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长恒董事长谈中冶集团更名的意义

文章来源: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  发布时间:2006-05-08

杨长恒董事长谈中冶集团更名的意义

  2006年5月8日,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公司更名为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中冶集团董事长杨长恒日前接受中国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这是中冶集团不断发展壮大的结晶,也代表了中冶集团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中冶集团更名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结果,又是更好、更深入地贯彻科学发展观而采取的重大战略措施,对集团今后发展将产生重大、积极的影响。中冶集团更名反映出集团正在发生的本质变化,标志着中冶集团战略转型期正式起步并取得初步成效,在秉承优良传统和优秀中冶文化的基础上,一个新的中冶集团将全方位展示在世人面前。

  中冶集团更名意义重大,突出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中冶集团的经营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已经由传统、单一的工程建设领域向EPC工程总承包、金属资源开发和造纸、技术装备制造和房地产开发——四大主业结构转变。中冶集团从事的经营活动,不仅只是工程,而更多的是科技、工业和矿山。中冶集团坚持“只做会做的,只做相关的”原则,以适度多元和综合性的四大主业结构,努力规避过去单一结构风险,全面提高集团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稳步提高集团在市场上的抗风险能力。

  第二,中冶集团的技术含量得到了较大幅度提升,在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智力密集型企业转变中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冶集团坚持把科学技术作为企业前进、发展的动力,坚持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越来越多,技术竞争力越来越高。1999年以来,中冶集团人力资源结构变化明显,在岗人数由23万人降低至9.3万人。其中,各类技术与管理人员由20%提高到50%以上,中冶集团已经从体力劳动和简单劳动市场中退出,市场的技术含量和经济附加值大幅提升。中冶集团子公司中,科技型企业越来越多,近80%的子公司属于科技型企业。即使是过去以劳动密集型的施工企业,技术含量和管理含量也大幅提升,逐渐成为技术型、管理型的新型承包企业。

  第三,中冶集团的经营质量显著改善,已经从低效经营阶段进入到高效经营阶段,从平移延伸式发展方式转变为创新提升式发展方式。1998年—2004年,集团消化、吸收历史旧账达到65亿元,同时,上缴税收超过61亿元,达到了健体强身的目的。2005年,中冶集团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24%,大幅超出108%的行业优秀水平标准。中冶集团积极发展从科研设计到售后服务的全供应链的经营方式,大力探索EPC、EPCM、BT、BOT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模式,坚持市场高端定位,由高端进入市场,努力向用户提供高端产品,增大了利润空间。同时,退出低竞争力、低效益的市场,这样也为社会就业和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第四,中冶集团把创新作为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企业的发展已经从传统型转变为创新型,并制定了用三年时间成为创新型企业的目标。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冶集团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等三大方面不懈努力,持之以恒,为企业发展增添了激情和活力。技术创新上,基本形成了以集团技术中心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高度注重技术人才培养和管理,加大了技术投入,拥有了数量较多、较高质量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管理创新上,坚持战略创新和思想力、执行力创新,以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企业体制,以人为本激活机制,以法规、制度健全和规范约束机制。在文化创新上,与时俱进地培育高度统一的价值观,大力建设激情文化,以责任心、信心和万众一心为重点建设凝聚文化。

  第五,中冶集团贯彻“走出去”方针效果明显,已经从过去的国内市场为主大踏步地走向国际化公司,努力成为世界级的跨国公司。经过国家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企业模式得到了改变,中冶集团在技术密集、管理密集和资金密集的层面上进步显著,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企业。最近,特别是在冶金技术和装备成套输出方面,中冶集团以技术先进、制造成本低和诚信扩大了国际市场空间,在巩固海外传统市场的同时,又在巴西、印度和伊朗等市场立足了脚跟,打出了声誉。同时,中冶集团积极贯彻国家新的资源战略,大力开发海外包括铁矿和有色在内的金属资源,以及纸浆业,目前,在海外的投资累计超过10亿美元,已成为国家的重点资源类企业。

  第六,中冶集团确定了成为多专业、跨行业、科工贸于一体、国际化综合性的创新型企业集团的转型期目标,并且已经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大力促进转型任务落实,四大主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贯彻“创新提升,做强做大、持续发展、长富久安”的发展总战略,冲刺世界企业500强总目标的宏伟征程已经起步,一个世界级的跨国公司,一个崭新的中冶集团,一定会在我们的努力下展现在世界舞台上。

【责任编辑:${content.getAttrByFlatName('zrbj').value}】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