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从科技产业化到产业科技化----中联控股集团改革发展之路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04-12-29

从科技产业化到产业科技化

----中联控股集团改革发展之路

唐湘岳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取胜的秘诀。中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这个从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科研体制改革中孵化而来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先后完成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和新产品成果643项;总资产已超过46亿元,与1992年相比,增长155倍;今年1至11月,集团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净利税4亿多元,与1992年相比分别增长1000多倍和400多倍。中联集团走的是一条从科技产业化到产业科技化的成功之路。

  创业——构建科技产业化平台

  12年前,时任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副院长的詹纯新带领7名职工,靠借款50万元起步,成立了院属产业实体——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中联公司依托建机院的科技实力,加强科研成果转化,迅速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取得良好效益,提升了研究院的总体势力。随着建机院的机构和人员越来越多地并入中联公司,建机院在人事、分配等体制上存在的许多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弊端,对企业的消极影响显现出来。以詹纯新为代表的建机院领导班子意识到:将中联公司转制为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型科技企业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1999年,中联公司改制成了规范的股份制企业——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的阶段。

  聚能——夯实产业科技化平台

  2001年,中联集团整体收购了英国保路捷公司。这次收购是中联集团迈出资本与国际接轨的重要尝试,为公司搭建了外向型发展的窗口,从技术、资本、市场三个方面向世界重工业的发源地欧洲进军,此举将我国在水平非开挖施工领域的技术水平提前了20年。

  2002年12月,中联集团以承债方式收购中国机床工具工业老牌国有企业——湖南机床厂。通过改制,湖机员工队伍在理顺劳动关系的基础上实行了竞争上岗、优化组合。

  2003年8月,中联集团与浦沅集团成功重组并购,创造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重组并购的大手笔。在这一涉及员工过8000人、资产过几十亿元的并购完成后,员工队伍稳定,上岗率达到95%以上。

  通过紧扣中联集团主业,对不同类型、不同产权所有制、不同产业甚至不同国家的企业进行并购,引进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优化、整合了行业资源,提升了行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科技水平。

  核裂变——打造产业科技化国际平台

  早在1996年,詹纯新就撰文指出,“科技产业化”是指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产生经济效益;“产业科技化”则是指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的工业产业,推行行业技术进步,最终达到全行业的科技化、集约化发展。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之下,工程机械行业专业化发展、国际化经营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工程机械巨头正加速抢滩中国市场,寻求与中国企业的合作。中联集团开始实施“核裂变”战略,快速迈出国际化步伐。中联控股集团董事长詹纯新告诉记者,他们的战略思路是:以中联集团为中心,以产品组团,以品牌和资产为纽带,从集团分裂出多个国际同类名牌参股的专业公司,围绕中联集团形成多个拥有国际知名品牌的子公司,构建一个国际工程机械精品的集合。各子公司再次“核裂变”,以实现自有品牌与国际品牌的对接和产业链的延伸。通过这种持续的链式“核裂变”,将中联集团打造成一个国际化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核心。记者获悉,中联集团与多家国际知名企业的商务谈判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责任编辑:${content.getAttrByFlatName('zrbj').value}】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