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央企建设者】之五:誓在科威特钻井市场打响“中国石化”品牌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发布时间:2018-02-12

   2008年张从邦白手起家进入科威特市场,从几个人的团队发展到3000多人,从零开始发展到中国石化钻井工程规模最大的海外机构之一,他的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辛,每一步都走得非常踏实。中国石化国际石油工程公司科威特分公司经历2008年和2014年两次逆势发展,如今已成为科威特石油公司(KOC)最大的钻井承包商。

在实现中科产业共赢的同时,张从邦团队为国内输出高端石油设备、提升中国影响力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石化钻井队伍衣着红色工装,严明的纪律、高效的执行力和国际化的管理令科威特人印象深刻,被当地石油从业者称赞为沙漠“红军”。

筚路蓝缕,他是开疆拓土的一员大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国际油价大幅下挫,国内石油工程队伍大量停待。在此情况下,有过苏丹、沙特工作经历的张从邦临危受命到科威特开拓市场。

从2008年2月起,每个深夜,张从邦和同事都在科威特六环外一座破旧公寓楼的小屋里挑灯夜战,抓紧整理和分析白天搜集来的各种数据、信息。科威特市场到底能不能进?这个市场究竟有多大?这是始终围绕在他脑海里的问题。


张从邦(左一)和同事在工作现场

为了节省开支,张从邦租住在科威特偏远的公寓楼里,每天只吃一顿饭。白天装好面包、饼干和矿泉水,就出发前往政府部门、科威特石油公司、分包公司、施工现场调研。张从邦说,那时候每天只有晚饭能见到油水,五六个人在附近中国餐馆订八份盒饭,连油带水,吃得精光。

通过深刻剖析当地法规、财税政策、作业者技术标准、竞争对手实力,尤其是科威特政府计划到2020年将原油日产量提高到400万桶以上的长期发展战略,张从邦认定科威特石油工程市场存在重大发展机遇。

但对于大多数科威特人来说,中国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更不用提“中国石化”。这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它的技术如何?施工能力如何?为了能与KOC高层见面沟通,张从邦在KOC办公楼里经常一等就是一天。“当时科威特已经有很多外国公司。我们刚进入科威特时,科方对我们爱答不理,觉得中国人干不了这个活。”

张从邦去沙漠实地暗访竞争对手的施工队伍,逐渐摸清了设备配套、油料和人工成本等费用构成。通过认真调研和缜密测算,张从邦凭借仅千分之二的报价优势,于2009年4月在激烈的竞争中拿下15部钻机,签署了8.6亿美元的钻井合同,创造了当时中国石化海外工程项目单笔钻井合同最大金额的记录,实现了科威特分公司的第一次跨越。

2009年9月启动第一部钻机时,科威特分公司所有人都铆着一股劲,一定要打响中国石化在科威特钻井市场的第一枪。“废寝忘食”已经无法形容当时的辛劳,他们直接面对的是科威特沙漠腹地五六十度的高温炙烤。运到沙漠的第一批营房床位不够,太阳落山后,经过白天烘烤的营房依然闷热不堪。蛇和蝎子在夜间出来活动,人又不能睡在地上。大家干脆抄起垫子爬上房顶,卧躺温暖铁板,仰望满目星辰,一着枕头就睡了。到了后半夜,微风渐寒,大家爬下屋顶进营房,裹紧被子接着睡。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张从邦感慨现在的住宿条件改善了很多。其实他是个很“小气”的人,由于规模扩大、人员增加,科威特分公司机关人员已整体换了两次宿舍,目前住在萨尔米亚区最便宜的公寓楼里,从当地淘来的二手家具仍摆放在张从邦的宿舍里。

2014年,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国内外钻井队伍大量停待。张从邦带领团队逆势进取,危中寻机,再次凭借0.32%的商务报价优势,拿到44部钻机,签署21亿美元合同,一跃成为KOC最大的钻井承包商。

当初的“单枪匹马”,如今已“兵强马壮”。从零起步的科威特市场,目前聚集了胜利、中原、华北、西南和华东共5家地区公司53支队伍,中外合计3000多名员工在此作业。至2017年一季度,累计新签合同额30.11亿美元,累计向国内回流资金35亿元。

铮铮铁骨,硬汉也有柔情时

“小孩出生26天我就走了,回来就半岁了。从1996年底1997年初我第一次出国,到现在前后已经20年了。”说这话的时候,张从邦脸上透着愧疚。这么多年,他和家人早已习惯这种远隔千山万水的分别。

“这么多年,我非常感谢家人对我的支持。在我最痛苦、工作最困难的时候,他们一直给我鼓励。”在开拓科威特市场初期,引进国产设备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为此张从邦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工作中的张从邦

海湾国家一直非常青睐欧美制造的石油装备,对中国设备认可度不高。为了降低设备配套成本和后期维护保养费用,张从邦从一开始就积极推动国产设备准入。一方面,他主动与国内厂家结合,了解国内设备的技术优势和使用业绩,帮助国内厂家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控制体系;另一方面,他忍受来自科方的冷漠、拒绝甚至嘲笑,抓住一切机会与KOC各个管理层级进行深入的技术交流和推介,千方百计说服KOC派员考察走访华东、华北和东北等地多家石油设备制造工厂,最后KOC同意以“试用”方式引入中国制造的封井器、顶驱等设备。

