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运报:人尽其才 各尽所能----聚焦青岛港报道之二

文章来源:中国水运报  发布时间:2004-12-20

人尽其才 各尽所能

----聚焦青岛港报道之二

谢宗惠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环节。十几年来,青岛港按照“双优”(优化结构、优化人员)与“两满”(建满意岗位,达到满负荷工作)的要求,先后转岗分流近万人,使港口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逐步形成一套人员能上能下、合理流动的岗位竞争机制,适应了新时期港口发展的要求。

  巡道工

  “我是去年6月转岗的一名巡道工。”56岁的陈永利对记者说:“我曾当过10多年的安技科科长,现在是大港公司码头服务队的一名工人。尽管前后岗位落差较大,但我的心态比较平静,原因是我年纪比较大了,接受新知识不如年轻人了,加之身体的原因,我主动提出转岗让位。现在,我每天要巡港区内的铁道8公里,有时还要对铁道进行维修,确保车辆运输的正常运行。港里提出的‘岗变薪变,责任不变’的要求,我能理解,也能适应。”

  当问及其他职工对转岗的看法时,陈永利娓娓道来:“有些转岗职工最初是有看法的。对此,港里的领导提出了‘愿意干,好好干,决不撒手不管’和‘决不能把一名职工推向社会’”的安民告示,使这些人明白了转岗不是失业,而是在一个新的岗位上发挥新作用。”

  箱站班长

  性格爽朗的王开林是大港公司箱站操作4班的班长,今年49岁了。王开林坦诚地说:“我是1975年进港的,当过工人,曾在局机关工作了19年。后来机关减员,让我到一线当了一名陆地搬运工(不上船),岗位变了,服装也变了,那时,我穿了一身红色工装,还戴了一个黄色的见习袖标。同事们对我这身打扮纷纷议论,说什么的都有,那个滋味真难受,我只得把头上戴的柳条帽拉得低低的,不让人认出我来。”顿了一下,他接着说:“在我们青岛港,只要你是块‘料’,就不会被埋没。我当搬运工没多久,公司就把我调到市场开发科,负责去外地开发市场,一段时间后,又让我当理货员。再后来,经过竞争,我当上了箱站(管理集装箱进出)的班长,我与同班的19人,与站里签订了每月上交25万元收入的合同。现在,我们班是全箱站最好的班组。”

  说到责任,他说:“在青岛港,每个岗位都很重要。就拿我们岗位来说吧,不能有丝毫的差错,一旦发错了箱子,责任可就重大了。对我来讲,我必须把工作干好,否则就会失去岗位,这对于要养家的我而言是马虎不得的。通过亲身体会,我认为青岛港的用人方法是对的,它让每个人通过竞争,激励你奋发向上。”

  农民工

  今年33岁的皮进军是来自沂南县辛集乡苗家曲的农民工,从1991年就到青岛港干活,现任大港公司装卸二队14班的副班长。13年里,他更换过很多岗位,用他自己的话说:“每换一次岗,就多学到一种本事。”今年8月,青岛港举办了第十六届职工技能大比武,他率领8名工友,仅用16分钟就将60吨大豆装进车皮,一举夺魁,为此,青岛港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进军灌装”,将其列入青岛港“十大员工品牌”。

  说到“进军灌装”,皮进军激动地说:“我在青岛港干了13年,最深的体会就是集团领导特别关心我们农民工。每逢节日,他们都来到我们中间向我们祝贺,就连春节也和我们一起过。我们在青岛港干得舒心,干得起劲。‘进军灌装’的命名对于在青岛港干活的3000多名农民工产生了很大影响,我和大家一样,都更热爱青岛港了,都愿意为青岛港的发展多出一份力。”

  工学博士

  青岛港信息中心有位工学博士叫庄开宇,是项目经理,今年30岁,于2002年5月应聘进入青岛港。谈吐稳健的他告诉记者:“虽然我是偶然选择到港工作的,但港里工作认真、细致、反应快,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在谈及进港后的工作时,庄开宇深有感触地说:“我来青岛港工作两年半了,最深的感受有两点:一是大胆使用。在进港后不久就将《集装箱计划实时控制系统》项目的研发工作交给我,让我担任项目研发的主持人。后来,这个项目取得成功,并为许振超创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发挥了作用。随后,又让我研发《物流中心信息系统》、《青岛港内部平台系统》等项目。二是关心照顾。青岛港不仅为我们科技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优厚的生活条件,更让人感动的是各级领导对我们关怀倍至,常听取我们的意见和建议,对我们提出的合理建议都能及时采纳。我真切感到,我在青岛港是能有所作为的。”

  当问及是否还有其他单位想聘用他时,庄开宇爽快地说:“当然有,而且条件比青岛港要优惠得多。但至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还要在这里工作。这中间自然有合同的限制,但更重要的是,在青岛港我有用武之地,能显示我的价值,这是最难得的,也是我最看重的。”

  退休者

  苏玉珂,63岁,退休3年了,在职时是青岛港的高级工程师。“过去,青岛港和全国各港一样,生产条件很差。”他回忆说:“经过10多年的奋斗,青岛港建成了现代化、机械化程度很高的集装箱、煤炭、原油、矿石、粮食等码头,告别了人山人海、手搬肩扛的落后生产方式,进入港口的先进序列。这一巨变,我是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的。我也参与了包括20万吨级矿石码头在内的一批重大项目的设计、建造工作。”

  苏玉珂感慨地说:“青岛港对我们这些离退休老同志格外关心,经常嘘寒问暖,节假日要登门慰问,医疗保险有保障,有困难还有特殊照顾,尤其是全港职工在涨工资时,也不忘给我们增加离退休金。青岛港真是我们温暖的家。”

  “另外,青岛港重视发挥老同志的作用,也就是说‘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吧。”他高兴地说:“现在,集团把我返聘到安技部工作,让我提建议,当顾问,甚至给项目让我干。有人不理解地说:‘苏工,你都退下来了,还这么劳累干什么?’我想的却是,青岛港这样重用我这个退休老人,让我发挥余热,我要借此机会,多为青岛港的发展献力,更多地体现我的价值。”

  “尊重人才、人才兴港”是青岛港持续不断发展的根本,他们重才、爱才、惜才、用才,为全港营造了争做“有用人才”的良好氛围,为自学成才提供了优越环境,培养造就了以许振超为代表的大批优秀员工。如今,青岛港1.6万名职工人心稳定,心情舒畅,各司其责,各尽其能,他们的共同目标是,早日把青岛港建成北方国际航运中心。

【责任编辑:${content.getAttrByFlatName('zrbj').value}】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