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打造“优快”钻井新军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发布时间:2005-10-14

中海油打造“优快”钻井新军

  一支“优快”新军正在渤海油田崛起,那就是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生产部作业团队。从2003年至今,他们将修井平均时效从11.29天降至5.569天,提高了50%,此谓“快”;将电泵平均运转周期由474天提高到627天,作业井次由342口井减少到2004年的258口井,此谓“优”。特别是征服了让渤海油田如鲠在喉的出砂井治理难题,创新应用了不动管柱酸化、注水井解堵等多项提高油田采收率的采油工艺,为海洋石油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那么,这支“优快”新军是如何打造出来的?

  开创一个“新”字

  2002年,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成立联合修井项目组,由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钻采所和中海石油基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监督监理公司、采油技术服务公司共同牵头组织。本文讲述的就是天津分公司生产部的7位作业管理人员以及各服务公司20多位作业监督的故事。

  创新是优快之魂。天津分公司副总经理陈明任生产部经理期间,就对创新情有独钟。国内外先进的修井、采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他只要有所耳闻,就积极推介给作业室,并多次邀请国内外专家到作业室讲课,传授新知,开阔思路。而陈明的手下,也不缺精兵强将。原生产部作业经理杨寨就以采油工艺创新在渤海油田广为人知。常常,当众人为哪个技术难题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却总是看似悠闲地抽着烟,不吭声。可谁都知道,那烟雾背后是一双睿智的眼睛和一个飞速运转的大脑。几天过后,他会冷不丁用那口多年未改的广东乡音告诉你:我想通了……在这个智多星的带领下,作业工艺一路屡创佳绩。如近几年推广应用的不动管柱酸化技术,就使单井酸化作业费用由200多万元下降到80多万元,对提高渤海稠油油田的采收率极具价值,在国际上也无先例。

  今年7月接杨寨班的李贵川是渤海地区的十佳“青年科技能手”。出砂井大修开始时,一位监督从海上打电话说:“李工,作业条件太苛刻了,我办不到。”李贵川急了,在电话里吼:“你忘了在文昌13-1平台,咱们是怎么用修井机搞定大规模完井防砂作业的?你好好想一想,想不通,你下来,我上去!”一小时后,那位监督打来电话:“李工,我想通了……”

  攻坚战役打响了。此次生产部史无前例地要用60吨检泵修井机代替大型钻机作业。杀鸡刀能不能宰下一头牛,公司上下都拭目以待。作业监督龙江桥要啃的是两块硬骨头——绥中36-1F22井、E21井。这个瘦小精悍的广西小伙子,多年给外方人员当助手,对哈里伯顿等公司的防砂完井技术已熟谙于心。可此次出砂井大修,也让他几度陷入绝望:“当你熬了几天几夜还熬不出眉目的时候,真有望着大海掉眼泪的感觉。”但小伙子不服输,坚守阵地,生产部又增援两名监督与他共同攻坚。平台,几个人绞尽脑汁,讨论策划一套套方案;后方,作业室密切关注,随时提供支援。众人齐心协力,终于让两口井起死回生。

  2004年,“出砂井修井技术在渤海油田的应用”成果荣获天津分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所修复的11口出砂井,在未来15年内可产油134万立方米。

  执行一个“严”字

  创新不是天马行空。近两年,生产部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出台使这支作业团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他们采取油井质量一体化捆绑式服务,将作业队的司钻和队长一级也纳入到监督队伍管理和考核。管理制度的考试每年年初开卷一次,年底闭卷一次,考试不合格者降级使用。生产部制定的《出海人员登记表》等16项表格,涉及到修井作业的每一个承包商,工序交接都以“白纸黑字”为证,让所有员工都有自危之感。

  作业监督高永华是个帅气又有点腼腆的小伙子,去年在歧口18-1漏过了一个安全隐患:立管螺栓本应上12个,而操作工只上了4个。问题发现后,生产部对他“绳之以法”:在全体监督月度会上作检讨,降格作副监督3个月,不得出海,留在陆地做基础工作,外加重温管理制度。3个月后,高永华憋足了劲儿上了绥中36-1平台。他巧妙安排交叉作业,短短十天就漂亮地拿下了6口井,引来一片喝彩。年底,高永华被评为作业系统的优秀监督。