一路奔波,一路心酸,张从邦一肚子苦水只会向家里人诉说一二。“我爱人虽然不完全明白我的专业,但她一直相信我,相信我能行!”功夫不负有心人,张从邦团队与国内厂家通力配合,最终使国产设备得到KOC认可。“现在不光我们在用国产设备,当地其他的钻井承包商也大量使用中国设备。”张从邦介绍,仅分公司在科威特市场引入国产装备超过43亿元,设备配套国产化接近100%,有力支持了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带动了中国石油装备走向世界。“我的事业离不开家人对我的支持和鼓励,他们是我的精神支柱。”谈到心爱的家人,张从激动不已。

经过九年的悉心经营,科威特分公司钻井工程成绩斐然。2014年11月-2015年8月,科威特分公司完成中国石油工程史上罕见之举,运营15部钻机的同时,启动27部钻机,刷新中国石化海外钻机启动纪录和KOC钻机启动纪录。2016年SP-137队提前开钻283个钻机日,刷新KOC单机启动最快纪录。至2017年第一季度,科威特分公司钻机启动累计提前5423个钻机日,获得KOC提前开钻奖励965万美元。钻井日费项目两个主要生产指标,即作业日费率和搬迁速度,均已达极限水平,生产时效长年保持在99%以上,钻机搬迁控制在3天,修井机搬迁控制在0.6天,在KOC所有承包商中排名第一,并累计获KOC安全奖648万美元。

骄人的成绩属于一支钢铁之师。在项目投标、钻机启动和生产运营的繁忙期间,公司上下无人能按时休假,没有抱怨只有坚守,没有松懈只有战斗。从2013年开始投标到2014年签订合同、陆续启动钻机,张从邦一直没有离开工作第一线。他跟母亲分享道,“我们刚签了一个100多亿元人民币的合同,我感到压力很大。”为了不打扰他工作,长期患糖尿病的母亲因肾衰竭紧急住院时,叮嘱家人不准通知他。之后得知此事,张从邦迅速赶到医院,看着母亲枯槁的面容,他泪眼模糊、愧疚不已。

“科威特分公司这支队伍对待工作是极其认真负责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所有的成绩来源于每个人的奋斗。”张从邦说,今天成绩的取得要感激每位员工的付出,面对这支石化铁军,他内心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2015年3月SP-989队进行现场配套时,时间紧,任务重,井队安全官陈鹏除了吃饭,没有时间坐下来休息,老毛病甲沟炎很快就犯了,每走一步都钻心的疼痛。为了不耽误工作,陈鹏将扎入脚趾的指甲和一块肉剪了下来,第二天又在井场上健步如飞。西南项目部副经理卜伟梁,人送外号“卜手机”,工作繁忙时手机寸刻不离,钻井作业、设备维修、油水运输、与甲方工程师沟通等等事情,多如牛毛。工作再多,“卜手机”都会耐心倾听、沟通,问题一个个解决,事情一件件办好。有段时间手机用得太频繁,他出现了暂时性耳鸣,稍事休养,“卜手机”又回到指挥生产的岗位上。

“他们是我同吃苦、共患难的兄弟,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我都记在心里!”张从邦说到动情之处,不禁哽咽。

汗水无价,昔日“莽小伙”变身“洋高管”

1970年出生的张从邦,长期处于石油工程生产一线。张从邦第一次出国打井是在1996年,“当时我们去苏丹打井,我是钻井队队长。到了国外,对国外油公司管理下的甲乙方模式极其不理解,经常跟外国高管发生冲突,半年多就被撤职调回了国内。”张从邦回忆说,尽管被迫调回国内,但他在心里并不认同外国高管的做法。在此情况下,中国石化公司把他派到一家外国石油公司锻炼了8年。2006年,公司再派他去开拓沙特市场时,他已拥有了国际视野和先进管理经验。

“在海外开拓市场,一定要有国际化管理方式。”如今,张从邦团队管理着近千人的外国员工,他也从当初被赶回国内的“莽小伙”,变成了员工眼中“过于精细”的“洋高管”。身为团队负责人,张从邦始终尊重每个海外员工的宗教和风俗习惯,并奉行“节约每一分钱”的理念,把跨国公司的精细化管理彻底根植于团队中。

借助国际化的严格管理,国工科威特分公司作业安全高效,生产日费率在科威特石油公司所有承包商中排名第一,搬家速度连续五年提高,远超科威特石油公司其他钻井承包商。

“没有苦干实干的‘石油精神’,就没有国工科威特分公司的今天。”张从邦说。

“没到最后一刻,绝对不能放弃,这是中国石油工人传承的精神基因。” 2017年初科威特市场开始深井招标,全球多家钻井公司竞争,由于部分关键设备指定选型且动迁时间短,中国石化难以满足全部要求。但是,张从邦没有轻易放弃,在积极组织投标的同时,他有策略地与业主高层沟通,最终业主把原本已决定授标给某西方钻井公司的四部钻机中的两部授标给中国石化。科威特市场发展成目前的市场规模,与张从邦这股永不言败,敢于“虎口夺食”的拼劲是密不可分的。

在科威特最炎热的6-8月,不到中午12点,滚烫的沙漠就会蒸腾起层层热浪。为了安全,井队现场的工人们必须全副武装:戴上安全帽和墨镜,全身披上厚工服,面部罩着护巾,脚上穿着厚工鞋。这身行头在太阳底下站着,10分钟就会全身湿透。爬井架或者拿工具时必须戴上厚手套,否则手上立刻就会烫出水泡。工人在井场工作一个月,整个人都会被晒成“黑炭”,他们互相打趣说:“这就是‘熟’了!”

“沙漠里地表温度高达70度,已经挑战了人类生理极限。在这种环境下,我们的工人创造了最快的打井速度,最快的搬家速度,最出色的安全纪录。靠的就是我们石油工人不怕吃苦那股劲儿,靠的就是苦干实干的‘石油精神’。”张从邦说。

【责任编辑:王莉】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