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一院重视高端人才培养 打造院士摇篮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发布时间:2014-02-12

  2013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703所的李仲平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也是航天材料领域第一位院士。该院在近10年5届的院士评选中,每一届都有1人当选院士。

  该院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介绍,这与重视人才培养以及院士本人的努力分不开。至此,该院在院士培养上有较好的实践平台、灵活的培养机制、充足的资源保障、航天事业的影响力等优势。

  该院院士们始终将生命融入航天事业,他们弘扬航天精神,把自身的发展与航天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李仲平院士是从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成长为航天材料领域专家的。航天为他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他更是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攀登材料科学的高峰。李仲平参加工作不久,就凭着对专业的敏锐和执著,以超乎常人的钻研劲和不服输的精神,很快从年轻人中脱颖而出,被选定参与到某重点课题的研究。作为课题组最年轻的成员,他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的技术掌控能力,在技术上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顺利完成了课题研究,其成果达到了国际前沿水平。

  该院在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中,不唯学历、资历,及时识别、发现科技领军人才的苗子并委以重任,对于其中能力和业绩突出、有发展潜力的人才,搭梯子、压担子,并根据个人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培养方向,加快其成长。

  包为民院士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后在12所工作。在型号任务中,该院发现包为民是不可多得的人才,32岁他就被任命为某型号控制系统的主任设计师。该院以型号研制为平台,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他,使其经受锻炼、快速成长。

  有一段时间,包为民曾经既从事技术工作,还担任领导职务。该院根据他的兴趣特长,有意识地鼓励他在专业领域发展,帮助他在技术上不断提高,使其在40岁时就担任了某型号的总设计师,45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该院对照两院院士评选标准和条件,分析院士后备人选的优势和待加强项,定期督促院士后备人选针对自身薄弱项进行积累、加强储备。

  例如,该院积极搭建内外部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技术交流平台,组织院士后备人选参加学术交流,提升他们的专业知名度和影响力;明确要求院士后备人选主动进行论文等技术成果积累;明确要求其所在单位积极给予充足的资源保障和支持,及时协调相关困难和问题等。

  在评选院士过程中,该院的老院士、老专家发挥的作用也功不可没。他们把自己在专业方面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助他们快速成长、成才。

  近年来,该院所取得的瞩目成就及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获得各界的高度认可,这也为优秀领军技术人才在专业上获得认同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责任编辑:${content.getAttrByFlatName('zrbj').value}】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