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央企在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中做贡献(上)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08-07-30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战,共克时艰,抗震救灾斗争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在抗震救灾斗争中,中央企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始终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惜代价,不讲条件,动员一切力量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千方百计抢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奋力抢修电力、通信、交通等重要基础设施,迅速筹集和紧急调运救灾物资,为抗震救灾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报以“央企在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中做贡献”为题,全面报道8家中央企业在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中的典型事例,以飨读者。

  汶川大地震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中央企业受灾情况也十分严重。总部在四川省的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和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等3家中央企业,80余家中央企业驻四川、甘肃、陕西灾区的下属企业,都受到了地震灾害影响。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房屋建筑、机器设备、生产物资、职工生活设施等遭受了不同程度毁坏,有的企业出现了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严重。

  地震发生后,中央企业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奋起自救,组织大批救援队伍,调集大量救援设备和物资,全力抢救每一个受困职工和群众生命,全力抢修电网、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全力落实救灾物资保障,踊跃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攀钢:上半年“答卷”出色

  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千方百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内抓管理,外拓市场,改革创新,经受住了特大灾害的考验。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6.21亿元、利润8.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67%和11.42%;实现出口销售收入2.65亿美元,出口产品超过30万吨。

  年初,受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的影响,攀钢的煤炭、运输、电力供应短缺,损失产量达18.5万吨;汶川大地震则使攀钢旗下的攀成钢、攀长钢等单位受到不同程度损失,经济损失达10.52亿元。

  在灾害面前,攀钢集团发动职工把压力变动力,苦练内功,提高产品质量,优化经济技术指标,降低成本费用,一手抓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一手抓抗灾自救,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对生产经营造成的损失,确保完成集团公司全年各项奋斗目标。

  该公司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狠抓产品结构调整,扩大高附加值品种规模,“双高”产品产量稳步增长。上半年,攀钢重点钢材品种热轧板、轨梁材、无缝钢管分别达到146.59万吨、81.46万吨、47.3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87%、2.91%、19.87%;钒制品规模进一步扩大,三氧化二钒、高钒铁产量分别达到2982吨、3143吨,同比分别增长4.01%、109%。

  在销售领域,攀钢采取积极、稳妥、灵活的营销策略,实施精品战略和差异化战略,上半年产销率达到97.85%。同时,他们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美国设立贸易公司,重轨获得出口免验资格,实现我国钢轨出口免验零的突破。

  与此同时,公司提出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严格控制成本费用,以优化技术经济指标为主,全方位节约、节支。各主要单位的修理费用、机物料备件消耗力争在年度预算的基础上再降低5%;年度预算变动费用比上年降低10%的基础上再下降5%。同时,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主要子公司保证货币回笼率达到100%。

  中国二重:震后订单突破22亿元

  7月18日,中国二重为武钢生产的薄板坯连铸F7精轧机顺利通过专家验收。地震发生后,中国二重在第一时间开展生产自救,为履行“珍惜每一个合同,干好每一件产品,做好每一项工作”的承诺,他们发扬抗震救灾精神,加班加点忘我工作,经营管理工作取得新突破,至7月下旬,订单总额已突破22亿元。

  中国二重长期以来肩负着研制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的任务,今年迎来它的五十华诞。年初,二重瞄准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的目标,在50%的产出增幅面前,积极进取,层层落实,深挖潜力,一季度实现了开好局、起好步的目标。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展开自救与援救的同时,中国二重在第一时间开始了生产的恢复工作。5月16日,大部分冷加工机床开动,冷加工生产逐步全面恢复;5月22日,顺利冶炼出地震后的第一炉粗炼钢水,热加工生产全面恢复;5月23日,国内最大的宝钢5米粗轧机操作侧、传动侧机架成功吊装,进入总装工序,大型设备总装工作全面恢复;5月27日,恢复生产后的首件大型轧机机架———钢水总量达到638吨的重钢4100mm精轧机机架成功冶炼合浇;7月5日,中国二重生产的核电蒸汽发生器打压装置一次装配、打压成功,成功介入核动力领域,创出了新的业绩。

