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油积极践行“一带一路”战略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发布时间:2015-10-19

今年前8个月,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额合计为107.3亿美元,同比增长48.2%。一眼望去,在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一带一路”中国企业路线图上,截至2014年底,已有80多家央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分支机构,中国海油正是其中一家。

从31年前“丹池号”油轮满载着原油沿着最初的丝绸之路返回中国,到今年7月专门成立“一带一路”专项规划领导小组,在“一带一路”上奔走多年的海油人一直在思考:作为“走出去”领头羊,该如何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献力?

(一)

能源合作——在全球上游投资领域,架起一张覆盖五大洲的能源合作网,为众多资源国的油气开发默默出力;在贸易领域,积极参与全球能源贸易,为国内引进清洁能源,顺势带动资源国的天然气出口。

翻阅海油人的“出海”日志,1994年尤为值得铭记。

那一年,中国海油迈出走向海外第一步——购买美国阿科公司在印尼马六甲油田全部32.58%的权益,并首次获得约1280万桶海外份额油储量。

此后,东南亚逐渐成为中国海油打通“能源新丝路”的新起点。之后十年,在提升东南亚区域资源开采权益的基础上,中国海油累计斥资13亿美元,先后在印尼和澳大利亚完成3宗海外收购。2005年,中国海油以1.5亿加元收购加拿大MEG公司18.5%股权,首次进驻北美油砂资源市场。

从东南亚到大洋洲,再到北美,海油人不断深化国际能源合作。

2006年,海油人将能源合作的目光投向非洲。这一年的1月8日,中海油以近23亿美元购得尼日利亚OML130区块45%的工作权益。

如今,在全球油气上游投资领域,中国海油架起一张覆盖五大洲的能源合作网,为众多资源国的油气开发默默出力。

如果说,石油公司投资上游区块有利于资源国提升能源供应水平,那么积极参与全球能源贸易,则有助于全球油气市场的要素流动与供需平衡。

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能源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拓展国际能源合作要“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持投资与贸易并举、陆海通道并举”。事实上,在LNG领域,中国海油确实扮演着如此角色:为国内引进清洁能源,并带动资源国天然气出口。

2006年6月28日,中国首个进口LNG项目——广东大鹏LNG项目一期工程投产,两年后,福建LNG接收站迎来首船来自印尼的LNG;2009年,成功接收首船卡塔尔LNG,中卡两国建立能源全面合作关系摘得首个硕果;自2010年起,中国海油与BG保持良好合作态势,先后签订20年LNG协议和500万吨/年增量项目长期框架协议,并在亚洲开创价格与油价、HenryHub气价混合挂钩的先河;2014年,中国海外首个世界级LNG生产基地——柯蒂斯项目建成投产,中国在全球LNG产业链中实现从中下游向全产业链的拓展。

穿梭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绿意盎然的海油气为宁波、福州等港口城市增添了活力。中国海油从上游向中下游延伸的发展路径,与国家《推进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设想正相暗合。

(二)

产业引领——恰如“一带一路”战略设想那样,能源合作也让中国海油的技术、装备和产品服务跨洋过海,以产业引领的姿态投入到国际市场浪潮中,不仅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也为全球能源治理贡献力量。

2002年1月4日,“渤海九号”钻井平台缓缓驶离大连港,远赴非洲打井。这是中国海洋石油国产钻井平台,首次以独立承包商身份进军国际钻井市场。

随着中国海油在海外油气上游领域的合作日益加深,各专业公司意识到,要在角逐激烈的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技术装备是一块“敲门砖”。

恰如“一带一路”战略设想的那样,能源合作让中国海油的技术、装备和产品服务跨洋过海,以产业引领的姿态投入到国际市场浪潮中。

2008年,中海油服自主研发的我国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数控成像测井系统(ELIS)实现大规模产业化生产,一改我国20多年来测井系统完全进口的历史,成功打进中东、印尼、缅甸等海外市场。两年后,深水重大技术装备“海洋石油981”顺利出坞,并于今年4月沿“一带一路”走出国门,完成海外首秀。

