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集团大雁公司:蹚一条老国企改革脱困之路

文章来源: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发布时间:2020-09-29

“国企一定要改革,抱残守缺不行”。“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重点要破字当头、迎难而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国企改革指明了出路。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大雁镇,坐落着有一个有着50年历史的老国有煤炭企业——内蒙古大雁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这样一个地处偏僻的老企业,同时也是国资委挂牌督导的“特困企业”。

“企业不消灭亏损、亏损就会消灭企业”。对大雁公司而言改革脱困、扭亏发展既是大势所趋,也是企业生存的唯一出路;既是“军令”如山,也是企业生存、员工稳定的生死抉择。

时与势不断把人们推到十字路口,要想大踏步赶上时代,不打破旧的桎梏怎能“杀出一条血路”?不解放思想怎么“敢教日月换新天”?

一场老国有企业的改革脱困“突围之战”就此“打响”。

历经3年的不断努力,2019年,大雁公司同比经营性减亏4.5亿元,2020年6月末大雁公司实现利润5400万元,多年来首次实现年中盈利。

改革,让老国企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大雁公司重新点燃了发展的渴望。

回溯改革起点,直面艰难困境

我们将时间指针拨回到50年前。

1970年,在祖国东北边陲这片寂静的荒原,只有大雁的回响,人称这片沼泽荒凉之地为“嘎洛图”。是时,为保障国家能源后备安全,拉开开发大雁煤田的序幕。岁月沧桑,当时间定格到2020年之时,一个以煤为主的企业已在浮浮沉沉中走过50年。

在历史的长河中,大雁公司曾经有过闪光之“点”。

1988年被授予国家质量标准化矿务局;

1989年被授予国家二级企业称号;

1990年被评定为现代化矿务局;

1990年获得全国煤炭企业管理“金石”奖;

1992年“能源部煤矿改革现场会”在大雁召开,大雁矿务局作为煤矿改革的一面旗帜,掀起了全国学大雁的高潮。

……

然而,发展的渴望与历史的沉重、能源形势的变化、区域区位的局限、资源赋存的劣势更迭交织,当市场经济的大潮奔涌而来,大雁公司历经风雨飘摇,几经归属,几番浮沉,在“伤痛”与无奈中苦苦挣扎,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的处境越来越艰难。

——企业隶属关系频繁调整。1994年由中央财政直属的94家煤炭企业之一下放内蒙古自治区管理,2002年下放呼伦贝尔市管理,2006年与鲁能集团重组,设立内蒙古鲁能大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随鲁能集团煤电板块划转到国网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管理,2012年随国网能源公司成建制划转原神华集团。管理关系调整带来的震荡与变化,需要企业和员工不断去适应,长远发展的思路不断在更新。

——煤炭产业接续艰难。大雁公司伴随建企成立的主力矿井大雁一矿、二矿因资源枯竭相继于2011年和2013年破产关井,几千名职工面临重新分流安置,企业接续矿井扎尼河露天矿手续尚未完备,万余名职工及其家属面临“吃饭”问题。

——社会职能包袱沉重。大雁镇因煤炭开发由企设镇,先后承担了学校、公安、供水、供暖、供电、排水物业管理等“三供一业”职能及医院、市政环卫、消防、等社会职能,管理离退休人员16000多人,企业办社会职能从业人员仍近1200人,费用支出达1.2亿元。

——员工队伍总量庞大。2012年末企业职工总数13221人,人均产值不足20万元。员工年龄结构老化,40岁以上职工占53%;员工文化素质偏低,大专以上学历仅占28%,高中及以下占60%;管理人员年龄偏大,在岗科级管理人员786人,40岁以下仅占17.8%,处级管理人员143人,45岁以下仅占15%。

——历史遗留问题纷繁复杂。一切老企业的问题大雁公司都有涉及。信访积案多,信访问题比较突出;困难职工多,尤其离退休职工中因病致贫等困难家庭比较多,员工收入相对较低,家庭抗风险能力弱;环保欠账比较多,企业老燃煤锅炉、老发电机组、矿区水源、污水处理、矿井水利用等需要加快改造升级;同时,在企业依法合规、内部管控、经营往来、应收应付等方面也存在大量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化解。

2012年末,连续多年处于亏损状态的大雁公司划归神华集团,壮志未酬,重燃凌云之志。怎料“煤飞色舞”的“黄金十年”彻底结束,煤炭行业进入多事之秋,2013年开始,煤炭价格一路向下、“跌跌不休”,煤炭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大雁公司经济总量小、历史包袱重,更是难以承受市场动荡,亏损不断加剧,企业连续几年累计亏损46.5亿元,

