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广西汽车集团让改革成为发展“永动机”

文章来源: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8-12-26

在时间长河中,四十年只是一瞬。但对于自强谋发展着的广西汽车集团来说,承载着数次转型升级的奋斗激情,在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企业精神激励下,不断实现自我突破,成为了中国汽车工业3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和零部件企业全球百强。

挺立潮头,“改”出一个微车龙头企业

1978年,正值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向神州大地,这时广西汽车集团的前身柳州拖拉机厂刚被列为全国八大拖拉机厂之一,是唯一的地方性国有企业。企业自1958年建厂,3年造出第一台拖拉机,苦干加实干促使产销量以每年40%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产能达到了5000台。但当时的柳州拖拉机厂进入了产品生命周期的后阶段,由于体制机制的问题,使得计划经济时代的国有企业问题突出。随着农村推行承包制,不再包销工业产品,工厂积压了大量的拖拉机,比如1980年工厂积压的拖拉机就有1713台。当时的柳州拖拉机厂处在非常严峻的生存困境。

如何走出濒死的绝境?唯有求变,唯有改革。

当务之急,要解决的是生存的问题。柳拖人自谋出路,以杂养专。一方面组织精干的队伍,到各地农村收回无力还贷的拖拉机,还银行贷款,减轻债务负担;一方面开展多种经营,生产适销对路的短平快商品,如织布机、缝纫机等,成功维持了企业经营。从1980年到1984年,柳拖共生产织布机8457台,缝纫机26086台,共创造工业总产值2466万元。“以杂养专”战略初战告捷。

“杂”有了丰硕收获,“专”也在乘胜前进。但是,织布机和缝纫机市场终有一天会饱和,不是长久之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企业率先从市场因素来考察下一步战略。当时我国汽车工业是“缺重少轻微空白”,经过多方试探求存,五菱人瞅准了微车领域,拉开了“广西制造”的辉煌序幕。

在那缺乏精密测量及制造器械的年代,柳拖人硬是凭借着一股子倔强,将样车拆卸出的5500多个零部件一一手工测量、绘图、制模,用不适配的机床一点点轧再用铁锤一点点敲修,在两年内,1982年生生拼装出了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发、广西制造的微车。由此,获得了国内首个微车生产权,并于1983年成为国家定点生产微型汽车的四个企业之一,1985年,柳州拖拉机厂正式更名柳州微型汽车厂,1987年,五菱商标正式启用。秉承“微型汽车精品,中国柳州五菱”的发展观念,克服资金、政策、人才、设备短缺的困难,五菱人多次进行技改,产品线逐渐丰富,产销量不断实现突破,直至1998年,五菱牌微型汽车产销量突破10万辆,成为了国内微车行业产销量龙头企业。载人运货,“柳微五菱”在全国的城市乡间随处可见,更远销东南亚、中东、南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靓女先嫁,“铺”开广西汽车康庄大道

然而,急速加剧的市场竞争、粗放式管理和盲目数量扩张的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五菱一方面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围绕“做好做强 再做大”的战略思想,把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好、成本控制好,在精益生产管理下初步提高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当时中国不断寻求参与世界市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在2001年进入WTO,国门的打开吸引了无数拥有成熟技术和管理的外资企业,五菱利用这一绝佳时机,从1999年-2002年,用三年多时间引进了上海汽车工业集团、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有世界五百强到广西投资。

2002年被业内人士定名为中国汽车企业的“合资重组年”——时年6月,五菱以最优势的资源,与上汽集团、通用汽车中国公司三方合资成立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开创了“中、中、外”合资先河。自此,一个五菱裂变为“两个五菱”(上汽通用五菱与五菱集团),资源的重新分配和运作机制的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在变革的阵痛中也铺开了“广西制造”的康庄大道。

锐意进取,“造”出百亿新五菱

对于汽车集团来说,三方合作留给它的是分散落后的生产体系、庞大的后勤服务系统,生产经营举步维艰。但,“‘三方合作’对集团来说,与其说是‘舍得’,倒不如说是勇气的抉择,是自强不息谋发展的精神的升华。”广西汽车集团董事长韦宏文这样总结道。在面临一次次困境中,五菱人顶住了压力,以大局为重,敢为人先,再次以变革谋发展。

