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由中海油服物探事业部国产“海途”综合导航系统(下称“海途”系统)研发项目组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研制的7套综合导航系统平台Ⅱ型(下称InspⅡ型)线路板顺利通过各项测试。
作为“海途”系统的关键设备之一,InspⅡ型优化了数据接口,时间同步精度控制在1毫秒之内,对外部设备触发响应时间小于50微秒,达到了国际同类设备的技术水平。
“InspⅡ型的研制成功,不仅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而且具备较大的价格优势,比采购国外设备节约高达70%的费用。按照计划,InspⅡ型即将应用于我们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高精度深水勘探成套装备试生产作业中。”INsp项目负责人胡广浩表示。
一穷二白打根基
综合导航系统具备外部设备控制、水下设备定位计算等诸多功能,直接关系到海上地震勘探的作业精度,对后期的地震数据处理以及钻井定位有着重要作用,是海上地震勘探作业的控制和指挥中心,可谓物探船的“大脑”。
几十年来,我国海洋石油勘探领域在用的综合导航系统一直依赖进口,不仅每年需要支付高达千万元的昂贵费用,还在勘探作业新方法、新技术等方面受制于人。
这种状况在市场行情好时或许感觉不到紧迫,但在如今全球石油行业“重新洗牌”的大背景下,面对国际市场的残酷竞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地震勘探装备研发迫在眉睫。
“我们是从2011年开始研发‘海途’系统的,从二维样机到二维生产,然后是三维样机,再到今天的三维工程化软件,‘海途’就像我们的孩子,在大家的细心呵护下一点点成长起来。”谈及多年研发历程,“海途”系统项目总负责人阮福明颇为感慨。
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刻骨铭心。7年时间,在国内研发历史空白的情况下,面对导航软件涉及专业广、功能耦合性要求高、数据运算量巨大、数据精度要求高等一系列困难,研发项目组从一穷二白开始,写代码、做设计、制订方案……坐落在塘沽海川路的控制系统研发实验室,成了研发项目组成员的第二个家。
7年间,他们在任务紧、人员少的情况下,经常舍弃休息时间,泡在实验室,加班加点攻克难关,最终成功研发出一套与国外软件功能相当的自主软件。其间,他们编写出软件源代码30余万行,申请发明专利9项、授权8项,发表论文6篇,为“海途”系统的国产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行家跨界解难题
综合导航系统涉及的领域较广,包括地震勘探、投影定位、数学建模、软件设计等专业,对研发人员的复合型专业背景要求较高。然而,研发项目组人员多毕业于计算机、勘探等单一学科,如何让研发人员尽快达到项目要求,成为研发项目组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不要墨守成规,既然工作需要,那么我们可以学,不会勘探的测绘人员不是好的IT工程师。”一次项目组内部会议上,阮福明略带诙谐地鼓励大家说。
测绘专业出身的系统工程师张昊楠,如今编写起软件程序有模有样;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胡广浩和王斌,讲起地震勘探知识来头头是道。一次海试,水下设备前部定位精度偏差稍大,张昊楠同其他项目人员反复利用多学科知识,经过上百次试验,十余次更换位置转换参考坐标系,最终找到了合适的参考坐标系,顺利解决了问题。
正是靠着项目组人员这种钻研好学、锲而不舍的精神与毅力,他们使水下设备的定位精度达到国际同类软件的水平。并且,随着对核心算法的掌握,“海途”系统对水下设备的容错率可以随着海况等外界因素的变化而调整,这就打破了国外软件的限制,对一线作业效率的提高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好钢用在刀刃上
任何软件的研发,都是为了更好的应用。“海途”系统历经7年的摸索,进行了大大小小海上试验数十次,而每一次试验的开展,都离不开兄弟单位的支持与指导。正是通过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不懈努力,“海途”系统才能收获现有的成果。
“‘海途’综合导航系统的研发是极具意义的一件事情,我们应该尽快通过国家行业标准认证,让研发应用于生产。希望以后‘海途’系统在摆脱国外垄断的同时,着眼于解决油公司的迫切需求,加快相关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推广,在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推动作用。”“海途”系统项目验收组、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勘探部相关人员在验收会上提出期望。
截至日前,“海途”系统正在筹备常规三维地震勘探的试生产作业,并计划于2019年实现多船联合作业、宽方位作业等非常规功能。随着研发步伐的稳步迈进,“海途”系统注定会在中国海油勘探史上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