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国企新声】全国政协委员吴希明:强化航空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实现航空科技自立自强

文章来源: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03-1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坚持创新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列为十二项重要领域之首,以“专章”进行部署;明确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并将“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作为重要途径;提出瞄准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纵观全球,世界强国必是航空强国,航空强国必有航空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作为航空工业科技委副主任和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吴希明在今年两会期间带来了一份《关于强化航空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航空科技自立自强的建议》。在他看来,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围绕科技的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今天的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这个引领科技发展的第一动力来实现航空科技自立自强,来打造属于中国人的航空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航空科技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引擎

众所周知,航空工业始终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前沿,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这主要是因其涉及数学、力学、物理、化学、工程热物理等门类众多的基础学科,能够牵引和推动材料、制造、信息等工程技术发展,并具有科技突破带动效应,对国家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具有重大引领作用。

吴希明以美国兰利研究中心、俄罗斯中央空气流体力学研究院、法国航空航天实验室为例介绍说,这些机构依托国家力量建设,肩负国家使命,瞄准未来10~20年先进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应用,开展了大量跨学科、大协作、高投入、任务驱动型科技创新。特别是美国兰利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先后推动了倾转旋翼、超临界机翼、数字电传、先进复合材料、高超声速等关键核心技术完成演示验证,跨越“创新鸿沟”,实现成熟度6级以上,为波音、洛马、贝尔等企业研制航空装备提供了成熟的先进技术储备,并承担了风洞、气候环境实验室等行业大型科研试验设施的建设、运营。

我国航空科技创新体系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中国航空研究院的创建为标志,建立了涵盖总体、气动、强度、动力、试飞、航电、机电、材料、制造等跨学科、大协作的航空科技体系,肩负起国家科研院所和企业技术中心的双重使命,开启了航空工业的自主创新之路。

改革开放后,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一方面航空工业积极探索市场化经营机制,由国家部委转变为现代企业集团;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也在探索适合我国航空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了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引领的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体系,为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不断注入航空力量。

航空科技当自立、当自强、当成为一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我国“十四五”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历史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定不移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之路,才能破解“卡脖子”之痛。

“面对新时期航空工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对标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的战略目标,我们在科技创新投入、激发创新活力、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生态构建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多‘堵点’‘痛点’和‘难点’,难以满足建设航空强国对战略科技力量的紧迫需求。”

将“堵点”转化为“高点”、“痛点”转化为“热点”、“难点”转化为“亮点”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航空科技创新”必须直面的课题。

为此,吴希明建议,一是支持航空工业以中国航空研究院为基础,建设航空领域战略科技力量,打造航空科技创新的龙头、领飞的头雁;二是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思路,组建航空领域国家实验室,以国家实验室为统领完善实验室布局,推动国家、国防、军队、企业实验室有机结合,逐步形成功能完备、相互衔接的航空实验室体系;三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造航空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从事直升机研发近40年,如何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吴希明也给出了自己的期待:“要加速从‘跟进式’向‘自主创新’科研路线的转变,坚定独立自主,树立开放思维,构建新型航空科技自主创新举国体制,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创新资源,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新一轮的世界航空大变革中抢立发展潮头。”

【责任编辑:赵艺涵】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