2015年,大雁公司被国资委认定为挂牌督导“特困企业”。

“艰难”——这个词在大雁公司这个老企业不时出现,而今尤为沉重,但50年发展过程中传承延续的大雁人“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淀,仍燃烧着希望之火。大雁员工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企业前行最大的动力。

2019年,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三十二指导组组长王炳华赴大雁公司调研时指出“大雁公司身处国家的偏远地区、而且是70年代建企,一直运营到现在,尽管企业面临诸多困难,但通过接触后,感觉到大雁公司的企业精神还在,企业职工的精神没有散,感到很欣慰。”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既无退路,背水一战。

聚焦主责主业 坚定“瘦身健体”

“国企要聚焦主责主业,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提高核心竞争力”。这是推动国企结构优化的重要举措。

大雁公司在50年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变革,在产业发展上做出了诸多尝试,但作为煤炭企业,主业不突出,非煤产业散而杂,缺乏市场竞争力,造成“主业盈利辅业亏”“以主养辅”的局面,经营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形成一些亏损“暗井”。

按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大雁公司全面对产业结构进行梳理分析,坚定践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坚持尊重市场规律,坚持与改革相结合,“一企一策”制定方案,非主业、非优势经营性法人单位坚决退出,内部辅助服务机构大规模整合,依法依规大幅压减法人、瘦身健体、“止亏止血”。

——呼伦贝尔五泉山森林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固定资产挂牌转让,完成注销。

——呼伦贝尔蒲公英茶业有限公司通过资产评估,完成产权转让。

——呼伦贝尔市大雁矿区供水供暖有限公司随着企业办社会职能移交,登记注销。

——呼伦贝尔大雁医院有限公司按照《关于国有企业办教育医疗机构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多途径寻求职能移交、资产合作无果的情况下,注销退出。

——呼伦贝尔鹤声薯业发展有限公司及下属精淀粉厂通过资产评估,完成挂牌处置。

——内蒙古大雁矿山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业务结构调整,登记注销。

——神华大雁园林绿化有限公司进行业务结构调整,登记注销。

——呼伦贝尔华雁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登记注销。

——呼伦贝尔鸿雁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登记注销。

——呼伦贝尔海雁房地产公司彻底退出房地产业务,清理历史遗留问题后注销。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一个单位机构的处置都经过认真评估研究,不完全为“压”而“压”,为“减”而“减”。妥善人员分流安置、依法进行资产评估处置、履行相关程序,保障了瘦身过程稳定有序。

大雁公司坚持以减亏止血、瘦身健体为方向,通过一系列机构优化整合撤并,处级建制由39个精简到22个,减少了44%。基层单位由21个减少到8个,减少了62%。法人单位由14家“压减”至5家,法人总数减少了64%。大雁公司实现煤炭主业优化经营管控,主责主业更加突出,经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创效增盈基础不断夯实了全新治理局面。

围绕精干发展,深化“三项制度”改革

“精干高效”是企业扭亏脱困的一条必由之路,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一块“敲门之砖”。

谁都看得出来,大雁公司改革脱困的主要矛盾之一就是富余人员多。问题明摆着,怎么办?

大雁公司刀刃向内、自我革命持续将“三项制度”改革引向深入,激活了这一池陈放多年的“水”。

2013年,大雁公司员工总数13221人、在岗职工11212人。目前,大雁公司员工总数8408人,较2013年减少4813人,减幅36%;在岗员工3997人,较2013年减少7215人,减幅64%。矿处级人员由143人减少到80人,减少63人,减幅44%。科队级人员由777人减少到285人,减少了492人,减幅63%。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大雁公司客观面对老企业“病灶”,持续不断深化形势引导,“思想动员+薪酬引导+配套政策”,一轮又一轮的定岗定编、一场又一场的竞选淘汰、一个又一个岗位的分流安置形成的综合成效。

“改革势在必行,我们要有破釜沉舟、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魄力,坚决推进‘三项制度’改革。下一步我们要自我提升,要通过精简机构、压缩人员、岗位竞争等压缩管理岗位,实现管理‘瘦身’,并将管理岗人员进一步充实到操作岗位。同时,将工资薪酬变成变动成本,实行清单制管理,将经营指标层层分解,给各级管理人员乃至一线员工传递压力,这是我们坚定不移必须要走的路。”大雁公司领导多次深入基层单位,与员工面对面交流,强调公司所面临的形势,引导改革方向。

