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一线三化” 建设攀钢文化

文章来源: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  发布时间:2004-07-12

坚持“一线三化” 建设攀钢文化

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

  攀钢是完全依靠我国自己的力量建设与发展起来的特大型钢铁钒钛生产企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发展,攀钢已经成为中国西部最大、国内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铁路用钢生产基地,中国品种最齐全的无缝钢管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钛原料和钛白粉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钒制品生产基地及世界三大产钒企业之一。

  攀钢能在一个不毛之地的艰苦环境里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坚持以党的基本理论为指针,努力建设强势攀钢文化。攀钢人深刻地认识到,企业文化是攀钢发展的推动力、凝聚职工的强磁力、升华管理的牵引力、制胜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强势攀钢文化不但是攀钢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攀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

  攀钢文化的核心是“艰苦奋斗,永攀高峰”,攀钢文化建设的模式为“一线三化”,即以“弘扬攀钢精神为主线”,努力做到“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攀钢始终将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精神文明、思想政治工作、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经营管理紧密结合,用文化的力量推动了企业实现改革发展的目标。

  一、贯通一条主线,弘扬攀钢精神

  (一)攀钢精神是攀钢发展史的真实写照

  “艰苦奋斗,永攀高峰”的攀钢精神绝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它是攀钢发展史的高度浓缩,是攀钢人艰苦卓绝创伟业的集中体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依靠艰苦奋斗的精神,攀钢人战胜了初创时期的极端困难,书写了一期建设的辉煌历史。六十年代的攀枝花,交通闭塞、气候恶劣、人烟稀少、物资奇缺,攀钢建设者们面临着生活、工艺、设备等诸多难关。“天是罗帐地是床,金沙江是大澡堂”、“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白天杠杠压,晚上压杠杠”是攀钢建设时期的真实写照,但是,攀钢人为了让毛主席能睡好觉(毛主席曾说:攀枝花建不好,我睡不好觉),以“不想爹不想妈,不出铁不回家”的豪情壮志,仅用了短短五年时间,硬是在荒无人烟的攀西裂谷、在2.5平方公里的山坡上,建起了一个被誉为“象牙微雕钢城”的年产150万吨钢的大型钢铁钒钛企业----攀钢,在世人面前树起了一座历史丰碑。

  如果说,建设一期面临的艰难困苦主要是苦其筋骨,那么,从攀钢二期建设开始,其艰苦更多的则是苦其心智。攀钢从1986年开始建设二期,二期工程是“微雕上的再次微雕”,是在“心脏上动手术”,而且是自筹资金,负债建设,风险极大。稍有不慎,攀钢就有可能遭遇灭顶之灾。攀钢人发扬“艰苦奋斗,永攀高峰”的精神,勒紧裤带,自筹资金,边生产边建设,边改革边发展,用十年时间,完成了攀钢二期建设,摘掉了“钢坯公司”的帽子,一举成为中国西部最大、国内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

  进入九十年代后,“苦其市场”的困难接踵而至。攀钢面临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现实状况,生存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尤其是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市场低迷、技术封锁、关税壁垒、倾销激战、地方保护等困难一起袭来,攀钢生产经营异常艰难,每年都面临消化巨额减利因素。但攀钢人没有停步、没有退却,而是选择了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十万职工众志成城,群策群力,采取多项超常规措施,实现了“三年解困,五年步入良性循环”的目标。2001年攀钢开始进行三期工程建设,到2005年年底,三期工程全部建成投产以后,攀钢的核心竞争力将大大增强,并真正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钒钛精品基地、中国工业企业50强之一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钢铁钒钛企业集团。

  回顾近四十年的攀钢发展史,可以看出,“艰苦奋斗,永攀高峰”的攀钢精神的基本内核就是奋斗精神,其价值取向就是永攀高峰。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一种风范、一种追求,不仅不会过时,而且还是必须长期保持的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二)与时俱进弘扬攀钢精神

  企业精神是一个企业延续的血脉、发展的动力、崛起的支撑、挺立的脊梁。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企业发展战略,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企业精神。

