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集团援藏扶贫十周年纪实

文章来源: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发布时间:2012-11-19

  援藏工作和扶贫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重要工作。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后,党中央确定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简称“中化集团”)为首批15家援藏企业之一,自2002年7月起对口支援西藏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同年,国务院确定中化集团定点帮扶内蒙古的两个国家级贫困县——和林格尔县与清水河县。2010年,中化集团又开始对口支援青海省大柴旦地区。

  十年来,中化集团秉持“转变思想观念与物质援助相结合,智力投资与项目投资相结合”的对口支援工作方针,大力开展惠及农牧民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职业培训等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发展、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2012年9月,中化集团先后向西藏、内蒙古、青海等地派出16名干部,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亿元,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点亮希望的光芒——中化集团援藏扶贫十周年纪实


  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北麓、珠穆朗玛峰脚下,绵绵雪山环绕着一座人口不过1万人左右的小县城——西藏岗巴县。在这片地势高亢、四季飞雪的祖国边陲之地,风沙、干旱、冰雹、霜冻、雪灾等自然灾害经常交替发生,农牧民世世代代依靠放牧牛羊和种植青稞维持生计。

  然而,就是这片高原极寒之地,几年前,在中化集团的帮助下,矗立起几十座蔬菜大棚,种上了青菜、青椒、黄瓜、西红柿等,甚至还有皮薄瓤甜的西瓜!学会了用温室大棚种菜的当地藏民,正走上致富的道路。

  高原上的蔬菜大棚,只是中化人对口支援和扶贫工作的一枚小小缩影。

  自2002年开始对口支援西藏岗巴县,以及定点帮扶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和清水河县以来,中化集团坚持“造血为主、输血为辅”的原则,创新支援模式,把引领农牧民增收致富作为支援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援助资金的效益,最大限度地改善当地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十年风雨兼程,中化集团用爱心和责任为当地农牧民谱写了一曲希望之歌。

  撒播致富的火种

  2002年援藏扶贫工作开展之初,无论是在西藏岗巴县,还是内蒙的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当地经济和农牧民生活的贫困程度,令初来乍到的中化援藏扶贫干部既震惊又难受。如何改善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农牧民尽快脱贫致富,成为中化集团援藏扶贫工作一项最急迫的任务。

  结合公司情况,经过讨论,中化集团很快确立了以“智力支援”为特色的工作方针,即把培养农牧民增强致富技能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逐步实现当地经济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把经济支持、项目援建与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夯实受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中化集团党组委员、纪检组组长、总法律顾问罗东江指出,要紧紧围绕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要着眼长远,紧紧围绕提高农牧民增收致富能力实施培训项目;要用事实说话,紧紧围绕转变农牧民思想观念开展具有中化特色的示范项目,最大限度地保证援藏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

  围绕这三点,中化集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工作——

  加强素质技能培训,提升致富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针对当地农牧民缺少致富技能等情况,公司开展了木工、蔬菜种植、绘画、宾馆服务、汽车驾驶与修理等一系列技能培训,“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使一批农牧民通过免费技能培训拓宽增收渠道,增强致富能力。在中化集团的帮助下,2004年岗巴县专门成立了负责组织和管理培训事务的岗巴县培训工作部,使培训工作成为一项重要的对口援藏项目。

  岗巴镇雪村农民平措和拉巴夫妇,一家三口人过去只靠2、3亩土地种植青稞勉强维持生活,是村里的困难户。公司搭建起蔬菜大棚后,又从山东请来技术员长期教他们种植蔬菜。在技术员的帮助下,拉巴学会了在大棚里种南瓜、黄瓜、大白菜……

