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国资委力推资源短缺型企业转转型发展

文章来源:宜昌国资委  发布时间:2012-10-09

  实施专题调研,提出实施六大战略应对资源短缺难题


  资源短缺型企业如何着眼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在实施结构调整中拓宽思路,寻求新的路径,实现做大做强,是当前众多产品生产性企业面临的难题。今年以来宜昌市国资委立足推进资源短缺性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对宜昌17家企业展开调研,结合宜昌实际明确提出了资源性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指出转变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明确提出了资源短缺型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思路和对策。

  转变发展方式,是当前国企发展的首要任务,更是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实现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为摸清宜昌产品生产性企业资源和原材料供求情况,着眼于企业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宜昌市国资委组织专班,深入宜化集团、安琪集团、兴发集团、当玻集团等17家生产性企业,采取实地查看,走访座谈和发放问卷等方式开展了调研,在对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资源短缺型企业着眼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思路和对策。

  一、 宜昌资源性企业发展对宜昌经济社会的效应

  资源型企业是指对自然资源实施开发和产品生产,促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的企业。综观宜昌资源型企业的发展历程,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少带来五大显著效应。

  一是资源开发促进地方经济脱贫致富。宜昌现有矿山企业860多家,主要分布于夷陵区、远安县、长阳县、兴山县、秭归县、五峰县等山区县市,从70年代起,随着宜昌化学工业的蓬勃兴起和发展,即出现磷矿、原煤等矿产资源的较大规模的开采,国家开采、乡镇集体开采、个人开采相继出现,并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使一些贫瘠乡村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夷陵区樟村坪村、远安枸家垭村等就是在当地磷矿资源开采中实现村民脱贫致富的。

  二是资源利用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随着化工行业的发展,人们对资源财富的认知不断提高,力促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的意识不断增强,产品研发能力不断提升,一批化工企业立足自身优势,推出了一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如宜化集团由最初普通磷肥生产到生产离子膜烧碱、磷酸;兴发集团从最初的磷矿粉到生产五钠、六偏磷酸钠、磷酸乙铵等精细化工产品,在抢占产品市场制高点的同时,效益指标成倍增长,有效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

  三是资源性产品不断由粗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转换。

  上世纪末期,号称“亚洲磷矿心脏”的宜昌市,对矿产资源没引起足够重视,很大程度上是出卖原始磷矿资源或进行粗加工获取微薄效益。磷化工只有黄磷、普钙和五钠3个初级产品,至80年代磷矿资源利用开发才不断走出“三多三少”格局。即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低技术含量多,高技术含量少,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并不断向高产品档次、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迈进,开发出一批在国内外叫得响的高精尖产品。宜化集团是集磷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为一体的大型化工集团。早在“十五”时期就按照宜昌市打造国家级化肥基地的部署,建成了年产150万吨磷复肥厂,生产出了品质优良的高浓度磷复肥。宜昌兴发集团也是依托丰富的磷矿资源快速掘起的化工企业,现拥有三聚磷酸钠年生产能力25万吨,黄磷10万吨,六偏磷酸钠6.6万吨,二甲基亚砜2万吨,次磷酸钠1万吨,五硫化二磷1万吨,酸式焦磷酸钠1万吨。主导产品出口亚、欧、美、非等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最大的六偏磷酸钠生产企业,华中地区最大的磷化工生产基地。当今正努力实现工业级磷化工产品向食品级和电子级转变,无机磷化工向有机磷化工延伸,并朝着国际一流的环保型精细化工企业迈进。

  四是珍惜资源、保护资源意识逐步增强。资源是有限的,珍惜资源、保护资源不但关系到生态环境,更直接关系到子孙万代生存和发展。随着人们知识和素质的提升,资源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一方面弃贫采富现象在矿产开发企业得到遏止。不规范开采、乱开乱采,采品位高的弃品位低的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着眼可持续发展,限量开采,规范开采得到有效实施,宜化矿业公司按企业对磷矿资源的开采能力年可达到200万吨,按照规定限额,每年实际开采仅180万吨 ,有效控制了磷矿资源的开发。

  五是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已探索出有效途径。近年来伴随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稳步推进,宜昌一批资源短缺型企业致力转型发展。一方面,寻求资源富集地,科学实施对外投资办厂。近年来,宜化集团、安琪集团对外投资已逐步拓展到贵州、新疆、广西、河南、内蒙等全国20多个省市,形成20多家子公司和孙公司,年增销售收入20多亿元,利税 2亿多元,投资回报率达50%到100%,已成为宜昌国有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很大程度上对本埠企业起着反哺作用,支撑着宜昌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立足自身优势,多业并举。宜化集团针对本地资源短缺,化工发展受限等问题,积极进军房地产等多领域,近年来在诸多因素制约面前,企业始终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物资集团原是一家以仓储、物流为主导的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实施“三大板块”战略,即“仓储物流壮大一块、旅游开发成长一块、传统产业复兴一块”,在短短的3年中,依托自身优势,成功收购和开发了青龙峡、车溪等旅游景点;积极参与三峡物流园中心项目建设,形成辐射“一线、两点和三区”的区域性网络。其中,三峡鑫物汽车城强势辐射渝东鄂西;致力变废为宝,金属回收、民用爆破不断向专、精、特、新方面发展,通过资产整合和改革改制,盘活存量资产过亿元,企业从多年亏损中脱颖而出。