  攀钢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大致经历了“神”、“形”、动”、“理”四个阶段。

  所谓“神”,就是总结、提炼“攀钢精神”。1986年,攀钢提出了核心是“艰苦奋斗,勇攀高峰”,内涵为“不畏艰难的创业精神,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尊重科学的求实精神,团结奋斗的协作精神”的“攀登精神”。1990年正式更名为“攀钢精神”,编写了《攀钢:中国钢铁工业的骄傲》、《攀钢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国魂托起的钢城》等多部厂史、创业史书籍,拍摄了《中国新兴的钢铁钒钛基地----攀钢》等多部电视专题片,不断进行攀钢精神的宣传教育,并作为广大职工的精神支柱而广泛推广。

  所谓“形”,就是塑造攀钢人形象。攀钢从1991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开展了培养塑造“四有”新人的“塑形”活动,确定了“遵纪守章,行为端庄,实干进取,献身攀钢”的攀钢人形象内涵,并制定了“攀钢职工行为规范”。

  所谓“动”,就是开展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活动。从1994年开始,在全体职工中开展了旨在培养职工的爱岗意识和敬业精神,干一流工作,创一流业绩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活动。重点突出了“岗位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完善和贯彻执行,如总机话务员的“铃响三声必有应答”、天车工的“一抓准”等简单易行便于考核的行为规范被广为推行,以引导攀钢人在企业做个好职工,在社会做个好公民。

  所谓“理”,就是提炼攀钢的文化理念,实施文化管理。进入21世纪,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攀钢响亮地提出:要把人作为企业的第一战略资源来经营,要把文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打造,企业管理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促进职工的全面发展和企业的全面进步。攀钢把2002年确定为“文化年”,这是继1991年“管理年”活动后攀钢的第二个主题年。在广泛开展全员参与、声势浩大的以现代化钢铁钒钛基地为目标的发展观、与时俱进全员参与的创新观、用户是衣食父母的生存观、深化改革的动力观、“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团队观等“五观”大讨论基础上,形成了攀钢七大文化理念。即“艰苦奋斗,求实创新,诚信团结,永攀高峰”的攀钢精神、“以人为本,人企合一,严字当头,一丝不苟”的管理理念、“诚信;让顾客满意,让职工满意,让社会满意”的经营理念、“遵纪守章,行为端庄,实干进取,忠诚攀钢”的攀钢人形象理念、“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攀钢职工职业道德理念、“有限、相关、多元、持续”的攀钢发展战略和“建设现代化钢铁钒钛基地”的攀钢发展目标。并与时俱进地丰富了攀钢精神的内涵,把“勇攀高峰”改为“永攀高峰”,一字之改,充分体现了攀钢人藐视困难,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反映了攀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不进则退的生存压力,永不满足,不断挑战自我,不断攀登新的高峰的价值追求。

  发展永无止境,文化应不断创新。2003年,攀钢人又进一步将“艰苦奋斗,永攀高峰”的攀钢精神拓展为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思想品格;追求卓越,造福社会的价值取向;实干进取,敬业奉献的工作态度;团结协作,忠诚攀钢的团队意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并以此来规范和评价职工的言行,从而把企业的精神要求丰富而具体化为可以践行的日常思想品德指标和工作业务要求,实现了企业精神由“虚”到“实”的转化。2004年,攀钢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要求,及时调整了发展战略目标,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把攀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钢铁钒钛企业集团。

  二、坚持“三化”模式,践行攀钢精神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本质性力量,要真正成为滋养企业的生命力,激发企业的创造力,铸造企业的凝聚力,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开拓创新,使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充满生机。攀钢坚持从自己企业的实际出发,既不照抄照搬,也不简单模仿,探索了一条“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的实践建设模式。

  (一)内化于心,着力解决价值理念的信奉问题

  内化于心,就是将以攀钢精神为核心的攀钢七大文化理念转化为职工的共同认识,培育职工对攀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攀钢共有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内化也要达到“三化”,即理念故事化、故事理念化和理念人格化。多年来,攀钢以培育和弘扬攀钢精神为主线,将文化理念的灌输融入到企业的各种学习培训活动、技术创新活动、文化体育活动中去,在理念的深入普及上狠下功夫。认真开展了“五观大讨论”、“弘扬攀钢精神,展示青春风采”、“攀钢在我心中”主题演讲、征集攀钢人故事和攀钢人格言、“学英杰见行动”等活动,积极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建设,编印出版了《攀钢人故事》、《攀钢文化台历》,举办了《英雄攀钢》厂歌大赛和“攀钢文化大家谈”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使攀钢精神和七大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将攀钢领导层的思想和理念原原本本不衰减地传输给基层管理者和普通职工,大大增强了职工对攀钢精神、攀钢文化理念的认同,增强了“上下同欲保目标,齐心协力铸辉煌”的信心和决心,极大地激励了每一位攀钢员工为把攀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钢铁钒钛企业集团而努力拼搏、奋发向上。