  “有了温室后,我们家盖了新房,买了新家具和两台电视机,买了台拖拉机跑运输,在县里还开了小卖部。今年西瓜长得很好,等瓜卖了,就准备盖2楼。”平措兴高采烈地说。

  学会一门技术,富裕一家人,带动周围人。中化集团在岗巴县播散的致富种籽正在雪山脚下广袤的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中化集团提出 “扶贫先扶智”的发展思路,先后投入400多万元建设教育帮扶项目,县内教育基础设施得到较好改善,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如今的和林格尔县,高考升学率及二本以上上线人连续7年位列呼和浩特市五个农业旗县之首。

  以科技为抓手,促进农牧业生产。公司充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将中化集团下属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的优良蔬菜及粮食种子引入西藏和内蒙古进行试种。其中蔬菜种子的试种取得成功,品质和产量均有明显提升,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特色产业发展。针对西藏、内蒙传统牧业比较发达的特点,中化集团积极帮助支援地区的特产“岗巴羊”和“蒙羊”走出当地、走向更大市场。2011年11月,中化援藏干部在北京协助西藏自治区农牧厅参加了农业部组织的“岗巴羊地理标志质量控制”部级专家组审核,最终“岗巴羊”品牌成为西藏自治区第一个被农业部授予“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在北京怡生园国际会议中心,以来自和林格尔的蒙羊为原料的“全羊宴”已成为宴会招牌菜。

  西藏自治区常务副主席洛桑江村说,中化集团这种务实、注重实效的“造血”型援藏思路和方式,不但使岗巴全县广大农牧民受益匪浅,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也对其他地区的援藏工作是一种有效的启发和带动。

  十年支援结硕果

  十年默默耕耘,结出累累硕果。十年间,中化集团投入援藏扶贫资金累计超过1亿元,实施各类援藏扶贫项目超过100个,涵盖了城镇建设、文教卫生、水利交通、农牧民安居工程、农业科技、产业建设、人才培训、设备更新、科技示范等方面,对受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如果身处岗巴县城内,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化集团的援助给当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由中化援建的县广播电视楼、商贸综合楼、农牧服务楼已成为这座县城的主要街景;岗巴幼儿园等13个文教卫生基础建设类项目的投入,进一步改善了农牧民群众的就医与上学条件;在岗巴镇雪村附近,中化援建的1.5公里长引水渠为灌溉当地800亩农田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化为各乡镇援建的70多座蔬菜大棚以及鸡舍,年产蔬菜近百万斤,土鸡蛋2万多枚,在极大改善了当地居民饮食结构的同时增加了农牧民现金收入……可以说,十年过去,岗巴城乡已是旧貌换新颜,一座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现代边陲小城正在高原崛起。

  对口援助工作更是得到了岗巴干部职工和广大农牧民的共同认可。岗巴县县委书记次仁顿珠此前曾在西藏多个县任过职,也有过与各地援藏团队打交道的经历。谈到中化的援藏工作时,他十分感慨:“尽管从援助资金上中化提供得并不算最多的,但相对来说,效果却是相当务实的。中化集团真正从岗巴实际情况和农牧民需要出发,踏踏实实做实事,这样的援藏最实惠,西藏人民也最欢迎。”

  在内蒙古,中化集团的扶贫资金重点投入到当地农牧业扶贫、整村移民、教育事业、医疗卫生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五个方面。十年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300万元,主要用于两县基础较薄弱的教育、卫生事业和发展潜力较大且能够带动农民增收的农牧业项目。这些项目对两县经济社会发展、贫困家庭脱贫致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较大推动作用。

  到2011年底,和林格尔、清水河两县已经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而“中化”两个字,在当地居民心中,留下了相当的分量。

  清水河县县长李理说:“中化集团作为中央企业,派来的挂职干部懂管理、观念新,提出的好建议,让大家眼前一亮,不断地给清水河县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

  而在青海大柴旦,中化集团先后投入1000万元资金,援建大柴旦地区幼儿园,采办医院CT放射设备、地震应急规划及设备等,从关爱儿童、病人就医、危机处置、离退休老人及居民文化生活等方面,对当地人民群众给予支持和帮助。当地政府说,中化集团的资金实实在在投入了民生项目,我们很感动;当地群众则说,中化集团的每一分钱,都用在我们身上了,我们打心眼里感谢!

