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二期的五大关键技术之一,研制攻关长达10年,储藏着“天宫一号”持续运行的动力,使短期使用的飞船向长期工作的空间站迈进——这些,都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制的一个产品有关:大型液体燃料贮箱膜盒。
最近几天,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四院所属南京晨光集团公司的员工们心情格外激动:走过了近10年的研制之路、承载了大家智慧和汗水的大型液体燃料贮箱膜盒,此时正随“天宫一号”飞行在广袤的太空。
“天宫一号”空间试验室是我国为进行太空科学试验和科学探索而建立的“太空基地”,它的工作运行时间很长,需要持续不断的运行动力做保障。南京晨光集团公司研制的大型燃料贮箱膜盒就是为空间站工作提供动力的空间推进系统中的关键部件。
大型液体燃料贮箱是载人航天二期工程的五大关键技术之一,而膜盒是该贮箱的核心部件,属国内首创,国际上也仅有少数国家掌握此项技术。它的研制成功实现了可反复加注、重复使用的技术目标,这项技术的突破和掌握,使只能在一定时间内运行的飞船变为长期在太空运行的“工作站”。
研制初期,晨光人遇到了许多困难,其中三大难题极为突出:首先,用几张纸厚的钢板加工出大直径的环型膜片,并且要保证精度要求,很难;其次,加工所用工艺装备没有可以参考的先例,设计制造工装的难度很大;第三,确保产品质量的关键:如何保证焊接工艺的稳定性。
为攻克难题,公司领导班子果断决策,成立了一个由领导、焊接技术专家、机械制造专家、焊接高级技师组成的攻关团队。随后攻关团队成员开始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精心制定研制方案,制造相关工艺装备。他们首先攻克了膜片成型难题,生产出可供焊接的合格膜片。然而,由于没有现成的焊接规范,焊材壁薄,焊接的困难跳到前台,成为一道必须要迈过的槛。经过有关同志10多天的努力,一道较为满意的焊缝总算焊成,当制成的膜盒进行拉伸强度试验时,产品竟出现较大范围的裂缝,研制工作走入困境。
困难面前,攻关团队没有退缩,他们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夜以继日,查数据、作对比、改装备、调参数,经过连续奋战,终于研制出基本满足要求的膜盒产品,并通过了压力试验、氦质谱检漏试验、极限拉伸压缩试验。
上级领导一直关注此项攻关的进展,在得知膜盒产品研制技术有突破后,时任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王永志,时任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的副总指挥、总装备部副部长张建启先后来到膜盒研制现场了解情况,在对膜盒产品研制技术取得关键性突破、取得阶段性成果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对膜盒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检测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并在膜盒研制装备的技术改造方面给予了积极地支持。
领导的关心、支持,极大地鼓舞了攻关团队成员的研制工作热情,大家积极地出主意、想办法,制定了“优化工艺、提升能力”的研制思路。攻关团队针对研制工作中的工艺薄弱环节,提出了技改实施方案,技术人员对技改方案几易其稿,终于在2007年通过了总装备部组织的技改方案评审,并获得了上级部门的技改费用支持。
随着这些技改项目的建成,膜盒研制关键技术有了突破,产品焊接质量有了科学的检测方法,产品的性能得到了保证和稳定。膜盒产品经试验,满足了设计要求,从而为当前随“天宫一号”一同发射升空,去履行光荣的使命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