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今年顺利实现自然繁殖

文章来源: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发布时间:2011-11-29

  11月22日11时,在长江葛洲坝下游庙嘴段,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人员在食卵鱼腹中发现中华鲟卵粒,并利用沉网成功采集2000余粒卵,推算此次中华鲟自然繁殖于11月22日凌晨进行。据初步推断,中华鲟今年自然繁殖规模大于去年。

  自2009年起,中华鲟自然繁殖监测成为中华鲟研究所承担的常规研究任务,为此,中华鲟研究所建立了食卵鱼、水声学探测和水下摄影等技术相结合的技术体系。本年度强化了双频声纳成像技术(DIDSON)对产卵场的全景扫描。11月21日17时,中华鲟研究所在扫描过程中获得中华鲟游动的清晰影像,结合两次目视发现中华鲟亲鱼跃出水面的嬉戏行为,科研人员判断,中华鲟已经进入临产前夕,迅即在下游江底布设了沉网。11月22日晨,在渔获黄颡鱼和铜鱼腹内发现有中华鲟卵,科研人员接着欣喜地发现,8号、11号沉网收集到大量中华鲟鱼卵,初步估算,约有2000余粒。同时,承担“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监测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也在食卵鱼中发现中华鲟卵。上述发现表明,中华鲟本年度顺利自然繁殖。

  这批中华鲟卵随即被运至中华鲟研究所黄柏河基地进行人工孵化。通过发育期分析,这批卵大多处于原肠期,推算此次中华鲟自然繁殖于11月22日凌晨进行。

  中华鲟是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旗舰物种之一,葛洲坝下游产卵场30年来一直稳定存在,是维系中华鲟自然种群的关键力量。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中华鲟自然繁殖卵苗大量被敌害鱼类捕食,只有少量黏附在江底砾石狭缝中的鱼卵能够孵化成苗,且成苗后还要克服环境限制、饵料不足、天敌捕食等难关,总成活率极低。科研人员采集的中华鲟卵在人工条件下孵化培育,会极大提高其成活率。目前,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人员已经成功实现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正逐步建立中华鲟人工种群,该批自然繁殖后代培育后将丰富人工种群遗传多样性。

【责任编辑:${content.getAttrByFlatName('zrbj').value}】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