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能集团:15年净资产增28倍
|
首台国产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在华能沁北电厂投产
|
华新摄
|
本报北京12月4日讯 记者费伟伟报道:11月23日,我国“九五”9大装备国产化项目之----首台60万千瓦国产化超临界燃煤机组在华能沁北电厂投产。
也是华能,1992年,率先引进建成了我国第一台世界最先进的6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华能上海石洞口二厂一号机组。
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刚实现国产化,标志着我国电站设备制造和电力工业装备最高水平的第一个百万千瓦级超临界机组项目,也于今年初开工。其建设者,又是华能----华能玉环电厂。
华能,堪称中国电力工业改革发展的先锋。
1985年,为解决我国严重缺电局面,中央果断决策,以煤代油资金为基础,利用外资引进设备,联合地方、集资办电,加快电力建设,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成立。1988年,正式组建中国华能集团。
“华能的主要经验,概括说来就是一句话:在正确方向指引下,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求发展。”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总经理李小鹏如是说。
改革孕育了华能,华能也始终以改革为动力,敢为人先,敢为人所不能。华能最早在基础产业领域实行负债经营、滚动发展;最早利用外资办电和集资办电,华能成立至今,利用外资73亿美元;最早实现电力企业海外上市,1994年,华能发起设立山东华能和华能国际两个股份公司,股票先后在纽约、香港上市,通过发行股票、可转换债券,从国际资本市场募资13.3亿美元;最早到海外收购电厂,2003年底,成功竞标收购澳大利亚46.6万千瓦权益装机容量,这是中国电力企业首次在发达国家拥有和运营大型电站。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企业的灵魂。为了进一步优化集团内部资源配置,从2000年开始,华能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成了华能国际对山东华能的并购,实现了电力企业强强联合;完成了集团公司和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本部的合并,统一指挥,五指成拳。
2003年,华能集团将系统内所有全资、控股和参股火电厂(包括在建项目),全部委托华能国际统一建设、运营、管理,全面推广应用华能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各电厂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明显提高。受电厂委托前,2002年创利4.17亿元;委托后的2003年,创利猛增到13.56亿元。2003年华能平均供电煤耗339.4克/千瓦时,比全国平均供电煤耗低41.6克/千瓦时,按2003年华能火电发电量计算,相当于少烧煤900多万吨,节约成本约30亿元。
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带来企业竞争力的跃升。截至2003年底,华能的装机容量、总资产、年利润分别达到3166万千瓦、1460.5亿元和65亿元,分别比集团组建时增长6倍、12倍和23倍。最能体现一个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水平的是净资产,华能净资产达555.9亿元,15年劲增28倍;最能体现企业经营水平的是创利,去年华能的利润比1999年重组前增长217%;华能国际以股票市值计算,成为亚太占首位、全球居前列的独立发电公司。
华能的目标是“实力雄厚、管理一流、服务国家、走向世界,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李小鹏总经理十分自信地披露,华能2010年要实现可控装机容量翻一番,超过6000万千瓦,销售收入超100亿美元,进入世界500强;到2020年,华能的可控装机容量和销售收入将再翻一番。
呼唤“敢为人先”精神(短评)
华能20年发展的成功实践中,闪耀着一个个令人瞩目的“最早”:最早利用外资集资办电;最早在国有电力企业中设股份公司,并在海外上市;最早通过国际竞标在发达国家收购、运营、管理电厂……
这一个个“最早”,不仅反映出华能敢为人先、敢为人所不能的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精神,也体现了他们正确把握、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电力工业发展规律的能力。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攻坚破难阶段,经过多年的改革和探索,容易解决的问题基本上已经解决了,剩下的都是绕不开、躲不过的重点难点问题。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像华能那样,以无所畏惧、奋发有为的勇气和气魄改革创新,勇创第一,追求卓越,积极探索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从而确保国企改革发展更加健康有序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