  耕耘在第二故乡

  2002年,在第一批援藏扶贫干部临行前,中化集团总裁刘德树叮嘱道:“深入群众、虚心学习;低调处事、踏踏实实为当地老百姓办实事”。

  十年来,中化集团的四批援藏扶贫干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刘德树总裁“低调、踏实办实事”的嘱托。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秉承中化集团“做人:诚信、合作、善于学习;做事:认真、创新、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克服重重困难,扎根基层无私奉献,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干部群众的高度评价。

  为了公司的援藏扶贫事业,挂职干部和家人的付出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家中父母年迈多病、孩子需要照顾,然而他们每年只能回家一两次,所有重担全都由妻子承担;工作途中遭遇严重车祸,经过简单治疗后带伤继续坚持工作;由于高原工作过于操劳,有的干部身体造成了无法恢复的巨大伤害;为了援建项目如期推进,他们连续多次放弃休假机会坚守在岗位上;为了掌握农牧区人畜共患恶性传染病的第一手情况,他们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与农牧民和医疗卫生工作者们共同战斗在防疫治疗第一线……

  胡燕祥,中化集团派出的第三批扶贫干部之一,2011年被评为“全国扶贫工作先进个人”。一提起扶贫开发工作,身材瘦削的他立刻目光炯炯,滔滔不绝地谈起工作思路、举措。自2009年至今,他已经走遍了和林格尔县所有的贫困乡村,写下几万字的调研报告。他协调组织社会各界进行义捐义卖,在羊群沟乡开展收缩转移、易地搬迁工程,建设移民新村,使偏远贫困山区的19个自然村、845位贫苦农民解决了水、路、电、医等老难题,为和林县三年转移搬迁154个贫困山村的规划进行了先期有效的探索和示范。

  为了移民工程正常推进,尽管已经年过50,胡燕祥却仍然废寝忘食地地坚守在工程管理的第一线,“我已经离不开这里的山山水水,放不下这里的父老乡亲,这里就是我的家。”

  同样把对口支援地区当作家的,还有公司4批7名援藏干部。他们用实际行动谱写了“朴朴实实做儿女,认认真真干工作,缺氧不能缺精神,艰苦不能降标准”的援藏干部精神,赢得了全地区各族人民的信赖和尊敬。

  “季书记家就像我们岗巴县的驻京办事处。”来自岗巴县的妇联主任次仁玉珍谈起中化集团第三批援藏干部季抗利时激动地说,“我们县里的人来北京办事、看病,多亏了季书记和嫂子帮忙照顾。”在夫人的支持下,季抗利将国家发的高原津贴补助捐出,资助5个藏族小孩完成小学到大学的生活费用,并动员家人筹资55万元为岗巴县直克乡的孩子们兴建了占地超过四百平方米的希望小学……而这份爱心,在中化集团第四批援藏干部杨宏和孙国东手上继续传递下去。

  由于长期在高海拔地区生活,季抗利回到北京后已经做了两次心脏射频消融手术。但他很坦然:“看到岗巴日新月异的变化,看到岗巴亲人们的日子一天天红火,心血没有白费,付出也是值得。”

  “履职过程中,我收获了心灵的富足,这是一辈子的财富,我将珍惜到永远。”中化集团第一批援青干部、31岁那年背包西赴青海的赵庆如是说。

  类似的心声还有很多很多。但也许第二批援藏干部李广民和吕海涛的话可以代表十年来公司派出的16名干部的共同心声:“受集团公司委派在这里工作,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责任重大,希望通过自己的付出与努力,踏踏实实地把工作做好,能够为群众办点实事、为当地发展做点贡献,不辜负公司重托,这就是我们的最大心愿。”

  这也是四万多名中化人共同的心愿!

  链接:中化集团援藏扶贫十周年专题

【责任编辑:${content.getAttrByFlatName('zrbj').value}】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