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检查员正在对即将发货的产品进行检验 贾克帅 摄
近日,宝武集团马钢轨交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签下万件南非铁路毛坯客货车轮订单,强化了“中国造”车轮的国际市场地位。马钢车轮产品代表了“中国造”轨道交通装备的国际水平,也见证了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从无到有、从落后到走出国门的辉煌历史。据了解,马钢交材公司的前身可追溯到建成于上世纪60年代的国内首座车轮轮箍厂——马钢车轮轮箍厂。
在马钢交材公司智慧中心一楼的“中国辗钢车轮展示馆”内,一件件型号各异的车轮、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和历史资料,似乎都在诉说着“火红岁月”的奋斗故事。1961年2月,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作出了把车轮轮箍厂建在马鞍山的决定。一声令下,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纷纷来到马鞍山,为给中国火车穿上自家造的“跑鞋”夜以继日地拼搏。亲历轮箍厂建设、已85岁高龄的苏瑾老人告诉记者:“我进厂时才25岁。之所以选择马鞍山,一是靠近长三角,交通便利;二是靠近长江,不愁水源;三是工业基础不错。”据了解,自1881年到上世纪60年代,我国只能生产部分冷铸生铁车轮,但质量差、寿命短、性能不稳定,导致事故频发,大量车轮和轮箍只能靠进口。“所以邓小平同志说‘把钱用在刀刃上,再困难也要建成我国自己的车轮轮箍厂’。”苏瑾说。
“其实,轮箍厂的建设在1961年以前就启动了,那是苏联援建项目,但由于苏联后来中止了援建,所以我们就在马钢另起炉灶。”回忆起当年,苏瑾笑着说,“老马钢人都叫它‘争气轮’,就是要争一口气,非把它造出来。”
1962年5月,车轮轮箍工程在马鞍山一片荒地上破土动工。然而,从工人到专家,谁都没有经验,只能靠曾在苏联实习过的一批工人的印象设计,所需的设备也是从零研制。工程在建设期间,自始至终有来自中央的密切关注和地方的充分协作。时任冶金部副部长的夏耘在1962年至1964年,带领冶金部工作组常驻马鞍山。1963年11月18日,马钢车轮轮箍厂成功轧制出第一个国产轮箍;1964年7月29日,又成功地轧制出我国第一个直径840毫米的辗钢整体车轮。至此,我国首座车轮轮箍厂全面建成。消息一出,轰动全国,中央各大媒体都对此进行了报道。
据介绍,马钢车轮轮箍厂全部建设工程包括炼钢、车轮、轮箍、公用设施、机修等13个系统,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投资2.5亿元。它的建成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而且为我国轨道交通尤其是高铁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石。时光荏苒,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轮箍厂延伸出较完备的轨道交通产业链,产品应用在高铁、地铁、机车等多个领域。“中国造”车轮跑遍了广袤的祖国大地,并奔驰在欧洲、美洲、亚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