大雁公司充分发挥公司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宣传教育和辅助活动,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发员工改革创新的热情,为公司“三项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氛围。开展改革脱困大讨论,促进企业员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改企业就没前途,企业没前途个人就没发展。打破走进国有企业就是捧上“铁饭碗”的思想“痼疾”。以“拆庙搬神”机构压缩撤并作为“激活器”,不断推动老国企“三能”认识从思想被动到行为主动的“蜕变”。

全员培养忧患意识、竞争观念。“观念一转天地宽”,“三项制度”改革这篇大文章由此破题——

将“三项制度”与机构压减、社会职能移交、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企业减亏脱困统筹谋划,大刀阔斧与平稳有序相结合,内部分流安置与利用国家能源集团大的安置平台相结合,从公司到厂矿,从厂矿到区队、班组,层层递进,逐步化解“症结”,达到精干高效目标。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能上能下”常态化

对内部管理人员由身份管理转为岗位管理,中层管理人员按照综合评价,实行“实质管理岗+项目研究岗”制度,实现了中层管理“有上有下”的灵活机制,中层以下管理人员全面实行“能上能下”制度,竞争上岗成为常态。公司机关由三级管理变为二级管理,减少管理岗位设置,压缩管理层级,解决等级式管理的层次重叠、冗员多、组织机构运转效率低下等弊端。在二级单位推进机关减员,合理优化管理人员岗位设置,稳步推进定岗定编。通过扁平化管理累计撤销科级建制328个,有效改善了岗位设置不合理,人浮于事的管理现状。管理人员竞争落选后自动转为操作岗,不能续聘的科级干部很多转至了掘进工、电工、水泵工等操作岗位。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公平公正、充满生机与活力选人用人新机制稳步构建。

——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能增能减”制度化

建立了以业绩贡献为导向、以绩效考核为基础的薪酬管理体系。在工资总额限定的情况下,通过优化内部分配结构,合理拉开不同分、子单位公司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合理设定员工固定和浮动工资比例,形成灵活的收入调节机制。通过对管理人员的任期和年度综合考核评价,按照经营业绩考核确定薪酬。为进一步发挥好薪酬分配的激励约束作用,调动广大员工价值创造的积极性,打破原有的“大锅饭”分配机制,向部分人员的“奶酪”动刀,将有限的工资向井下、工程建设驻外施工等艰苦和价值创造岗位倾斜,按岗定薪、岗变薪变,逐步形成体现效率、兼顾公平、结构合理的薪酬分配体系。普通在岗员工工资差距达到4.7倍以上,采掘一线员工工资逐年增长24%,其他岗位平均增长4.8%,逐步构建起“岗位靠能力、进步靠业绩、收入看贡献”的激励约束机制新格局,真正实现了收入能增能减。

将经营业绩与薪酬挂钩,明确价值创造导向和绩效目标的刚性,将人工成本作为变动成本,由各单位职工在全年工作中通过增加效益、降低成本或创收“挣”出来,未完成考核利润指标的单位,按照逐级递减的原则,由工资进行补充,最高补充额比例为处级领导干部工资总额30%、科级管理人员15%、一般管理人员8%、操作岗位人员5%,切实将经营成果与每名职工收入直接挂钩,努力激发广大员工价值创造积极性,由“等着发工资”向“主动挣工资”转变。

——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能进能出”多样化

依托政策支持,畅通人员退出渠道。结合煤炭行业去产能和“处僵治困”相关政策,三次针对公司内部僵尸企业、特困企业出台《职工安置实施方案》,制定出内部退养、离岗待退、停薪留职、协议解除劳动合同等措施,畅通了退出渠道,离岗安置3557人。退养员工生活费实行一次性计提,彻底解决企业人工成本问题。

开辟划转通道,推进成建制转移安置。立足国家能源集团大的安置平台,以集团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以专业化服务为基础,以管理文化融合为先导,以煤矿采掘外委队伍“清退、划转、提升”等政策要求为依据,积极推进专业技术队伍成建制划转,得到集团公司及有关缺员单位的大力支持,截至目前,已有2229人划转至集团公司内部单位,为老企业员工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

搭建专业化服务平台,实现员工队伍“走出去”就业。打造煤矿运维与矿山园林绿化专业化服务平台,通过工程施工和生产运营“走出去”安置人员,驻外安置员工500余人,形成了新的人员优化通道。

