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钢立足自主创新大力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文章来源: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  发布时间:2006-12-11

攀钢立足自主创新大力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攀钢高度重视人才强企战略,坚持从战略上规划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以培育创新精神和研发能力为重点,抓住科技人才培养、使用、激励三个关键环节,狠抓科技人才队伍的能力建设,积极开发利用企业内外的科技人才资源,培养和建设起了一支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适应攀钢跨越式发展需要的科技人才队伍。

  (一)以提高“三种能力”为核心,大力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

  攀钢坚持以提高科技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自主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为核心,把培养造就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作为人才资源开发建设的重点,坚持重点人才重点培养,优秀人才优先培养,紧缺人才抓紧培养,使攀钢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一是实行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工程。攀钢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如带薪脱产学习制度,支持广大科技人员到高校学习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坚持每年选送一批优秀科技研发人员或工程技术人员进入国内知名院校深造,目前的核心研发和工程技术人才中,相当一部分取得了国内著名大学的硕士、博士学位。二是重点培养科技人员的实践能力。在重视提高科技人才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水平的同时,结合新项目的开发,不断提高他们的工程开发能力。在攀钢二期工程、三期工程引进国外装备和技术的过程中,攀钢不断选送优秀科技人员到国外企业实地学习,组织自己的专家队伍与外国专家一道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培养了一批电气自动化、仪表控制、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二)坚持不懈地抓好人才引进工作,确保攀钢科技人才队伍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

  攀钢所处的地理位置偏僻,吸引人才难度较大。攀钢建设初期,科技人才是依靠计划经济特殊的体制从全国各地调进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由于体制的变化,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攀钢人才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了“孔雀东南飞”,大批技术人才外流,优秀人才引进困难。攀钢积极调整人才工作思路,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引人渠道。攀钢坚持把引进大学毕业生作为工作重点,坚持根据公司发展需要,每年确定一批重点专业,到全国重点高校招聘毕业生,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攀钢工作。2006年引进博士生2人、硕士生14人、大学本科毕业生289人,引进毕业生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

  (三)更新用人理念,大力开展智力引进工作,积极引进高层次和攀钢紧缺的科技人才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世界范围内激烈的人才争夺,攀钢坚持人才引进与智力引进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灵活的政策,吸引企业紧缺的国内外高级人才为攀钢所用。一是建立灵活多样的引智渠道。攀钢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对于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尊重本人意愿,利用技术咨询、短期工作、课题合作等多种方式,利用社会人才和智力为攀钢工作。二是采取在大城市建立攀钢技术中心分部、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合作办所等多种途径,吸引外部优秀科技人才,从市场上获取科技人力资源。三是设立了攀钢博士后工作站,引进博士进行专项技术研究,吸纳企业急需的和关键技术应用方面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到攀钢工作,积极为攀钢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奉献聪明才智。

  (四)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科技人才的激励力度

  一是坚持把为科技人才提供事业平台放在第一位,建立了人尽其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特别是近年来,攀钢加大实行科研项目对内对外招投标和项目负责制的力度,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拔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实行择优上岗,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二是改进和完善分配办法,设立科技奖励基金,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的奖励力度,对在攀钢关键、核心工艺技术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科技人才给予重奖。2001年攀钢科技大会上给予个人最高的一次性奖励达到10万元;2005年科技大会上公司对钒氮合金项目给予的奖励达到80万元。同时,对优秀人才实行津贴,公司技术带头人享受1000元/月的津贴,青年拔尖人才享受600元/月的津贴。三是实施形式多样的社会价值激励。攀钢坚持对贡献突出的科技人才授予攀钢英杰和攀钢标兵等荣誉称号,推荐优秀科技人才成为全国、省、市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国家、部省级劳动模范等,给予优秀科技人才突出的社会地位和各种荣誉。截止2005年底,攀钢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7767人,其中获市级及以上的各类专家称号的101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专家22人、省级专家15人、市级专家63人;同时,攀钢还有3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责任编辑:${content.getAttrByFlatName('zrbj').value}】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