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工:一年诞生两位院士

    发布时间:2010-10-20

  不可否认,这是个“造星”时代,每天现身媒体、网络的各路“星星”“你方唱罢我登场”,让人眼花缭乱。

  人们真正认可、铭记的是那些真正支撑国家大业、民族脊梁的技术人才之星。这样的明星往往是多年磨砺而出,因为稀少故而弥足珍贵。但是,在航天科工曾经在一年之中诞生两位院士的传奇——2009年,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陈定昌、刘永才分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航天科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结出的硕果,更为可喜的是集团公司科技人才队伍逐渐年轻化。

  “院士双星”

  记者曾经在航天科工大厦电梯口与陈定昌院士有一面之谋,但是,在采访中对他的传奇故事却不绝于耳。

  作为中国航天导航制导与控制专家,陈定昌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他长期从事高精度无人飞行器技术、高精度探测与制导技术和仿真技术研究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3项、2008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2年被授予国家杰出专业人才荣誉称号。
  
  熟悉陈定昌的人,对他的印象集中在几点上:其一是喜爱广泛收集国外相关领域各种资料,紧密跟踪国内外新知识、新技术发展,捕捉新信息速度之快,对趋势之敏感,令人敬服。其二是喜爱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真伪和优劣的鉴别,对事物判断准确,善于抓住重点。其三是喜爱超前思维,物理概念强,善于做顶层策划。这些特长在工作中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

  时光给现年70多岁的陈定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在武器系统总体、防空导弹和制导雷达领域干了一辈子,几十年年的风风雨雨,在他人生中沉淀下来最丰富的是什么呢?他用一生的追求映衬出四个沉甸甸的字———“航天情结”。这份情结,正是他对航天事业的一份挚爱、一份执著。 

  “院士双星”的另一位是刘永才。虽未能见到他,但是航天科工传颂的他的一句名言被记者写在采访本的首页:“活着干,死了算。”

  从一位资深科学家胸中迸发出这样这六个字,是一种怎样的豪迈啊!

  刘永才,1966年1月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有翼导弹设计专业,CIMS工程副总设计师,主要从事飞航导弹技术研究。

  刘永才是个爱国的人,他的爱国情感深切而真诚。“活着干,死了算”也是他为人做事的真实写照。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位资深专家的胃被切除了3/4。在一次现场排故中,他中午没有及时吃饭,结果胃病复发,造成大出血,生命垂危。进手术室时,他的血压已经降到了零,经过医生全力抢救,他转危为安。尽管如此,刘总从来没把自己当作病人,而是经常超负荷地工作。

  在航天科工,刘永才组织和参与完成了多个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工作。主持某型号关键技术攻关、立项综合论证、方案设计、工程研制、设计定型、批量生产等各阶段技术工作。任某型号方案论证组组长,编写武器系统总体方案,研制中负责总体设计,编写了一系列总体技术文件和报告,研制期间提出了某带飞试验方法,有力地保证了飞行试验成功率。

  后续人才源源不断

  作为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杰出人才代表,院士专家是这只科技大军的领头人。更为可喜的是,在他们身后一只更为年轻化的人才队伍浩浩而来。目前航天科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发挥了巨大作用,重点建设的三支人才队伍已经在各领域显露锋芒。

  据统计,近年,航天科工公司有2人分别当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4人当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获何梁何利奖,1人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1人获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集团公司评选出20支科技创新团队,4支团队入选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团队;全国会计领军人才数量在军工集团排名第一,在中央企业名列前茅;型号“两总”平均年龄由52岁下降到44.3岁。 此外,近三年来,有1人荣获“中华技能大奖”称号,42人当选“全国技术能手”,13人荣获航天技能大奖,60人当选航天技术能手。

专题链接:
中央企业第二任期考核优秀企业专题报道——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中央企业第二任期考核优秀企业专题报道

【责任编辑:${content.getAttrByFlatName('zrbj').value}】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