富余人员集中管理,内部单位动态分流。为了彻底解决人员因素固态化,打破深化改革“中梗阻”,设立人才交流机构,制定《大雁公司转岗分流人员管理暂行办法》,鼓励各单位强化创效机制压机构,结合业务实际减人员,对各单位精干优化后的富余人员进行统一管理,高峰时管理近1000人,探索建立了择优选调、公开竞聘、双向选择等规范有序的内部用工调配方式。先后组织调剂480余人合理流动到缺员单位,实现了企业员工总数不增和盘活人力资源存量的双目标。

正如同阵痛后才能获得生命的新生,大雁公司的“三项制度”改革以其雷厉风行的行动和踏石留印的执行力,正催生着公司旧貌换新颜。

推进社会职能移交,卸下历史重负

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加快国企改革发展步伐的有力举措。

对大雁公司而言,企业多年来背负在身上的“王屋太行”,迎来了“卸下去、歇口气”的政策曙光。

大雁公司地处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属于典型的独立工矿区,企业开发建设近50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陆续承担了矿区供热、供水、排水、交通、环卫、绿化、物业管理等企业办社会职能,从业人员1200余人,每年负担费用1.2亿元。管理着3座热源厂,管路166公里,10个职工家属区、427栋住房、13012户居民的供暖、供水及公共服务;管理着道路40条,累计长55公里;生活广场6座,公园两处,占地超过28万平方米,管护树木近万棵,草坪植被8.2万平方米,照明路灯830盏。体量庞大,情况复杂。

独立工矿区、小政府大企业、社会职能多而杂、接收单位难以落实……一系列问题摆在眼前。

面对政策机遇,不容犹豫;面对困难挑战,绝不退缩。大雁公司党委统领全局,主要领导牵头,科学谋划、精准施策、主动协调,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化解,一步一步向前推。

历经三年多的攻坚,1100多天的艰辛努力,200余次的内外部会议商讨谈判,签订协议28份,陆续破解了“大企业、小政府”无力接收、边远工矿区接盘单位难以落实、仅移交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难以解决庞大的社会职能负担、过渡期设置及费用标准等难题,最终实现了资产、职能、业务的彻底移交,较原定的移交时间提前1年,规避了改造工期紧张、业务移交拖延的风险。成功开辟出跨区域接收新途径,并取得了与同类型矿区比,投入少、进展快、移交彻底的不易成果。

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事关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大雁公司坚持以“交得出、接得住、管得好”为原则,以“有序移交、平稳过渡、保障有力”为目标,推进业务接续工作扎实开展。目前,按照“先移交后改造”的形式,维修改造工程紧锣密鼓向前推进。全面加强企业内部思想政治工作和政策宣传,争取职工群众的理解支持,保障分离移交单位职工合法权益,通过内部转岗等方式妥善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工作,切实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

大雁公司“三供一业”市政职能的同步全面移交,极大地解决了困扰企业发展的沉重历史包袱,对企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产生深远影响,为企业攻坚扭亏脱困目标,实现长远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内外综合施策,推动全面突围

众志成城天豁亮,八方葳蕤毅弥坚。

国家能源集团将“处僵治困”作为重大政治使命,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王祥喜及其他党组班子成员陆续赴大雁公司调研指导改革脱困工作,现场办公推动问题解决,从改革扭亏、经营扭亏、管理扭亏、协同扭亏、资本扭亏、政策扭亏、技术扭亏综合制定措施,为大雁公司改革脱困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持续激发提升了大雁公司员工改革脱困的斗志。

——协同“保供”赢市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大雁公司地处蒙东,煤炭主要供应东北市场,随着“去产能”工作的推进,东北煤炭市场供应逐渐“吃紧”。

国家能源集团党组要求尽全力做好“保供”工作,发挥能源“压舱石”作用。将集团在呼伦贝尔区域的煤炭企业协调起来,建立“协同保供”机制,共同落实“保供”任务。

大雁公司与呼伦贝尔的兄弟单位建立“协同保供”关系,制定了“以量求价”“以质求价”营销机制,形成“长、中、短”多模式的合同保障机制,维护市场稳定,保障煤炭供应,利用市场化灵活定价方式,提升煤炭价格,激发“保供”活力,促进效益提升。

2018年供应煤炭865万吨,煤炭售价同比提升24.4%,2019年供应煤炭870万吨,煤炭售价同比提升15.6%。煤炭收入同比增加15.5%,在企业营收总额的占比提升了16个百分点,煤炭主业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煤炭主业效益提升的背后,是集团公司“协调保供”机制保障市场稳定换来的市场信任与市场“红利”,也是大雁公司全力组织生产接续,强化产运销联动,稳定煤炭产量,加强产装运全链条煤质管控,提升产品质量取得的“连锁”成效。

