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锅炉成为发电设备制造业环保新领军

文章来源: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  发布时间:2006-09-18

烟气脱硝关键产品实现国产化
东方锅炉成为发电设备制造业环保新领军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面对国家环境治理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的严峻形势和挑战,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敏锐的市场意识,紧紧抓住国家治理环境污染和发展环保产业的良好机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了以电站锅炉为主、环保产业和核电设备并举的3+X战略,几年来在研制符合国家环保能源政策的10—30万千瓦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60—100万千瓦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锅炉、100万千瓦核电主设备的同时,东方锅炉把握国家环境保护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发电设备制造优势,果断介入电厂烟气脱硫脱硝领域,大力探索“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国产化电站烟气脱硫脱硝环保技术。

  东方锅炉在环保产品中引进了德国鲁奇·毕晓夫公司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和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脱硝后,2004年11月又与德国KWH公司合资组建了成都东方凯特瑞环保催化剂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1300万欧元)。

  东方锅炉首家全套引进德国KWH公司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成熟催化剂设计、制造技术及其整套生产线设备。引进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工艺,是目前世界上先进的电站烟气脱硝技术。利用这项技术的产品,目前在全球占有率高达98%,居世界发达国家烟气脱硝技术首位。

  东方凯特瑞公司将脱硝催化剂生产流水线从德国拆迁、转运至成都,专业生产大型电站脱硝装置SCR催化剂,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生产火电厂烟气脱硝催化剂的企业,所生产和经营的催化剂产品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专门用于电站锅炉烟气脱硝的催化剂实现了国产化,有效降低了发电厂的脱硝投资成本,增强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SCR催化剂产品面向国内外市场。

  近日,在东方凯特瑞生产现场,脱硝催化剂生产流水线单体挤压和干燥运行试运一次成功,将于9月19日正式投产。

  东方锅炉已承接了江苏徐塘发电有限公司和四川江油电厂4台30万千瓦机组烟气脱硫项目、宜宾黄桷庄电厂2×20万千瓦机组脱硫项目,承接了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福建嵩屿电厂4 ×30万千瓦机组海水脱硫合同。

  尤其是率先签订的广东恒运电厂2台30万千瓦机组烟气脱硝装置、湖南长沙电厂2×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烟气脱硝装置,实现了我国烟气脱硝环保产业关键技术和设备国产化“零”的突破,领先一步抢占了大型火电机组烟气脱硝技术与设备制造的制高点,成为国内首家同时拥有火电机组脱硫、脱硝环保设备技术开发与制造能力的企业,实现了我国烟气脱硝环保产业关键技术和设备国产化“零”的突破, 打破了国外厂商在国内脱硝领域的垄断,成为国内环保领域新领军。

  由东方锅炉总承包的江苏徐塘发电有限公司2×30万千瓦机组烟气脱硫装置均已顺利通过168小时试运行。

  东方锅炉的脱硫、脱硝项目合同金额已超过8亿元,相当于 “九五”期间东锅当时一年的销售合同量。

  新闻链接:

  电站烟气脱硝环保设备主要对象是氮氧化物,主要由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构成。一氧化氮原本无毒无害,当发生反应转化成为二氧化氮后,对环境就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并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SCR装置脱硝反应原理——烟气和氨与空气的混合物在经过SCR装置的蜂窝式或板式催化剂层时,烟气中的NOx和NH3、空气中O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无污染的N2和水。

  由于电站机组烟气脱硝过程完全在锅炉烟道中进行,锅炉制造厂可以在设计中同时安排、设计脱硝装置,保证了脱硝效率和最低投资。通常将SCR反应器布置在燃煤和燃油电厂的固态排渣或液态排渣锅炉的烟气下游,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将烟气中的氮氧化物转化为无害的氮气和水,效率≥90%。利用这项技术的产品,目前在全球占有率高达98%,居世界发达国家烟气脱硝技术首位。

  由于国内电力需求不断增长,火力发电设备装机容量的不断扩大,大量排放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造成我国近三分之一国土出现严重的酸雨污染。近年,由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就超过1700万吨,每年损失超过1100多亿元,严重制约了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影响人类健康。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高达76.2%,造成酸雨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90%均来自于燃煤。严格治理火电厂减排硫化物、氮氧化物,不但成了国家、各级地方政府以及火力发电企业的重要工作,也成为各电力设备和烟气脱硫脱硝环保设备制造企业的重要使命。“环保风暴”和《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使国人对大气污染和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紧迫的压力,国家要求目前已建和新建火电机组要逐渐把脱硝系统列入建设规划,到2010年,至少有2亿千瓦的机组容量需要建设脱硝系统,在脱硝项目上会形成可观的市场规模。

【责任编辑:${content.getAttrByFlatName('zrbj').value}】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