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胜利油田首次勘探开发工程一体化工作例会召开,来自勘探、开发、石油工程三个业务处室的负责人就勘探、开发、工程结合中的突出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勘探开发专家和石油工程专家坐在一张桌子前,共同研究、应对和破解难题,以达到提高油田开发效益的目的。这种勘探开发工程一体化的机制,目前在胜利油田不但成为现实,而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工作常态。
在这种机制下,勘探与开发相互延伸,加快了产能建设步伐。勘探开发以石油工程为推动,石油工程以勘探开发为指导,以更好地实现地质目的为共同目标,从而提高采收率和单井产能。一体化的实施,改变了过去勘探、开发、工程各自为战的割裂状态,促进部署、产能和工作量的多重优化,实现了开发效益最大化。
以老168区块产能建设为例。老168区块位于桩西海域,整个工程由2.6公里的进海路和一座近3万平方米的人工岛组成。按照规划,这里部署井位69口,建成投产后,将形成产能27万吨,成为胜利油田单体产能最大的人工岛。由于区块内含油砂体小,10.6平方千米的区域多达71个砂体,且每个砂体都有独立的油水系统。工作人员坚持勘探和开发一体化,先期部署3口探井,获得良好油气显示后由勘探部署转为开发部署。针对施工区域井网密集带来的防碰、造斜等难题,工作人员坚持油藏和工程一体化,形成了适合区块特点的工艺技术系列。现在,这里已经完钻12口井,储量动用程度提高、产能建设步伐加快、工程成本降低等良好效应初露端倪,老168区块成为一体化实施的“样板”工程。
海上埕岛油田的开发调整,同样是一体化实施的成功实践。由于平台空间的限制以及设计井型的要求,每口井从开钻起,设计方案都会根据储层反演情况而调整。这种方案的不断优化,不但把工程技术用到了极致,还让地质与工程结合到了极致,成为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
勘探开发工程一体化的切实推进,得益于一体化理念的不断强化。近年来,中国石化提出实施资源战略、打造上游“长板”的发展方针。作为主力军,胜利油田要在夯实资源基础、保持产量稳定上率先垂范。但不可否认,由于勘探、开发、工程三大系统按专业条块管理,分开运行,独立考核,业绩评价标准主要是各自完成的储量、产量和工作量任务,客观上限制了综合效能的充分释放。随着油田勘探开发难度和投资经营压力的不断增大,迫切需要三者之间实现更加高效的组织衔接和协调配合。胜利油田从思想观念入手,不断强化一体化理念。他们认识到,地质认识的突破,要靠石油工程来实现;石油工程“铁军”的作用,则要靠实现地质目标来体现。他们把加快推进一体化当做贯彻落实集团公司部署、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不断增强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勘探开发工程一体化的整合优势,做实、做精、做强“胜利长板”。同时适应集团公司管理体制的变化,不断强化勘探开发工程的结合,构建起与一体化管理要求相符合、相衔接的运行模式。
完善的运行机制,成为一体化实施的助推器。过去,一口井如果没有发现地质目标,地质人员往往会认为是工程方面没有做好。而工程人员则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设计施工任务,找没找到油那是地质人员的事。这种相互割裂的工作模式,导致责任不清。现在,胜利油田充分考虑到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业务流程进行探索、完善和优化。勘探与开发之间,建立多层次、全方位、高效率的勘探开发结合机制,加快储量向产量的转化步伐;勘探开发与石油工程之间,切实发挥石油工程的“主力军”作用,勘探开发出题目,工程技术来解答,工程技术缺资料,勘探开发来提供,建立起共同介入、整体部署、协同作战、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以提高采收率和单井产能。
整体推进是一体化实施的保障,其中领导层面的组织领导和示范表率作用尤为重要。胜利油田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指导、协调、保障和推进作用。勘探处、开发处、石油工程处等机关处室则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探索构建具有胜利特色的一体化管理与运行模式。油田各单位成为推进一体化的主力军,他们树立“一盘棋”观念,结合自身实际和相关单位需求,加强各环节的组织领导、衔接运行和协作配合以及与上级业务部门的沟通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