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中化公司市场化转型纪实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07-05-25

持续创新之路

——中化公司市场化转型纪实

  从一家资不抵债、困难重重的老国有外贸企业,到一家理念先进、管理科学、市场竞争能力突出的新型央企,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以下称“中化公司”)立足市场竞争和持续创新,进行全方位的市场化转型,使企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1999年到2006年,公司年均利润增长率30.8%,年均销售收入增长率10.97%,业绩连续多年居中央商贸企业首位。

  “看现在的辉煌,你绝对想不到,就在10年前,公司还处在战略不清、管理粗放的状态,甚至濒临破产。”中化公司总裁刘德树说。经过近10年的不懈努力,公司探索出一条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外贸企业的转型发展之路,重现辉煌,“可以说是浴火重生。”

  面临危境——

  决不放弃,主动出击

  在计划经济年代,当时还叫做“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的中化公司,曾经是中国进出口规模最大的专业外贸公司。1998年是中化公司发展史上的“分水岭”,随着外贸经营权放开以及国家石油、化肥经营体制的改革,中化丧失了长期赖以生存的政策性资源,一下被推到了市场面前。

  就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化现金流急剧恶化,外资银行全面收缩对中化公司的信用支持,境外信用额度从35亿元跌至不足20亿元,内忧外患引发了企业严重的支付危机。“我曾经一晚上接过四个告急电话,公司当时的总裁办公会被称作‘救火会’。”刘德树回忆道。

  中化1998年底总资产410.4亿元,净资产82.3亿元,而不良资产和潜在亏损竟高达数百亿元,公司实际上已资不抵债,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当时很多员工都很灰心,认为企业没希望了。”刘德树说,“但我们没放弃,决定主动出击,先给企业‘止血’。”在公司的积极争取和协调下,1999年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向中化提供了2.5亿美元的专项贷款,解了燃眉之急。

  接下来的几年,总裁亲自带队,一家一家拜访了30多家外资银行,说服他们恢复信用额度。“因为企业状况不好,当时银行根本没有头面人物见我们,跟我们谈判的都是风险部门、法律部门,要说服他们非常艰难。”最终,多数银行还是被中化高层的诚信、务实和新的发展规划“说动”。同时,公司对外债成功进行重组,资金压力得以缓解,也重塑了在金融市场上的形象。

  “如果当时一味怨天尤人、等靠要,恐怕企业早就破产了。”刘德树说。

  创新经营模式——

  积极竞争,做强主业

  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后,中化痛定思痛,认识到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企业内部:一是经营模式未能因时而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二是内部没有建立科学的管控机制,管理体系存在严重的制度性缺陷。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全方位市场化转型,全面参与市场竞争,才是公司走出困境、再创辉煌的唯一出路。

  针对产业定位模糊、经营资源分散、业务形态单一、盈利能力弱等问题,中化创造性地制定了“一二三”市场化战略。“一种能力”是指面向市场的核心竞争能力;“两个延伸”是指围绕主营业务进行上下游和国内外延伸;“三大支柱”是指借助研发、金融及营销服务的支持,建立石油、化肥和化工三大核心业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历史上中化曾在很多不相关领域大量铺摊设点,最多时拥有各级境内外机构近600家。许多机构不仅不创造价值,反而由于管理失控给企业留下了大量不良资产。1999年—2001年,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公司进行了疾风暴雨式的撤并重组,退出了大量的非主营业务领域,共关、并、转无价值的下属企业400余家。同时,中化集中经营资源,在2000年—2006年围绕主营业务进行战略性投资约162亿元,初步建立了石油、化肥、化工三大主业的发展格局。2006年,三大主业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率已达82%。

  “服务创造价值”,为了改变长期依赖政策性资源盈利的局面,中化要求各经营单位充分参与市场竞争,突出市场开发和客户服务的重要性,引导下属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渗透,在最有价值的环节上强化竞争地位,有效地促进了经营模式的持续创新,逐步从贸易代理型向营销服务型,进而向产业服务型转型。