  (二)固化于制,着力解决价值理念的制度化问题

  如果把企业比做一条大河,那么企业文化就是深深的河床,制度则是河流两边坚固的长堤,河床与长堤规范着企业之水奔腾不息。因此,企业文化理念必须固化于制。

  固化于制,就是要用机制、体制、制度来反映各种文化理念,将已取得的文化建设成果用规章、制度固定下来,使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当制度的内涵被职工心理广泛接受并自觉遵守时,制度就成了一种文化。因此我们构建制度文化,要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之中,用先进的文化理念,对已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由强制到自觉,由刚性到柔性,进而向文化管理阶段推进。攀钢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为组长、职能处室为成员单位的攀钢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攀钢文化建设三年规划》和每年的具体措施,坚持年初部署、年中检查和年底总结,并将以攀钢精神为核心的七大文化理念体现到了攀钢的生产经营、企业管理和各项制度中,开展了质量文化、安全文化和营销文化三大子文化建设。攀钢营销文化建设以产品营销为载体,以打造攀钢品牌为中心,以用户满意工程为重点,通过建立攀钢营销文化建设运行机制、开展系列营销文化教育活动和努力实施“用户满意”、“攀钢形象”两大工程,认真实践攀钢经营理念。攀钢深入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提炼出具有攀钢个性和时代特色的安全文化理念,并推进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进行了安全标识清理、规范现场安全形象识别等,加强了安全文化检查工作。攀钢积极推进质量文化建设,深入开展“质量信得过班组”创建活动、“质量文化月”系列标志性活动、攀钢质量理念的宣传教育活动和攀钢质量文化论坛活动,编发了《攀钢典型质量案例汇编》,使“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等理念深入人心,切实增强了职工的服务理念和精品意识。

  (三)外化于行,着力解决价值理念的实践化问题  

  外化于行,就是要让攀钢文化建设的成果落实到全体攀钢人的行动之中,要让攀钢文化理念变成职工的自觉行为,并凝结成攀钢的良好形象。企业文化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实践,在于外化。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为了好看、好听,关键是要把文化成果转化为员工的实践行为,最终融成企业的良好形象。

  攀钢积极开展“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岗位实践活动,引导干部职工形成了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开展“诚信为本、忠诚攀钢”主题教育和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塑造“遵纪守章,行为端庄,实干进取,忠诚攀钢”的良好攀钢人形象。

  攀钢建立和规范攀钢标识,让理念外化于“形”。各分(子)公司、控股公司统一使用攀钢标识体系,达到理念、厂徽、厂旗、厂歌、标准字体、标准色六统一。

  攀钢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搞好“十大”环保工程,修建了攀钢文化广场、攀钢文化展示厅和产品展示厅,倾力打造具有攀钢文化特色的工业旅游,开展生产现场的整治和管理,努力把攀钢建成“绿色工厂”、“清洁工厂”、“园林式工厂”。与此同时,公司在生活环境建设上以文明示范生活小区建设为重点,建立和完善社区文化设施,营造了健康、祥和、温馨的生活环境,极大地满足了职工求知、求美、求乐的精神需求。

  三、搞好文化融合,导入攀钢精神

  企业重组要想获得成功,最困难、也最重要的就是文化融合,据国际上有关机构调查,企业重组失败有70%是由于企业文化不能融合造成的。因此,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一个根本性工作就是强势文化的导入和企业文化的整合,也就是做好一个加法,让1+1+文化>2。近几年来,攀钢先后兼并、控股、参股、托管了成都无缝钢管公司、成都钢铁厂、攀锦钛业、渝钛白、长钢等企业,均获得了很大成功。其根本原因就是攀钢在重组过程中特别注重企业文化的融合,注重将以攀钢精神为核心的强势攀钢文化输入到重组企业中去,用文化因子把攀钢集团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攀钢发展到哪里,攀钢文化就延伸到哪里,攀钢精神就弘扬到哪里。

