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史所做出重要贡献
2004年7月1日,“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名录。在申报过程中,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史所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所主要负责编制《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保护规划》,并直接为地方政府和各方技术力量提供规划实施指导与工程技术跟踪服务,使该规划在6个月内全部获得实施。
高句丽政权始于公元前37年、止于公元668年。曾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强盛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在东北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过重要影响。现今的吉林省集安市曾经是该政权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作为王邑沿用400余年,是高句丽文化遗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其境内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是高句丽文化遗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的、不可再生的重要文化资源;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2000年9月,为配合高句丽世界遗产申报工作,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以下简称:历史所)与中国文物研究所(简称:文研所)受国家文物局紧急委托,共同合作受理了《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保护规划(2002-2020)》(以下简称:《保护规划》)编制任务。委托要求必须在1个月内完成规划编制,编制成果不仅要满足世界遗产申报文件的深度要求,同时还必须满足遗产整体保护的有效性和规划的可操作性,为整个申遗工程直接提供项目策划和技术指导。
面对这项高标准的规划任务,编制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实际困难:不仅时间紧、规模大、类型多、层次复杂,更为困难的是规划编制所必需的考古研究成果、遗存本体现状评估和规划基础材料等均严重缺乏。而规划编制要求必须满足文物保护的有效性和规划的可操作性。为此,历史所和文研所均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克服各种困难,在分别进行“紧急动员”后,立即按照分工投入了紧张的编制工作。历史所负责总体规划、环境整治和除本体保护之外的所有工程规划内容,文研所负责文物本体的现状评估与保护工程规划。
在这次规划编制中,历史所除运用常规性的一些保护规划对策与手法之外,结合高句丽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并在这次实际工作中呈现出明显的成效。如谋求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关系;探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密切结合的途径;探讨遗产环境景观的正确定位:历史性与地方性。这些规划对策的探讨在我国遗产保护规划领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和探讨价值。
在整个规划实施过程中,国家文物局克服SARS造成的极大阻力,先后5次组织的专家组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历史所的陈同滨、王力军2位所长作为历次专家组成员,负责进行整体规划与分项工程的现场技术指导;并在整个实施过程中,与集安市政府一直保持密切书面传真往来,及时沟通有关规划和工程进展情况,提供技术咨询,指导规划实施。
自2004年4月至8月仅仅5个月的时间内,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在诸多业务部门的密切合作中,经集安市全体人民的努力,《保护规划》近期第一阶段的策划内容与申遗工程基本完成。工程与项目占《保护规划》实施工作量的2/3以上。除国内城南城墙居民搬迁、新博物馆建设等承诺项目列入《保护规划》近期第二阶段(2004-2006年)实施之外,所有9类遗产保护与展示项目和7类环境整治与建设项目均达到了世界遗产验收要求,基本实现了集安高句丽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2004年7月1日,在苏州召开的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的申报以最短的时间顺利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申报成功后,中共集安市委、市政府致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就没有今天申报成功的喜悦。你们的功劳,集安人民永志不忘;你们的功绩,将永载集安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