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渤海应急中心塘沽基地打造中国海上应急“第一军”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发布时间:2016-06-08

五月的渤海,充满了时令海鲜的味道。爬虾、桃花虾、梭鱼等产自渤海湾的海鲜纷纷上市。中国海油所属中海石油环保服务有限公司员工吴海霖却无暇享用这些,越是这个时候,他所在的渤海应急中心塘沽基地越要严阵以待。

渤海应急中心塘沽基地是我国第一支海洋溢油应急队。海洋溢油应急队如同陆地消防队。只不过,消防队扑的是火,救的是人。而渤海应急中心塘沽基地处理的是突然发生的海上溢油事故,抢救的是海洋生态环境。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1800多年前,曹操在渤海边写下这一气势雄伟的诗篇时,他看到的是一个水清、物丰、景美的渤海。然而,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污染使得渤海一度面临“死海”、“空海”的威胁。来自陆地上的污染物是污染渤海的罪魁祸首,污染比例高达90%左右。海上养殖、港口和船舶污染、海上溢油等,也是污染渤海的重要因素。

从2003年创立起,渤海应急中心塘沽基地就紧紧追踪海洋生态的破坏者之一——海上溢油的身影。13年来,这支海上应急“第一军”54次不分昼夜参与应急,累计应急工作2.9万小时,最长连续溢油应急工作177天。

让吴海霖记忆犹新的,是2010年辽宁大连的一次紧急应急处置。那段时间,渤海应急中心塘沽基地使出了浑身解数“围、追、堵、清”溢油。经过160多个小时的连续艰苦工作,他们基本完成了国家提出的不让油污进入公海、进入渤海的要求,共回收油水2223立方米,处理含油垃圾多达10吨。

作为副班长的吴海霖在连续工作了10天后,接到妻子哭泣着辗转打来的电话。然而,没等妻子说完话,他就匆匆挂掉了电话,继续进行漫长而不知疲倦的收油作业。

13年来,这支海上应急“第一军”,累计布放围油栏9.1千米,使用吸附材料4.95吨,回收污油18238立方米,回收含油垃圾27.6吨,救助遇险渔民5名。

环境监测表明,2003年渤海应急中心塘沽基地成立的那一年,整个渤海海区的污染面积由2002年的3.3万平方公里下降为2.1万平方公里。而在13年后的今天,逐年修复的海洋生态吸引众多珍禽在渤海湾栖息,甚至在辽宁蛇岛老铁山发现了被列入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的黑脸琵鹭及黄嘴白鹭等,并出现上万只大滨鹬鸟群起飞的壮观场面。这一切,持续守护渤海和黄海百余平方公里那一抹蔚蓝的渤海应急中心塘沽基地功不可没。

对中国海上应急来说,渤海应急中心塘沽基地不仅填补了我国海上应急的空白,更成为我国海上应急的强大孵化器。13年来,中国海油应急产业正是从这第一支队伍出发,掌握了一大批溢油应急核心技术,在分布的海域和陆地终端生产设施现场全面配置了溢油应急设备,并由北向南建立了覆盖整个中国海域的应急响应网络,成为国内溢油应急行业的“领头羊”,并在全球范围内油公司自有溢油应急能力中排名第一。

渤海应急中心塘沽基地也为中国海油履行社会责任擦亮了应急“窗口”。无论是2008年驰援青岛奥帆赛场,还是2010年在大连不遗余力回收溢油、2015年天津港爆炸后应急待命,每当面临国家任务,在危急关头,渤海应急中心塘沽基地始终勇往直前,展现了海上应急“第一军”的优良素质。

【责任编辑:${content.getAttrByFlatName('zrbj').value}】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