  (一)统一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攀钢坚持文化的统一性,在充分尊重重组企业原有文化传统的同时,重点推广攀钢文化的核心内容,即抓好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统一。攀钢职工价值观的核心就是“艰苦奋斗,永攀高峰”的攀钢精神;统一的行为规范在管理上就是要“以人为本,人企合一;严字当头,一丝不苟”,在职业道德上就是要“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在职工形象上就是要“遵纪守章,行为端庄,实干进取,忠诚攀钢”。攀钢通过文化宣讲、外派干部的言传身教、重组企业员工到攀钢本部考察、挂职锻炼、办班学习、攀钢内部报刊、电视节目传播、文化管理部门宣传教育和开行“攀钢文明列车”等形式,将攀钢的文化理念推广、输入到重组企业,促进重组企业员工对攀钢文化的认同,树立起“命运共同体”的观念,从而实现了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统一。

  (二)输入攀钢管理制度和模式

  攀钢及时把管理制度和模式输入到重组企业,使企业的文化融合落实到规范和执行公司内部各种规章制度上。攀钢兼并成都无缝后,将“严字当头、严格要求、一丝不苟、铁面无私”的攀钢管理方略引入成都无缝,整顿“三条线”,即财务、采购、销售,进行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将文化理念与企业管理结合起来,促进了成都无缝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严格规范管理,兼并当年就使成本下降18%。

  (三)报台延伸至重组企业

  企业内部新闻媒体是文化融合的最经常化、最重要的阵地。2003年3月,攀钢投入巨额资金,利用光纤将攀钢日报和攀钢电视台成功延伸至成都,使攀成钢(由原成都无缝钢管公司和成都钢铁厂联合重组而成)等重组企业的职工都能同步收看到《攀钢日报》和攀钢电视台的节目。攀钢报、台成功延伸至重组企业,使重组企业职工对攀钢有了一个最便捷、最直观、最大量的信息了解渠道,使重组企业的每一名员工每天都能了解攀钢的情况、认同攀钢的精神。另一方面,《攀钢日报》和攀钢电视台也拿出相当的版面和时段,加大对重组企业的宣传报道力度,使攀钢本部员工更快、更好地了解重组企业,有力促进了攀钢与重组企业的文化融合。

  (四)组织攀钢文化宣讲团

  为了让攀钢文化走进重组企业、融入重组企业,使重组企业员工进一步了解攀钢、认识攀钢,增强做攀钢人的光荣感,实现攀钢内部多元文化到一元强势攀钢文化的整合,攀钢多次组织文化宣讲团到重组企业进行文化宣讲和文化调研。如2003年,攀钢组织了由120余人组成的攀钢文化宣讲团到攀成钢,先后举行了三次文化调研座谈会、二场文化宣讲主题报告、二场《英雄攀钢》大型文艺晚会,促进了互学交流,达到了文化融合。

  (五)干部交流,辐射攀钢文化

  人是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攀钢把干部交流作为实现文化融合的重要途径。一是对重组后组建的新公司,攀钢坚持派驻适量的高中层领导干部和精通财务、营销等专业工作的管理骨干人才队伍。攀钢兼并成都无缝后,坚持“主要依靠原成都无缝干部职工,搞好无缝”,攀钢只派了几个主要干部到成都无缝,在“艰苦奋斗,永攀高峰”的攀钢精神鼓舞下,他们饿了吃路边小店和工人食堂,困了睡办公室和单身宿舍,工作没有节假日,将攀钢“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职业道德和“遵纪守章,行为端庄,实干进取,忠诚攀钢”的员工形象带到了成都无缝,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全体员工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念。二是组织重组企业干部到攀钢本部考察、学习、交流。三是统一安排重组企业干部到攀钢本部对口挂职锻炼,让他们直观地感受攀钢文化,加深对攀钢文化的理解。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进入新的时期。攀钢也进一步坚定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信心,提出力争用三年时间,“把攀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钢铁钒钛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其具体标志:一是成本全国同行最低。二是品种质量最优、最有特色。三是最具竞争力。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攀钢正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与之相适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尽快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实施有限、相关、多元、持续发展战略,形成实业、金融、贸易三大支柱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走科技效益型发展道路,实现关键和重大技术的新跨越,为攀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实施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努力建设适应攀钢跨越式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创新,将文化优势上升为竞争优势,将企业管理逐步上升为文化管理,使攀钢强势文化始终作为攀钢制胜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的孵化器,始终作为攀钢造就高品质员工队伍,提升市场形象,打造企业品牌,追求卓越业绩的推进器;始终作为攀钢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加速器。

【责任编辑:${content.getAttrByFlatName('zrbj').value}】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