在完成三方合作这一重大改革后,汽车集团调整结构,剥离辅业,集中精力打好汽车零部件、发动机、专用汽车三大主业。“十一五”期,集团投入21.2亿元对三大主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

2007年,在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汽车集团又干成了一件大事,集团以零部件、发动机及专用汽车核心业务资产,与香港上市公司合资成立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将资本流入工业公司再反哺给集团实业,实现汽车制造做大做强,使国有资本融进了国际资本市场,加快国际化进程。

集团加快推进部分产业和资产尽快完成改革及调整,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公司的销售收入也从合资之初的10多亿元,于2009年跨上100亿元的台阶,成功实现再造一个新五菱,与合资公司上汽通用五菱同步发展,为促进广西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与时俱进,“转”出升级加速度

2010年以来,汽车市场发生巨变,国家调低经济发展速度,取消鼓励汽车产业政策,传统生产制造水平已经不足以满足客户需求。集团进一步加大改革和开放的力度和广度,积极引入人才,全面升级生产技术,紧盯乘用车零部件拓展,抢抓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以此作为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勇挑高端微型商务车下车体、新型微车悬挂系统和驱动桥开发等重大项目;根据市场的特殊区域用车情况,公司先后开发出城市小公交、电动观光车、微型货柜车、五菱校车等车型,今年,网约五菱微公交登陆天津,智能驾驶观光车和5G无人驾驶观光车在南宁园博园首次亮相,打造智慧便捷的交通模式。

转型升级,就向最前沿技术升级,多点多线向“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新一代技术要效益。在公司冲焊件厂前地板生产线上的13台机器人,一小时能自动焊接45个零部件,相当于27个人的工作量。冲焊件厂通过不断升级,已拥有157台机器人,自动化率已达65.22%。据统计,集团公司目前共投入自动化生产线108条,机械人807台。开展信息化平台建设、数字化监控项目初见成效,为充分挖掘公司产品全生命同期的生产效能和经营效率提供了有力支撑。智能仓储物流项目持续改进中,广西最大的立体仓库也坐落在此,这也是广西汽车行业整体智能仓储物流的首次尝试。汽车底盘智能工厂已经排产,该项目填补了国内突破了我国后桥/独立悬架装配生产线关键短板装备国产化空白,形成关键技术的行业标准与专利,不仅全面为企业在关键零部件制造上提质增效,更将成为广西在打造高水准汽车底盘零部件智能化生产模式标杆。

放眼世界,“圈”来好几个伙伴和机遇

登陆海陆双向开放新高地,开拓国内国际双市场。与全球先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合作,站在全球高度上引资引智,短短两年时间,公司与佛吉亚、美桥等多家世界强企,在乘用车座椅、内外饰、传动等系统展开合资合作,建成3家合资公司。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合资合作不仅丰富产品线,提升生产质量,扩大市场销售,更重要的是引进技术和管理,在学习中消化,在吸收中创新,将外来的汽车行业精华转化为集团未来自主创新的强大支撑和转型发展后劲。

在“引进来”的同时,汽车集团也在“走出去”,2017年7月12日,集团首个海外基地印尼生产基地建成投产,这是公司在国家倡导“一带一路”大环境中进行的。印尼是海上丝绸之路和东盟的重要窗口,只要能充分发挥其在东盟贸易中的投射作用,便能进一步影响整个东盟市场。印尼项目总投资2.1亿元人民币,投资建设包括冲压线、焊接线、装配线在内的共6条主要生产线,打造底盘件、冲焊件等乘用化零部件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将此作为海外事业的起点,展现了全球化的宽阔视野,同时也标志着集团以柳州、桂林、青岛、重庆、贵阳、印尼六大基地“跨省出海,多点联动”的战略布局形成。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仅是公司制造基地的“福地”,也是重点开拓的外部市场。公司8座以上的观光车从2014年起批量出口越南市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就在12月18日,自主研发的五菱客车出发菲律宾,这是五菱客车首次“出国”,也是公司对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一份小小献礼。

40年来,广西汽车集团始终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40年来,广西汽车集团始终锐意进取,与时俱进,充分显示了转型发展的勇气和力量。百尺竿头,再进一步,站在新时代新起点,集团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实现新的突破,实现新的发展倍感信心,坚持通过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培育发展新动能来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企业,广西汽车集团定会在改革开放的新浪潮中跨出成功的步伐。

【责任编辑:王钰】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