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国企新声】全国政协委员石柯:充分发挥转制科研院所作用 提升我国制造业强基补链水平

文章来源: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03-10

强基补链是提升我国制造业水平、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我国转制科研院所具有深厚的产业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底蕴,是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的重要环节。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有力推动下,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制造业总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但中国工程院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在26类代表性制造业产业中,仍有15类产业与世界制造强国差距大或差距巨大,“中国制造”整体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和低附加值环节,“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原创性、颠覆性、变革性技术成果不多;二是工业基础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三是技术创新链的重要环节出现断裂,转制科研院所在原有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和为企业服务的功能严重弱化。

今后一个时期,迫切需要更好发挥转制科研院所行业服务作用,提升我国制造业强基补链水平。为此,全国政协委员、国机集团原党委书记、副董事长石柯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重构产业基础技术研究体系。强化科技体系布局顶层设计,依托具有良好研究基础和体系布局的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设立国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以项目、资本为纽带,或通过采用认定、挂牌、长期购买服务等方式,整合转制科研院所的行业研究资源与功能,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基础共性技术研发等公益性产业创新活动,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在经费支撑方面,参照国外成熟经验模式,按照市场化原则,建立由国家财政、研究单位、用户企业共同投入的机制,保障研究工作稳定运行。

二是适度适量赋予一批转制科研院所公益属性。组织专门机构遴选、认定一批真正具备共性技术研究与提供能力的转制科研院所,在整体维持科技型企业属性的前提下,对其中承担行业基础共性技术研究的研发团队、仪器设备、科研平台等资源,模拟独立实体,并赋予其公益属性,参照事业单位给予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同时建立以产业服务贡献度为导向的监管考核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和利用好转制科研院所现有的产业基础创新资源,既有效填补技术创新链“真空地带”,又避免资源重复投入。

三是加快培养高水平产业基础共性技术研究队伍。加快人才激励机制改革步伐,在转制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激励方面给予更加灵活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合理授权放权,减少不必要的限制条件,改善研究人员转型或流失造成人才瓶颈的局面。在合理范围内赋予转制科研院所工资总额核定自主权,探索尝试由转制科研院所主导建立产业基础共性技术研究成果转化机制,不断培养壮大技术创新人才队伍,为提升我国制造业强基补链水平提供人才保障。

【责任编辑:赵艺涵】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