  36岁的王伟军在海上摸爬滚打了十几年,从钻工一直干到管理监督。1990年“埕北”下海油第一台电潜泵、1996年“歧口”上第一台国产海洋石油修井机,都有他的身影。一本功劳簿让他有点“狂”,违规操作还自称是“艺高人胆大”。对此,生产部是不能容忍的,生产例会上摆王伟军的问题,有理有据,当着众人不留情面。几个回合之后,王伟军收住了“野马”习气,并且显露出令人刮目的一面。别看他貌似黑李逵,却胸藏锦绣。凭借丰富的现场经验,他主笔完成了HSE的修井分册和修井操作手册;每周例会上他主讲作业一路,每项工作都分析得头头是道……

  执行可以转变观念。王伟军说:“我们是高风险作业,讲究相互配合。而执行制度是一切工作的前提,人情关系再好,也要严字当头。”

  战胜一个“苦”字

  创新的背后,更要有勇战艰难的精神。生产部满打满算30多人的作业团队,肩负的却是渤海迄今13个自营油田30个平台550口井的作业任务。哪口井出油不卖力,或趴窝不干活,他们就要奔赴到哪里去。而作业条件又是如此“苛刻”:其一,作业区域横跨辽西辽北、渤西渤南,夏顶骄阳冬战冰雪。其二,修井设备落后,大多是国产的“小米加步枪”,没有专配的运输船,只能见缝插针搭其他作业的便车。其三,作业监督在许多平台特别是“无人平台”上没有办公场所,只能在睡铺上甚至厨房里指挥工作。没有点野战军的工作作风,是没法在作业一线待久的。

  先看前线。两口井同时作业,一线监督每天就只能睡三四个小时,遇到作业高峰,两天两夜不合眼是常事,而且一待就是三四十天。工艺主管刘义刚去年八月在绥中36-1中心平台上负责创新工艺———清污混注的实施,不知被哪股邪风吹成了脸中风。他不当回事,在平台顶了20多天。没想到回陆地后脸越肿越大,右眼都陷进了肉里,乍一看真能吓人一趔趄。可他仍然坚持工作,一天病假都没请。

  再看后方。24小时开机是作业室所有陆上人员的规矩,晚上回家后住宅电话也是办公电话。47岁的作业工程师梁凤儒曾在大港油田工作过,他说:“陆地,你错漏个维修设备,随时都可以补送,海上不行,要等船等飞机,一误就是好几天。因此,宁在地上忙乎一天,不让海上耽误一时……”老梁心思重,夜里海上出点事,他一切布置停当了,也会熬到凌晨睡不着,那颗心时刻被海上揪着呢。

  6至9月,是海上油田作业的高峰期。今年更是15个平台同时作业,而生产部的作业力量只够应付8个平台。李贵川心一横:不管是在专业公司,还是在基地公司,监督出身走上管理岗位的人员都到海上当监督!能顶几个就顶几个,他自己也冲到了一线。这可让后方忙了个“脚朝天”。25岁的小姑娘邹若华,负责费用管理、海上资料总结、技术资料整理连带办公文秘,成天卷宗一大摞,可她总是不吭不响,埋头工作。一日累过了劲儿,小邹晕倒在卫生间里,被同事赵艳发现扶到了办公室。刚刚苏醒过来,上面来电话催资料,小邹又挣扎着赶紧整理……7月,作业室一鼓作气完成了50口井,创造了中国海油修井增产作业的新记录。

  在2004年一次研讨会上,世界第四大油田专业技术服务商威德福公司的代表谈道,与该公司45-55岁成熟的作业人员相比,渤海石油作业一线25-30岁人员的技术能力已经毫不逊色!正如陈明所说,继优快钻井之后,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作业一线的优快团队正在崛起,一条完整的“优快作业链条”将展现在世人面前。在渤海油田向3000万立方米年产量跨越的壮阔舞台上,这条“优快”的巨龙一定能舞出神采,再创佳绩!

【责任编辑:${content.getAttrByFlatName('zrbj').value}】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