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关键设备研发协议签署

文章来源: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4-12-04

  12月3日,中国广核集团(以下简称中广核)核电设备质量协同创新论坛暨国产化联合研发中心五周年理事会在北京召开。国家能源局、国家核安全局的相关负责人,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等行业专家,东方电气等86家联合研发创新成员单位代表,出席此次以“协同、创新、共赢”为主题的论坛,探索设备制造质量创新模式,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国成套核电设备品牌的共赢局面。

  会议上,中广核还与中国一重、东方电气等三十家企业签订了关于“华龙一号”主设备、核级泵阀、核级电器仪控等设备的战略研发协议。

  联合研发中心自2009年2月9日成立以来,以中广核核电项目为依托,为各个企业之间开展更紧密的技术合作提供一个平台,通过技术融合、配套研发以及经验反馈体系的建设,在加快国产化进程的同时,打造平等、互信、互利、高效的核电设备国产化联合研发团队,对国家部委提出的“积极推进核电”政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年来,联合研发中心在推动我国核电设备国产化方面,取得瞩目的成绩,从岭澳一期国产化率不到30%增长到阳江项目5、6号机组85%,标志着我国在核电设备制造国产化方面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几年来,联合研发中心积极协助国内主要锻件制造商进行锻件评定,中国一重等企业已逐步形成核电关键锻件成套供货能力;红沿河1号机组反应堆压力容器制造,宁德1号机蒸汽发生器制造、宁德1号机汽轮发电机制造分别实现了核电主设备的国产化;核级泵阀国产化率超过80%;与广利核公司联合研发数字化仪控系统,成为全球第五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级DCS的供应商和服务商。可以说,国内装备制造业的“核电规模”已初步形成,不仅为我国核电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也依托项目树立起核电自主化的旗帜。

  五年来,联合研发成员单位从58家发展至86家,范围覆盖国内大型设备制造厂、知名院校及科研院所单位。2014年,研发中心吸纳了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核电相关领域著名高校与研究院所,搭建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通过政策引导、需求牵引、技术推动的协同效应,实现技术升级,探索出一条全产业链协同合作的“中国大装备”发展之路。通过联合研发,促使工艺设计、设备设计、设备制造、设备鉴定、材料评定等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依托此平台,形成了核电装备研发体系,组建了行业内首个核材料及服役安全联合实验室,成功获得“国家级研发中心”的认定。

  五年来,依托中广核10多台在建机组逾2000亿总投资的巨大市场,带动了整个产业链5400多家企业共同发展,形成核电工程国产化生态圈。中广核与众多设备制造商的联合研发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通过消化吸收引进技术、自主创新和大规模技术改造,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电装备制造基地,掌握了核岛和常规岛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核心技术。形成了以中国一重、中国二重和上海上重为产业龙头的大型铸锻件和反应堆压力容器制造基地;以哈尔滨电气、东方电气和上海电气为产业龙头的核电设备制造基地;以沈阳鼓风机集团、中核苏阀和大连大高阀门为代表的核级泵阀制造基地。通过这些制造基地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中国核电设备制造产业链,设备国产化生态圈,有力促进了我国核电自主化进程。

  法国、韩国的核电发展经验表明,实现核电由引进技术形成自主品牌,再向外输出的历程,需要一批优秀的本国供应商团队作为强有力的支撑。2014年,是中国核电“走出去”的重要一年,毫无疑问,联合研发中心通过设备国产化对装备制造业起到了带动作用,而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发展为核电批量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为实现中国核电“走出去”奠定坚实基础。我们相信,未来中国核电的国际化还会走的更远。

【责任编辑:${content.getAttrByFlatName('zrbj').value}】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