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在西藏开展扶贫帮困工作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发布时间:2016-05-12

如今,在藏北高原行走的车辆再也不用担心无油可加了。这缘于2003年中国石油对双湖加油站的改建。

已在双湖工作20多年的占堆见证了双湖加油站的巨大变化:从前65平方米的土坯小院,如今成了拥有448平方米职工住房和120平方米营业室的现代化加油站,年最高销量从改造前250吨上升到1200吨。即使在深冬雪天,加油站依然保障着1000多公里沿线的成品油供应。

宝石花绽放雪域高原,双湖加油站成了中国石油援藏的生动影像。2006—2015年,中国石油在西藏11个县(自治县)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倾情履责,心系人民,从改善广大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实际出发,从民生、产业、智力等多方面援藏,真正把实惠留在了藏区,把真情传递给了民众。

石油人助力双湖向现代化大步迈进

过去,双湖地区供电只能靠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25千瓦太阳能电站。但随着人口不断增加,用电难开始困扰当地居民。为解此难题,中国石油决定投资扩建双湖光伏电站。2003年12月8日光伏电站正式发电,电站总装机容量从25千瓦增加到105千瓦,供电时间从原来每天4小时延长到8小时。因为有了充足的电源,过去点的酥油灯下了岗,大多数牧民能收看到卫星电视,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光伏光明工程只是中国石油援藏工作的一个缩影。自2002年开始,中国石油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开始对口支援双湖。2006年至2015年,共实施援藏项目107个,累计投入援藏专项资金超过3亿元。“在援藏工作中,中国石油力度最大、办事最多、解决问题最多。”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如此评价中国石油援藏工作。

经过10多年的努力,双湖这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区已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与2002年相比,双湖人均收入从那曲地区最低一举登上首位;当地居民也从过去低矮简陋的土坯房,搬进了整齐舒适的职工周转房;泥泞不平的土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过去公共基础设施几乎为零,如今却是乡乡有卫生院。

目前,一个欣欣向荣的高原新城,正朝着和谐富裕文明的目标迈进。

正如双湖原区委书记贡嘎感慨的那样:“双湖的第一座楼房、第一个幼儿园、第一个敬老院、第一个加油站……都是中国石油为我们双湖人民带来的。虽然这里不产一滴石油,双湖却因石油人的到来而向现代化大步迈进。”

石油“白衣天使”守护“生命禁区”

双湖地处海拔平均5000米的藏北无人区,高寒缺氧,含氧量仅为海平线的1/3,冬长无夏,自然灾害频发,俗谚“十年九灾之地”,被称为“人类生命极限实验场”,12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仅生活着1.2万余人。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双湖百姓长期受到骨关节病等高原病症折磨,又因经济条件落后得不到及时的医疗救助,连患普通感冒都性命攸关。

中国石油在双湖实施对口援藏以来,始终关注着这一“生命禁区”卫生事业的发展。为解决牧民看病难问题,中国石油2005年到2009年开始援建卫生院,最终在双湖区7个乡镇都建立了卫生院。海拔5100米的雅曲乡卫生院,已成为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医疗卫生场所和设备等硬件问题虽得以解决,但医生技术水平不高,缺医少药问题仍是牧民健康最大的威胁。为此,中国石油聚焦于人才培养和技术帮扶,用“派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白衣天使守护“生命禁区”牧民。

2009年,中国石油中心医院牵头成立了援藏医疗小分队,每年组织多家石油医疗机构专家深入藏区义务巡诊,不仅为当地牧民免费诊疗,还全力培训当地医生,6年来共计派出专家28人次,累计服务时间超过1500小时。

为从根本上提高当地医疗水平,中国石油多家医院合作,为双湖医生开展职业培训。2015年,为双湖培训8名外科骨干医师,逐步解决牧民手术难、就医难问题。同时,建设北京至双湖远程医疗会诊和教育培训网络系统,为藏北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中国石油援藏使双湖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当地农牧民看得见、摸得着。嘎措乡牧民达瓦激动地说:“可可西里飞来了石油白衣天使,他们带着医疗器械翻山越岭,给我们送医送药。我忘不了一边吸氧一边为我们看病的石油医生。”

几年援藏路,一生西藏情

在中国石油援建双湖征程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以双湖为己任,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援藏资金和项目在当地生根、开花、结果。他们,是中国石油援藏干部。

2002年7月,中国石油第一批援藏干部蔡文浩、张希熠肩负重托来到双湖。他们不顾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深入农牧区开展调研,一个月时间跑遍全区7个乡镇,最终根据当地实际提出“两个重点、三个结合”基本工作思路,为更好开展精准扶贫打下基础。

中国石油第五、第六批援藏干部陈轩,如今已成为深受双湖百姓信赖的“援藏大哥”。他想双湖的事、干双湖的事、做双湖的人。他提出医疗援藏滚动计划,希望将大关节病、痛风、风湿性心脏病等常见病控制住,让藏族百姓免受疾病之苦。

有的援藏干部长眠在那里。2010年6月,第六批援藏干部陈北信突发脑出血,抢救10多天,医治无效,不幸辞世。那年,他只有40岁。

这就是中国石油援藏干部。他们发扬石油人艰苦奋斗精神,克服高原缺氧等困难,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和良好的工作表现得到双湖人民的认可和欢迎。

明亮的宝石花,温暖了这片高寒缺氧的土地。石油人用真诚和执着、智慧和汗水,在藏北高原奏出汉藏一家亲的动人乐章。

【责任编辑:${content.getAttrByFlatName('zrbj').value}】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