国家能源集团“协同保供”,履行了央企担当,稳固了区域市场,也为大雁公司扭亏脱困疏通了“活水源头”。

——化解症结疏经络

国家能源集团在大雁公司扭亏脱困过程中,一方面推动产业发展、协同创效,一方面推动症结问题化解,从集团公司层面为大雁公司改革脱困创造了良好环境。

在资金支持方面。由于大雁公司持续亏损,资产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达到97%,企业融资困难。改革脱困过程中社会职能移交、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等资金紧张,集团公司协助争取委托贷款,并注入资本金,优化资产结构,降低资金成本,助力改革脱困。

在政策支持方面。帮助落实争取国家“处僵治困”补助资金,解决“处僵治困”富余人员安置过程中的人工成本问题。

在人员安置方面。从集团公司整体考虑大雁公司富余人员疏解安置,通过煤炭产业内部缺员单位调剂,化解富余人员安置难题,疏通了“能进能出”渠道。

——争取政策激活力

良好、和谐、宽松、稳固的外部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大雁公司改革脱困过程中,始终坚持共建共荣思路,有理、有节、有情、有度地协调推进地企关系,积极争取各类政策支持,推动优化企业运营环境,解决老企业存在的实际困难。

坚持国家能源集团内部“大安置”平台,推动富余人员转岗分流,不让员工失业下岗,增加社会就业压力,与地方人社、财政等部门沟通协调,争取了援企稳岗资金支持;积极组织煤炭“保供”,得到黑龙江省政府给予“增供”保证资金支持;争取了亏损企业补贴;做好疫情期间社会保险减免政策申报,减少企业成本费用支出。

四方出力,八方来援。大雁公司改革脱困内外部环境持续优化,化作改革脱困的“润滑剂”,为改革脱困的“损益表”填上了喜人的色彩。

关注职工利益,谱写和谐乐章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我们就要重视什么、关注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深化改革,改到深处是利益调整。如何确保员工群众的最大利益,如何让广大员工成为改革最大的受益者?

大雁公司党委既维护大多数员工利益,也积极关注生活困难群体,在改革中推动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达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平衡统一。

——让见证参与改革的员工心“安”

为切实解决好员工队伍精干高效与员工安置之间的矛盾,公司配套跟进内部退养、离岗待退、停薪留职等人员安置举措。同时,“三管齐下”妥善分流安置员工。结合矿井生产接续需求,鼓励员工投身煤炭生产、转岗再就业;结合产业发展定位,鼓励员工“走出去”,选择园林绿化等工程建设驻外操作岗位;结合员工个人实际困难,实施转岗培训,争取呼伦贝尔区域各类专业化运营岗位,推进员工安置,疏解富余人员,让每人都有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

——让见证参与改革的员工心“稳”

机构整合、人员调整致使公司部分员工经历了岗位变动的冲击和影响,大量富余人员的出现加大了公司安全稳定压力。公司党委竭尽所能统筹兼顾,以寻找活源、转岗培训为抓手,积极推进富余人员再就业;以拓展渠道、政策保障为依托,确保富余员工“生活有着落,就业有方向”。即使人员安置存在难以预测的问题和困难,始终认真对待每一位员工的归属安置,没有将暂时转岗或待岗的员工推向社会,没有放弃每一名困难员工的温饱安危,想方设法把员工的困难解决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公司内外争取、借力发力,坚持走活每一步棋,保障每一名员工的切身利益。

——让生活困难的员工心“暖”

老企业困难员工多。公司党委始终积极帮扶,稳步实施脱贫工作。在资金紧张情况下,筹集资金设立员工补充医疗保险基金,极大缓解了员工收入低、看病难的矛盾。每年通过集团拨补、行政拨款、各级工会帮扶、党员干部捐款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1000余万元,对困难员工、长病长伤、工私亡遗属、子女助学等进行全面帮扶。组织动员全体员工开展捐资互助,由公司领导干部带头,募集资金,对突发性困难员工进行帮扶互助。在全国上下决胜脱贫攻坚之时,让产业工人同样实现脱贫、奔小康的梦想。

企业改革在“以人为本”中推进,公司始终保持了平稳安定。8400多名员工,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担风雨、同船共渡,保障了企业之舟冲风破浪、一路前行。

“我们的心胸燃烧着希望,我们前进的道路铺满阳光”,“让我们从今天出发飞向明天,让我们把每个日子都当做新的起点”。诗人艾青这首《光的赞歌》,穿越时光联通了大雁公司8400多名员工、16000余名离退休员工的心声。

【责任编辑:赵艺涵】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