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船业快速崛起 目标直指第一造船国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中国造船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造船人立志在2015年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中国船舶工业好戏连台
今年恰逢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媒体、公众对造船业空前关注,社会舆论广泛认为,今年是中国的“造船年”。
6月2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旗下的江南造船(集团)公司、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上船澄西有限公司等四家在沪造船企业,与中国船舶工业贸易公司(CSTC)一道,分别与来自挪威、意大利、希腊和丹麦的四家欧洲船东签订了共计10艘新船订单,新船总吨位达到116万吨,合同总金额达到4.5亿美元,创下了国内一次签约造船订单最多的新纪录。截至目前,国内从南到北的各大船厂造船订单充足,一片繁忙景象,生产任务普遍排至2008年下半年。
6月3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在上海长兴岛开工建设中船江南长兴造船基地,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来纪念有“中国第一厂”美誉的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其前身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140华诞。吴邦国委员长和黄菊副总理发来贺信、贺词。
中船江南长兴造船基地的正式开工建设,将改变中国乃至世界船舶工业的格局,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奠定重要基础。据介绍,该基地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计划在2015年前建成7个大坞,实现造船能力800万吨,届时,上海造船能力将由目前的400万吨提高到1200万吨。
6月10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旗下的又一骨干企业——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为台湾船东建造的17.5万吨好望角型散货船——“中华和平”号在沪命名首航。这是祖国大陆首次为台湾船东直接建造的船舶,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出席命名庆典,国民党主席连战夫人连方瑀女士为新船命名。“中华和平”轮的诞生,揭开了海峡两岸航运业和造船业在新世纪共同发展和繁荣的崭新一页。
6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史上的首次政府新闻发布会。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张广钦在发布会上说,今年中国的造船产量预计将超过一千万载重吨,约占世界造船份额的18%。到2010年,中国造船产量占世界市场的份额将达到25%以上,形成中、日、韩"三足鼎立"的格局;到2020年,中国造船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世界造船强国。
中国造船业的光荣与梦想
造船业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纪元以来的两千年中,有一千五百年左右领先世界,600年前,中国的造船技术达到了鼎盛,造就了郑和七下西洋。
造船业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1865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创建,揭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船舶工业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造船人在毛泽东主席“我们一定要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的战略号召下,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基本建成了门类齐全的船舶工业体系,为我国船舶工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船舶工业遵循小平同志“中国的船舶要打进国际市场”的指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走出了一条外向型发展之路。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造船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从2000年到2004年的五年间,中国的造船产量年均增长26%,2004年,造船产量达到880万载重吨,占世界造船份额的14%,连续10年居世界第三。
图一:近几年中国造船产量增长走势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多次对中国船舶工业作出了重要指示,对船舶工业的重要地位及其在国防装备和国民经济建设中作出的重要贡献给予充分肯定,领导同志对船舶工业的发展寄予了厚望,指出造船工业在中国大有作为,中国完全有可能、有能力在世界造船业中扮演重要角色,完全有可能建成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在认真学习中央领导同志指示、批示精神的过程中,我国造船人对建设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充满信心。
从市场形势看,国际船舶市场正处于几十年一遇历史高峰期。随着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国内船舶需求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国家加快推进海洋开发战略,海洋工程装备需求也将大幅度增加。国内外造船市场需求旺盛,为中国船舶工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必将带来中国船舶工业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纵观百年造船发展史,造船中心从先行工业化国家逐步向后起工业化国家转移、从劳动力高成本国家逐步向低成本国家转移,是世界造船业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日本和韩国就是分别在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用了10年左右时间相继实现了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赶超欧美造船强国,跃居世界造船大国前两位。进入新世纪,世界造船格局继续演变,中国正在成为世界新的造船中心。在世界造船产业转移规律的支配下,中国造船业赶超日、韩,应是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
当今世界造船业“四极”结构图(截至2004年底)
当前,我国工业化进程已进入中期阶段,我国大力发展船舶工业的基础和条件大大优于日本、韩国当时的水平,既保持着发达国家所没有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劳动成本优势,又具有其他发展中国家尚不具备的技术、资金和工业基础等优势。这种先进国家与后进国家难以同时具备的综合竞争优势,是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重要保障。
中船集团公司勇当“急先锋”
作为中国船舶工业“旗舰”的中船集团公司,在我国建设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历史征途中勇挑重担,勇当排头兵。早在2002年,中船集团公司就提出了“五三一”发展目标,即在2005年、2010年分别进入世界造船集团“五强”、“三强”的基础上,再经过5年的努力,到2015年力争成为世界第一造船集团,从而推动我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近年来,中船集团公司造船产量一年上一个台阶,2003年造船完工量217万载重吨,2004年造船完工量357万载重吨,预计2005年造船完工量将突破400万载重吨,顺利实现“五强”目标。目前中船集团公司手持订单已达1400载重吨,生产任务已排至2008年。
为实现“五三一”发展目标,中船集团公司的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在以下几方面做出了努力:
首先,紧紧抓住旗下沪、穗两地骨干造船企业搬迁重建的历史性机遇,通过“上海长兴”“广州龙穴”两大造船基地建设,实施结构调整、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使集团公司在造船规模、产品结构、制造技术、管理水平、经营质量、经济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国际、国内的竞争能力不断提高。预计建成后的上海造船基地将形成1200万载重吨的年造船能力,广州造船基地将形成300万吨的年造船能力,从而为实现“五三一”战略目标提供有力的保证。
第二,实施科技兴船战略,提高技术水平,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快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型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主力船型逐步实现了标准化、品牌化,并且逐步具备了自主设计高新技术船舶的能力,LNG(液化天然气)船、大型集装箱船等高技术船舶都已经开工建造,海洋工程领域的技术也有了明显突破。
第三,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缩短造船周期。74500吨散货船,建造周期最短的为8个月,船台周期最短的为60天,接近世界先进水平;5668TEU集装箱船造船周期也在不断缩短,坞期最短的为103天;好望角型系列散货船最短建造周期为12个月。
第四,加快发展船舶配套业,做强重点配套产品。通过做强重点船舶配套产品,提高国产船用设备的实际装船率,充分发挥造船业对配套机电设备制造等产业的带动作用,提高我国船舶工业的增加值,形成造船与配套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中国船舶工业用3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船舶工业体系,又用了20余年的时间,发展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第三造船大国,并且占世界造船份额正在逐步扩大,我们相信,在全体造船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造船业一定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为世界造船和航运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