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华集团公司以安全生产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文章来源:国资委研究室  发布时间:2006-11-15

关爱生命 做全球领先的安全生产模范

——神华集团公司以安全生产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神华集团)是于1995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按《公司法》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公司以能源为主业,集煤矿、电厂、铁路、港口、煤制油与煤化工为一体,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目前,神华集团已经成为煤炭、电力、煤制油与煤化工三大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竞争能力强的特大型企业集团,是我国最大的煤炭企业。截止2005年底,全集团合法拥有的煤炭资源储量比2004年增长了124%;全集团资产总量达到1888亿元,比2004年底增加494亿元,增长35.4%;利润总额从2002年的23.9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222亿元,年均增长77%。

  在煤炭企业,安全生产责任重大。不要带血的煤炭,不要带血的GDP,关爱生命,保护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国有企业义不容辞的职责。中央煤炭企业更要关爱员工,引领全行业的安全生产。神化集团三年来就是这样,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以人本管理为核心,努力构建本质安全型企业。公司百万吨死亡率逐年降低,从2002年的0.24降低到2005年的0.0195,安全生产指标处于国际最领先水平。

  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探索煤矿安全生产的根本出路。

  这几年,神华集团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公司下属的神东煤炭分公司突破传统观念,坚持高起点、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益、高效率的“五高”方针,从设计、组织、设备、队伍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创建了“一井一面”、“一综两连”300人年产千万吨的高产高效模式,建成了大柳塔等7个千万吨矿井(群)、补连塔等3个千万吨综采工作面、榆家梁等3个自动化工作面和上湾5个300米加长工作面(目前工作面最长达360米),走出了一条具有神东特色的安全高效发展模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大大降低了事故发生率,为安全生产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据统计,1999年到2005年,神东煤炭分公司原煤生产劳动效率由28.6吨/工提高到119吨/工,在建成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的同时,安全生产取得了新突破,百万吨死亡率由0.164,降低到0.0098。

  当初十分困难的“西三局”,近几年通过资源整合,技术改造,合理集中生产布局,优化采煤工艺,简化生产系统,不仅提高了生产能力,还大大提升了安全生产水平。与1998年相比,目前矿井采煤工作面由30个减少到20个、掘进面由53个减少到33个、综采工作面由2个增加到12个,原煤产量却从612万吨提高到1669万吨,百万吨死亡率从3.43降低至0。

  二、坚持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为安全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从2000年开始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以来,集团以煤矿为重点,四次完善和创新标准和考核体系,创造性地制定了铁路、港口、电厂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和考核体系,逐步摸索形成了一整套覆盖矿、电、路、港的标准化建设模式。按照“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循序渐进、整体拓展”的思路,将安全质量标准化纳入安全目标管理体系,采取强化检查、实施动态达标、视不达标为安全隐患、将安全质量标准化与干部职工工资挂钩等措施,高标准、严考核;充分发挥上湾煤矿、国华三河电厂、黄骅港等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通过组织标准化研讨会、现场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推进了全集团安全质量标准化的蓬勃开展。不仅神东矿区、国华电厂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跃上新台阶,成为了全国样板,“西三局”也迎头赶上,涌现出了黄白茨、平沟、老石旦、阿刀亥等新典型,管理面貌焕然一新,安全创出新水平。目前,全集团54个煤矿中,做到了矿矿达标。在此基础上,国华、神东等公司还引进和推广了NOSA安健环管理体系,运用科学严谨的目标体系、危害辩识的风险评估和动静结合的评定模式对安全管理持续改进,进一步提升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

  三、坚持科技创新与进步,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神华集团的开发建设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技术创新劲头,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和实践中,始终瞄准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用先进的装备、科技、信息来保安全。一是用装备保安全。按照“中国第一,世界先进”的目标,大胆引进、吸收国际先进的综合机械化采煤装备和采煤工艺,为煤矿安全生产搭起了先进装备和技术平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供电等系统的安全可靠性。铁路企业引进了机车监控、无线列调、列尾、红外线测温、无线平调等装置和轨道动态管理、自动闭塞、调度监控等系统,为安全运输创造良好的装备条件。二是用信息化保安全。经过多年的努力,集团建成了国内先进的综合信息网络,搭建了公司总部、煤炭公司、煤矿三级监控体系,极大地提高了矿井安全信息化管理水平,为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保障。三是用科技保安全。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将技术创新渗透到安全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建立了以科技和制度为核心的本安型生产体系和科技创新基地,成立了以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为首的专家咨询委员会。