致力于海上油气田工程建设的海油工程也凭借过硬实力,基本完成东南亚、非洲、欧美、中东四大国际区域网络布局。海油发展则紧跟LNG行业趋势,发展LNG运输产业,护航我国“海上清洁能源丝路”。

专业公司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也带来不小变化。到2010年,中国海油在装备建设上实现了“两个95%”的转变——从成立初期95%的资金用于引进国外设备到95%的装备实现国产化,这正得益于中国海油与国内造船、钢铁、机电制造等企业的合作,也印证了其在践行“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对国内制造业的力推。

在下游,多年前中国海油的相关产品便沿着“一带一路”扬帆出海,使“中国制造”扬名海外。

自2001年“中海油36-1”沥青实现我国重交沥青国际贸易零的突破以来,中国海油的沥青品牌先后出口韩国、乍得、澳大利亚、赤道几内亚、马达加斯加等多个国家与地区,并应用于2014年巴西世界杯和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场馆建设。2008年,中海化学“富岛”牌大颗粒尿素和“天野”牌小颗粒尿素远销美洲、大洋洲及东南亚。

此后,一张张海外订单沿着“一带一路”航线来到中国,一船船化工产品从港口城市出发驶向海外,见证了中国海油从上游到中下游的勃兴,为“一带一路”贸易链注入活力。

这,还远远不够。践行“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意味着中国企业要参与重点能源合作区域建设,还要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査道炯认为,中国国际能源合作的逻辑有必要从重视“保供应”向重视“调结构”转变。以降低环境损害为标杆,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对于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必要性越来越明显。

献力“一带一路”的目光,由此也投向应急环保产业。

今年1月,中国海油正式成为OSRL(溢油应急有限公司)股东会员,这意味着中国海油在全球作业场所,尤其是在墨西哥湾和英国北海地区将能提供及时的溢油应急保障;4月,海油发展安全环保公司又与印尼最大的溢油应急处理公司OSCT(印尼溢油应急战备队)签订了合作协议。

这些“绿色行动”,在探索中国海油应急环保产业国际化的同时,将为“一带一路”区域的生态安全提供全方位保障。

(三)

民心相通——在“一带一路”上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企业践行好海外责任至关重要。中国海油的“双赢”理念与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让“一带一路”上的能源合作畅通无碍,直达民心。

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看来,“一带一路”开启了一个“共赢主义”的时代。要在“一带一路”中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企业践行好海外责任至关重要。

2005年,印度洋海啸席卷东南亚各国,“卡特里娜”飓风给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等地造成重大损失。灾难发生后第一时间,中国海油分别向东南亚受灾国家和美国灾区捐款12.5万美元和80万元人民币,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此后,践行海外责任,几乎年年都有新变化。

2006年,中国海油发布《生产经营型投资项目社会责任管理指导意见》,在生产经营活动快速走向全球的同时,也将履行社会责任的视野扩大到全球范围,不仅关注各国的重大自然灾害和民生疾苦,还为当地政府和百姓谋利益。

2008年,中国海油加入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承诺积极支持有关人权、劳工、环境保护和反腐败四个领域的十项原则;2009年,中国海油积极参加联合国全球契约“冲突地区负责任投资指南”的编写并提出修改意见,开始在国际公共政策方面发挥作用。

沿着“一带一路”漂洋过海的海油人,还在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什么是世界公民。他们中,有为了不影响鲸群活动而驶离作业点的船队,有为欠发达地区提供医疗用品的海外援助团队,还有为救治当地员工而募捐的“爱心接力小组”……

2013年,中国海油海外员工本地化率达到82%,这更需要中国海油在国际化进程中融入当地社会,实现海外企地共建,塑造央企形象。

在伊拉克,中海油服中东公司为每位当地员工设计职业晋升通道;在印尼,海油驻地企业与UNILA医学院合作,为当地600多人免费提供体检和医疗诊断;在乌干达,为当地失学青年搭桥铺路;收购尼克森后,延续该公司的资助传统,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历经多年世界公民实践,中国海油的“双赢”理念与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张“名片”,足以让“一带一路”上的能源之旅畅通无碍,直达民心。

【责任编辑:${content.getAttrByFlatName('zrbj').value}】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