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油渤海油田持续创新优化钻完井作业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发布时间:2016-01-19

一月的寒风如出鞘利刃,朝渤海湾扑面袭来。在中国海油渤海某区块的探井测试现场,穿梭的施工人员将雪中的甲板踩得嘎吱作响,寒冷难耐,但人们心中却如井筒里的温度般温暖。

这是一口稠油井,冬天遇上稠油,对测试作业绝不是什么好事。渤海石油管理局工程技术作业中心(下称工程技术作业中心)的现场人员决定提高稠油温度,可传统提温方法难以奏效。于是,一个采用螺杆泵抽加全井筒保温、利用抽油杆智能双频电磁加热新技术控制井温的复合办法“闪亮登场”。很快,井筒温度达到75摄氏度,创造了渤海油田稠油测试的新高,原本“无精打采”的稠油也很快“欢快”起来,为公司“流出”了可观产量。

近几年,随着渤海油田探井作业量和作业规模不断增长,外围准备和协调外部难度都日益凸显。面对各种掣肘,是什么让渤海钻完井工作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工程技术作业中心副总经理谭忠健重点讲了两个字:“创新”。

对钻完井工艺来说,技术创新是“龙头”。在海上水平井开采过程中,防砂管柱局部冲蚀导致筛管穿孔是多年“陈疾”,工程技术作业中心以水平井防砂筛管为切入点,采用水平井连续油管穿心电缆找漏技术,在绥中36-1C28h井作业中精准找到水平段筛管破漏及缩颈位置,并创新使用丢手生产管柱携带遇水膨胀封隔器对漏点进行机械封隔,成功实现跨隔生产。一台“局部微创手术”,不仅解决了水平井出砂问题,还为今后该类型出砂井快速复产摸索出了新思路。

为配合公司深入开展降本增效,工程技术作业中心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井间地震相比常规地震作业有着更高分辨率,可以大大提升对薄储层和小断层的识别水平。鉴于此,渤海油田首次尝试在钻井期间不占井口实施井间地震,在成本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如此,岩屑床清除工具、国产知识产权气密扣油管、智能滑套找堵水工艺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创新应用为钻完井和井下作业提供了更多帮助,让降本增效由“单一”走向“立体”。

为实现油田开发效益最大化,渤海油田成立了油水井综合治理工作组,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专业融合优势,形成了相关技术体系,推动了海上油田的高效开发。

在垦利10-1B平台,由于模块钻机布局所限,不占井口测试固井质量的作业无法进行。面对占井口作业所需的上千万元费用,现场监督不信邪,组织人员一次次往返勘察。终于,高耸的平台吊车让他们找到灵感。通过给吊车大钩安装导向滑轮,测井电缆被直接牵引到下甲板井口区,一个小小创新已让该项目在率先完成的4口井中节省成本160万元。

2015年,渤海油田钻完井工作为渤海油田“十三五”开好局夯实了基础。

【责任编辑:${content.getAttrByFlatName('zrbj').value}】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