  中国二重经营工作取得新的突破,与首钢签订了我国首台自主设计制造的宽厚板轧机5米粗轧机合同,与奥钢联签订了冷床出口合同。

  东方汽轮机公司:竭尽全力 恢复生产

  一边是已成废墟的车间,一边是机声隆隆的场地。在地震灾害中损失巨大的东方汽轮机有限责任公司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竭尽全力恢复生产。

  在营救生命、抢险救援的同时,东汽公司就开辟了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新战场。公司总经理张志英宣布:“半年内恢复生产到80%,年内产出2000万千瓦以上(机组),产值超过100亿元!”

  作为重要的发电设备制造龙头企业,东汽的生产能力影响着一些重大建设项目,他们承诺:对于原排产在2009年上半年交货的项目,影响交货的时间不能超过3—6个月,原排产在2009年6月到12月交货的项目,影响不能超过3个月,对于原排产在2010年以后交货的项目以及新增订货项目,不能受任何影响。

  为实现上述目标,东汽公司采取了多种措施,竭尽全力恢复生产。受灾严重的汉旺生产基地许多厂房已无法组织生产,他们迅速组织力量,将设备抢运到德阳;厂房不够,他们就在周边租借,一些企业空置的仓库很快被改建成了东汽的车间;设备损失严重,他们就通过委托的方式与相关企业协作加快生产的进度。为把损失夺回来,东汽广大职工连续40多天没有休息一天。进入7月,他们实行六天工作制,工人四班三运转,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5月17日,东汽风电事业部恢复生产;5月18日,在满是废墟的汉旺基地和残破不堪的厂房中,工人们全力抢救被埋的生产设备、技术资料、成品、在制品、原材料和各种物资,全面铺开了排险清理工作;5月19日,东汽签订了134台共计12.4亿元的风电新合同,这是大地震后东汽签订的第一个订单;6月6日,东汽汉旺基地主机四分厂恢复生产;6月20日,基地职工冒着余震生产的8台工业汽轮机发往相关电厂;同一天,岭澳二期核电汽缸从德阳起运;7月7日,东汽出口印度的6×660MW机组合同正式签订,这是东汽签订的单机容量最大、金额最高、成套数量最多的一笔出口合同……

  中国移动:挺起责任铸就的脊梁

  面对大地震给灾区通信带来的损失,中国移动作为国有骨干企业,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抗震救灾保通信的重任。公司总裁王建宙第一时间紧急奔赴抗灾一线指挥,上万员工不畏艰险,舍生忘死,昼夜奋战在抗灾一线,抢修通信设施。同时,中国移动还在灾区实施免停机服务、设立流动服务车、开设寻亲电话、减免话费等服务措施,并调集其他地区移动员工驰援四川灾区……

  地震发生后,中国移动紧急成立了抗震救灾保通信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通信保障、服务保障、信息安全、后勤保证、物资采购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党组书记张春江刚刚上任就立即前往灾区指挥通信恢复工作。在灾区,中国移动成立了救灾临时党支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地震使全国的移动电话通话量激增,中国移动立刻启动了两级通信指挥调度,对基站进行分级保障,优先保障服务于党政军救灾指挥的重点基站。

  据不完全统计,地震发生后,中国移动共向灾区派出了专家技术支援小组、传输专业抢修人员和工程施工队伍累计600余人,应急通信保障车28辆,发电油机3349台,卫星电话317部,投入救灾物资、设备价值超过11.5亿元。

  地震发生后,中国移动一方面积极恢复通信,同时,还在公司全体员工中积极开展捐助灾区的行动,累计为灾区捐款捐物达2.86亿元。5月26日,中国移动再次向四川灾区捐资专款1亿元用于地震灾区重建学校。灾难面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勇于克服困难,发扬了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精神,为灾区重建、恢复生产、恢复正常生活秩序做出了贡献。

【责任编辑:${content.getAttrByFlatName('zrbj').value}】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