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多项措施推进节能减排

文章来源:国家电网公司  发布时间:2007-10-19

  国家电网公司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总体部署和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会议精神,确定了“十一五”期间,公司线损率比2005年降低0.3个百分点,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30.39%,减少17.86万吨的节能减排目标,并采取强化管理、推进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等多项措施推进公司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

  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考核。国家电网公司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成立了公司节能减排领导小组,研究和部署公司节能减排工作,明确分工,抓实抓好。在电网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的全过程树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的理念,将节能减排融入到公司的战略规划和日常工作中。按照国资委加强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意见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考核办法,建立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将相关工作纳入公司年度负责人业绩考核,严格考核,确保节能减排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大力实施“一特三大”战略,积极推进电网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的坚强国家电网建设,着力提高电网大范围、大规模、高效率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推进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基地的开发和外送,提高电力工业的整体效率。同500千伏电网相比,特高压输电在提高输送容量、减少输电损耗、节约线路走廊、节省工程投资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线路自然输送功率是500千伏线路的4~5倍;使用相同铝材时,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线路的线路损耗仅为500千伏线路的四分之一;采用同样塔形时,单位容量走廊宽度是500千伏线路的50%。2006年11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开工建设;2007年5月,四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奠基仪式在上海举行,标志我国电网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加快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通用设计。实施科技兴企战略,紧密围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主题,加大科技投入,推进自主创新,加强技术攻关。大力推广应用特高压输电、同塔多回线路、串联补偿、大容量变压器等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提升公司技术水平,实现节能减排工作的新突破。大力推广通用设计,构建完整的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相适应的工程建设标准,引导推广占地少、污染轻、能耗低、可靠性高的技术设备,以提高电网工程建设质量,降低电网工程建设成本。

  加强技术改造,强化节能减排指标管理。公司将技术改造与节能减排紧密结合,相互协调、同步推进。以跨区电网、受端电网技术改造和高低压电磁环网解环为重点,加强现有老旧设备的更新改造,提升设备装备水平、健康水平,截至2007年9月底,公司系统改造高耗能变压器437万千伏安,投资近8亿元,年节省电量约1亿千瓦时,累计提高现有电网输送能力1.1亿千瓦。按照国家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的有关要求,积极主动开展公司所属小火电机组的关停工作;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脱硫工艺,优先安排地方政府已列入脱硫整改及“两控区”内的机组、燃煤硫分较高的机组进行脱硫改造。

  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指标管理体系,加强线损、发电煤耗和二氧化硫排放的全过程、精细化管理。积极完善关口电量自动采集系统等信息化先进技术手段,强化节能减排指标分析工作,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全面完成公司“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改进发电调度方式,优化电网运行方式。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开展节能发电调度试点工作。结合实际,完善调度技术手段和人员配备,有针对性地制定电网应急预案,确保新旧调度方式的平稳过渡和各项工作的有序衔接,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在非试点地区,按照节能、环保、经济的原则,改进发电调度方式,对不同能耗、排污的发电机组安排差别电量计划。优先调度可再生能源和高效、清洁的机组发电,限制能耗高、污染重的机组发电,促进小火电机组关停。积极优化电网运行方式。开展水库经济调度和水火联调等经济运行工作,减少弃水,提高水能利用率;充分发挥大型水电基地、煤电基地的整体优势,努力挖掘电网资源,优化配置潜力,加大跨区电力电量交换力度,加强水火互济和错峰互补,共享系统备用容量,降低机组调峰幅度,实现节约能源的目的。

  加强需求侧管理,提高终端用电效率。配合各级政府,积极开展需求侧管理。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实施峰谷电价政策,引导电力客户优化用电方式,合理错避峰。建立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向客户提供能源效率审计、节电项目设计、培训、运行维护、节电量监测等综合性服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推广需求侧管理技术和产品,包括绿色照明技术、高效节能家用电器、热泵技术、余热回收技术、热电冷联产技术等,培养用户科学的用电方式。

【责任编辑:${content.getAttrByFlatName('zrbj').value}】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