  四、坚持高投入,为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证。

  自2000年至2005年6年内,集团公司累计投入33.2亿元资金用于煤矿、铁路、电厂、港口安全专项治理。其中2005年达10.1亿元,为历年最高。特别针对“西三局”等老矿区底子薄、基础差、资金紧张、安全投入历史欠帐多的情况,先后通过企业自筹、国债等多种渠道投入资金,更新改造了瓦斯监测、监控集控系统、矿井通风系统、瓦斯抽放系统、矿井防治水系统、消防救护装备等,极大地提高了安全保障能力。对于安技措的提取,集团均按国家规定的最高标准进行提取,即高瓦斯矿8元/吨、低瓦斯矿5元/吨、露天矿3元/吨,包头和乌达公司各矿井为30元/吨。仅此一项,全集团2005年提取安技措总额达到8.28亿元。为了保证安全费用合理、高效使用,集团制定了安全费用管理办法,加强了对安全费用的使用管理、核算和安全改造项目的审批及实施情况的监督监察,实行安全费用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突出对矿井“一通三防”的改造和安全隐患的整治,切实把钱花在刀刃上。

  五、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用制度确保安全生产。

  神华集团突出依法治企,加强安全网络体系配套的制度建设,确保网络坚强有力,落实到位。建立和完善了安全生产责任和目标管理体系、安全管理绩效量化考核和奖惩等体系,突出重管理、重现场、重班组,将压力和责任层层分解、级级传递。实行领导干部督查、带班制、信息卡和工作票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推动领导干部将工作重心下移、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强化各级领导责任制的落实。仅2005年全集团董事长深入一线平均每月5.6次,总经理7.9次,分管安全副总经理13.2次。大力推行了员工安全结构工资制,把利益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将职工、尤其是班组长的经济利益与安全生产挂钩。全年共发放安全奖励6776万元,用经济杠杆强化员工的安全行为。目前集团基层各单位职工安全工资比例达到了25%左右,班组长达到40%左右,最高达60%。

  六、强化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

  神华集团始终把提高员工安全素质作为预防事故的根本措施,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安全技能培训。构建了自上而下的安全宣传教育及舆论体系、适时的安全教育体系、业余帮教体系、安全知识培训体系、安全警示体系和干部作风考核体系等六大体系。建立了38个培训基地和相应的配套培训设备。围绕强化职工业务素质,狠抓了安全资格培训和考试,普及全员安全知识,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安全管理决策素质和安全生产指挥能力,提高全员安全技能,杜绝无证上岗现象,提高了员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与此同时,加强了校企交流合作,不断拓宽教育培训渠道,与清华大学等高校联合组织各类培训班,多方位提高职工安全综合素质和技能。仅2005年举办培训班911期,培训人员47281人,其中企业管理人员2452名、特种作业人员17021名,总计发放各种证件23121册。

  七、狠抓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提高安全生产执行力。

  集团视“隐患为事故”,经常性开展安全隐患专项排查与整治工作。仅2005年,组织各类安全检查32次,累计查出各类安全隐患2282条,93%得到整改。各单位自检隐患13010条,整改12792条,整改率98%,确保了绝大部分的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整治,杜绝了重大事故的发生。对查出的瓦斯等重大隐患,集团公司先后召开两次总经理常务会议、两次安全生产现场座谈会,按“四定”原则提出了整改要求,制定整改措施,并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确保隐患整改真正落到实处。2005年集团在安全隐患整治中投入就达7.9亿元。对瓦斯涌出异常的矿井和采掘工作面,集团公司坚持以人为本,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实施停产整顿。2005年对隐患突出的7个矿井累计停产199天,影响产量42.3万吨;掘进工作面停掘5次,影响进尺205米。特别是针对河滩沟矿、白狐沟矿平硐采区瓦斯压力特别大、安全生产无法保障的情况,集团公司不惜上亿元的经济损失与2281名职工待岗、需要迅速解决工作生活出路的巨大压力,果断、主动地对这两个矿实施了永久性报停,另谋出路。

  八、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综合治理促安全。

  多年来,集团初步构建了党委抓督察和宣教、行政领导(董事长、总经理)抓全面管理、分管领导抓业务保安与监督检查、总工程师抓技术管理、工会抓群网、团委抓青岗、纪检抓效能监察、妇联抓家属协管、员工互相监督的“九位一体”管理体系,建立了安全管理的群防群治平台,形成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抓安全的强大合力。同时,集团加强了安全文化建设,着力通过安全文化来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广泛开展“向事故告别月”、“向不安全行为告别”、“百日安全”、“安康杯”竞赛等活动,创建以安全为主题的文化氛围,形成人人关爱安全、人人关注健康、人人关心环保的意识。在坚持依法治企的同时,强化以德治企,从个人小家到集体大家及关注职工健康、减少职工劳动强度、减少职业病危害上,不惜投入,积极为员工办好事、办实事。

【责任编辑:${content.getAttrByFlatName('zrbj').value}】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