  “今天的中化公司,经营内涵上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外贸企业,公司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立足市场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大增强。”刘德树说。

  创新管理体制——

  完善内控,方向坚定

  企业要市场化转型,内部管理机制不改不行。“相对经营模式创新,企业内部管理改革会损害一些人的切身利益,这个过程要痛苦得多。”刘德树坦言。

  为了加强风险管控、加快信息化建设,1999年,中化在国内同类企业中率先引入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对业务运营进行实时监控和全过程跟踪。然而,这项改革一开始却很艰难,很多员工不希望别人知道他是怎么操作业务的,觉得很受约束。“这恰恰是最大的风险所在。”刘德树说,“我们必须把所有员工的操作流程都暴露在阳光下,才能控制风险。”经过三四年不遗余力的推行,最后还是得到了员工们的接受,在全系统内上线运行。

  “困难重重,但方向坚定”,这是中化上下对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历程的普遍印象。1998年以来,中化进一步明确了集团总部功能,建立起扁平、高效的职能管理架构;建立起以“战略规划—经营计划及预算—绩效评价—人力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基本管理流程和运行机制;以风险管控为核心,建立起各业务环节相互监督制约的内控体系……“通过这些改革,企业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为企业市场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面对成绩——

  如履薄冰,永不自足

  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转型,使中化面貌发生了变化。2006年底,中化公司总资产达到695亿元,净资产达到263亿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69%和210%。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184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43.76亿元,占商贸板块中央企业总额的近1/4。尽管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中化依然排进了《财富》全球500强,已经是第十六次入围。

  “我们能走到今天,秘诀就是勇敢参与竞争,大胆进行创新。”在刘德树看来,现在企业最大的挑战来自内部。“企业有了成绩,最容易失去创业的激情和创新能力,那样就不会再和自己‘较真儿’了。”为此,公司每次绩效评价会的主题都是寻找差距,专门把每年的4月份定为“查找不足月”,并把“追求高业绩”、“创新”、“艰苦创业”等要求纳入对全体人员的绩效考核目标之中。去年,公司组织领导干部和部分员工研读了《甲申三百年祭》一书,“通过了解一个王朝的灭亡,我们都感受到,作为担负重要使命的国企,我们应该时刻如履薄冰,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竞争和创新。” 
 

风帆正举看国企

本报评论员

  我国的国有企业正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

  经过长期的努力,特别是近年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从总体上说,我国的国有企业已度过最困难的时候,不再是负债累累,不再是困难重重,一大批国有企业锐意创新,开拓进取,以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成为行业的排头兵,以更主动的精神承担起社会责任。

  从今天起,本报陆续刊登10家国有企业典型的报道。他们是: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粮集团公司、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河南永城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湖南衡阳钢管(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丝绸集团公司、贵州宏福实业开发有限总公司。

  这些企业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在激烈多变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立规范的董事会制度,使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得到完善;高扬自主创新的旗帜,加大科研投入,涌现出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知名品牌;加强内部管理,下大力气控制成本费用,创新管理模式,整合内部资源,完善风险管理,使企业综合素质迈上了新台阶。

  这些企业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改变传统增长方式,在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上发挥着示范带动作用;重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提高职工收入,改善生产条件,加强安全生产,建立和谐的企业内部环境;狠抓产品质量,诚信服务,在追求企业效益的同时,积极回报社会,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公民”。

  这些企业的实践说明,只要坚持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体制、机制,不断强化企业经营管理,国有企业就有强大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改革的中心环节。经过不断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越来越明确,形式越来越丰富,成效越来越显著。现在,虽然国有企业的数量在减少,但国有经济的总体实力在增强、影响力在提高,国有经济始终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力量,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新的发展阶段,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坚定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和决心,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建立起企业市场化选人用人制度和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国有企业这条航船风帆正举,破浪前行。我们坚信并期待,国有企业必将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更大的力量。

【责任编辑:${content.getAttrByFlatName('zrbj').value}】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