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腹地的中国航天科工河南航天工业总公司695厂,工作了十几年的工人冯攀飞没有想到,自己朝夕为伍的机器有朝一日可以“听得到”、“能说话”、“有想法”。
走进这家传统制造企业,陈旧褪去,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台不足一米高的智能AGV小车在数控机床之间有序穿梭,制造设备运作有序,上料、生产、检测、数据回传,一气呵成,而周围几乎看不到什么工人。
智能化改造带来生产效率的跃升。以弯管这道工序为例,过去冯攀飞要比对着图纸反复测量角度、距离,纯凭自己感觉控制力度,和同事一整天连轴转,最多也只能完成十几根金属管路。
而现在,工艺图纸升级为三维设计布局,机器手“听到”MES系统下达的指令便依照设定程序完成生产动作,并将成品送至检测台。现在作业的员工只需拿着激光测量设备扫一扫成品,各项指标、数据就会立即上传至云端,机器会自动比对标准自动生成检测结果。“以前不离手的游标卡尺现在成了闲置的摆设。”冯攀飞说。
如今,12台设备的操作工由原有一班10-12人减少至目前的2人,机床主轴有效切削率从30%提升至80%。
同样,智能化改造的红利也辐射向千万中小企业。在四川成都,航天科工云网公司为成都若克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一条智能制造生产线,这家原本主要为石油、航空等领域制造高端零部件的企业借助制造升级,进入高铁零部件生产这一全新领域。
“我们借助云网的平台匹配合作商、寻找商机,将生产能力和市场最大化。”成都若克总经理何兵表示,“只要拥有超一流的创意,都有可能通过智能制造、协同制造、云制造的方式生产出超一流的产品。”
智能制造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与发展的一个缩影。过去几年,在“中国制造2025”和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牵引下,航天科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从顶层设计到实施落地,都走在时代变革的前沿。
2015年6月15日,“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化创新服务平台航天云网正式上线,将互联网和产业界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中。
仅两年后,世界首批、国内首个工业互联网云平台INDICS向全球发布,这个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工业互联网开放平台,可以实现产品、机器、数据、人的全面互联互通和综合集成,让“人人皆可制造”成为可能。“创造”与“共享”在这个平台上得到激发,孕育出一大批内外部“双创”团队。
谈到建设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决心,航天科工董事长高红卫表示,我国拥有相对较完善的制造业体系,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阶段,必须抓住工业互联网发展的“窗口期”,“在这个新的、重要的领域,我们必须把握机会、实现赶超。”
目前该平台注册企业已超80万户,线上协作需求发布约1000亿元,业务运行过程嵌入云平台企业1500余家,设备接入云平台6000余台,是全球已知嵌入企业数和接入设备数最多的云平台。
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航天云网公司放眼世界加快布局,面向全球用户的“国际云”正在落地开花。2017年7月5日,高红卫与德国西门子公司总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面向未来的工业生态系统计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