅港先后投入多种除尘抑尘设备却无法根治煤尘问题。黄骅港人毫不气馁、坚定信心,以科技为手段来解决源头问题。煤港属于小众企业,国内没有专业的主攻团队。黄骅港就将自已的技术力量凝聚在一起,建成专业的科研攻关团队。

事实证明,实干成就梦想。多少煤港人的环保梦,因为黄骅港的决策而得以实现。经过夜以继日的反复研究论证,黄骅港最终确定了从源头治理煤尘污染的方案。不久,翻车机本质长效抑尘技术应运而生,实现一次洒水全流程的煤尘近零排放的煤港新目标。 

长长的运煤列车被缓缓牵引至翻车机房,到达预定地点,4节车厢同时翻转至160度,320吨煤炭瞬间被卸入煤坑,但看不到煤尘在强气流下升腾。该公司设备管理科科长汪大春说:“本质抑尘系统实现了精准喷洒水雾,让每一粒煤炭与水均匀混合,达到合适的含水量,从转运全程的源头实现有效地抑尘。” 

即使站在翻车机房上方的观看台上近距离观察,也感觉不到煤尘的存在。该公司设备保障中心一级师穆霄刚说:“翻车机房内粉尘浓度过去每立方米是10mg至20mg,现在平均不到1mg,远低于国家标准(12mg/㎥)。过去翻车机房底层属于防爆区域,现在黄骅港的翻车机底层已被划为非防爆区域。”该技术一举拿下三项国家专利,并获得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长效抑尘技术的成功研发,进一步激发了港口科研团队的活力。随后,皮带机洗带装置、堆料机大臂洒水装置、粉尘制饼等一系列的抑尘技术相继完成,形成了覆盖煤炭装卸作业全过程的粉尘防控体系,实现了港区粉尘全面受控。 

2019年,黄骅港顺利通过国家3A级景区验收,在煤港中率先建成工业旅游景区。同年,在新华社和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港口高质量发展报告(海港篇)》中,黄骅港绿色安全评价在全国22个沿海主要港口中排名第一。

解码——开启中国散货港口智能建设新纪元

煤港的发展史中,黄骅港必会留下浓厚的一笔。中国散货智能港口的建设纪元,从这里开始。

2016年,黄骅港务公司启动智能化改造项目,一二期堆场智能化改造顺利完成,散货港口智能化作业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然而,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想实现全流程智能作业就要解决作业最后一环节——装船机智能化改造。

虽然我国集装箱码头自动化作业已相对成熟,但散货装船与集装箱装船工艺研究方向和难点差异巨大,国内散货码头的装船智能化技术一直处于空白。

散货流动性大,装船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也会随之增加。煤炭装船作业要将煤炭装入船舱内部,且不说来港的船舶本身千差万别,船舱环境更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可循。定位成了改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一次达不到最好效果,就分步实施。黄骅港采用了接力的方式,先把装船机现场作业改造成为远程作业,解决职工工作环境问题;再将远程作业改造成为智能装船。

2019年6月,装船机司机全部由海边20米高的“铁房子”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办公楼。“现在想喝多少水就喝多少水,再也不怕上厕所了。”装船机司机韩永旺难掩欢喜之情高兴地说。韩永旺介绍,过去在装船机上工作有高二十几米,上下不方便也不安全,而且冬天冷、夏天热,在不足5平方米的铁皮房子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连个活动筋骨的地方都没有。现在在办公楼里,不仅冬暖夏凉,还有休息室、茶歇间、阅读室、健身房。过去的蓝领真正享受到了白领的待遇。

当然,这些还不是黄骅港最终的目标,远程装船的成功仅是第一步。进一步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提升作业效率与作业质量,推动散货港口智能化建设进程,一步一步,黄骅港继续向前。

点击链接 直达专题

【责任编辑:赵艺涵】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