  二、资源短缺型企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对17家资源性企业调查,磷矿、原煤、石英沙、糖蜜、硫磺、硫铁矿等是其产品生产主要原材料,主导产品主要原材料需求情况表明,资源短缺在宜昌工业企业已表现十分突出。虽然外地原材料的购进弥补了本地资源科短缺,但同时也带来系列困难和问题。

  一是本地资源趋于枯竭,生态环境恶化 。宜昌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宜昌资源特别是磷矿、煤矿等资源即出现大规模开发,致资源储量逐年减少和枯竭,既制约了相关工业的发展,又带来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调研的17家产品生产性企业可以看出,20多种产品,主要原材料资源短缺率平均达50%以上,有些原材料基本全部从外地购进。随着资源枯竭,矿山由富矿变穷矿,对地方的社会贡献率开始降低,地区经济效益也急剧下滑。如原以香溪河矿务局为主导的宜煤集团很大程度上是因资源枯竭致企业生存困难,不得不破产解体。同时资源型企业除存在“三废”污染外,还存在一些特有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地塌陷,固体废弃物堆放,水资源的破坏和空气污染等,有的已严重危及到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依赖外地资源,企业产品生产成本攀升。由于本地资源短缺,部分原材料不得不从外地购进,运输费、人工费等产品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宜化股份公司从外地采购原煤,每吨增加成本150元至200元,安琪集团宜昌本部从外地采购糖蜜每吨增加成本200多元。近年来,通过对外投资办厂,既开辟了新的产品市场,规避了本地产品的相互刹价恶性竞争,又可以减少产品运输成本。据了解,贵州宜化尿素除每吨生产成本低宜昌200多元外,销售价格每吨也高于宜昌200多元。安琪集团外地投资的5家公司活性干酵母每吨生产成本平均低于宜昌300至500元。

  三是企业空间受限,规模发展难度加大。我市以资源为主导的产品生产性企业大多位居城区或城市郊区,由资源、场地限制加上特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和三峡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构建,这些以资源消耗为主导的工业企业,不但存在环境污染问题,而且企业发展空间受限,规模发展已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实施外迁和转型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三、资源短缺型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宜昌共发现矿产资源1000多处,矿种88种,矿床377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近2000亿元,潜在价值居全省前列。宜昌资源性生产企业主要对煤、磷、硫磺、硫铁矿、汞、石英砂等矿产资源依附程度较高,全市原煤年开采量400多万吨,年需求量500多万吨,20 %依赖外地购进;磷矿石本市年开采量600多万吨,年需求量800多万吨,25%来自宜昌周边地区。其它矿产资源虽然现阶段能基本满足宜昌生产性企业需求,但长此以往也势必导致资源短缺。

  矿产资源作为天然的生产要素本身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耗竭性、稀缺性、分布不均衡性、不可再生性和动态性等特征。资源短缺则是制约企业生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宜昌过去对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不够,更缺乏既有利于资源开发,又能够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法律和制度保障。特别是促进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区域经济发展、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生态环境治理、资源勘查开发、资源税费改革等多个领域,导致在规范管理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综观资源短缺型企业现状,要着眼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已势在必行。

  第一,转型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资源型企业依托资源形成和发展,而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有周期性的,即开发——高潮——衰退——枯竭。能否在资源的经济周期后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国内外大量资源型企业发展的事实表明,选择的发展战略不同,其结局也截然不同。一种是完全依托资源优势,自始至终发展资源性产业,资源性产业“一业独大”,经济结构严重畸形,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区域内可开采资源的条件及资源性产业的发展,结果在资源的经济生命周期后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矿竭企衰”的结局。另一种则是在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资源性产业,推动经济规模壮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非资源性产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不再主要依靠资源开采,从而避免了“矿竭企衰”的结局。如我市所属的兴山县,以兴发集团为主要经济支撑,依靠的是当前丰富的资源优势,但这优势总有枯竭之时,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未雨绸缪,从战略上尽早谋划经济结构调整,这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二,转型发展是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资源的有限和不可再生特征,决定了资源型企业发展并非永无止境。资源型企业一旦失去资源和产品市场,企业必将随之陷入发展困境。我市原宜煤集团、富磷集团等资源型企业,正是在资源枯竭之后企业出现的衰败,至今仍有大量历史遗留问题,政府承担巨额负担。资源短缺型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摆脱困境,实现做大做强,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另辟蹊径谋发展,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四个协调”。即: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才能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三,转型发展是遏止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举措。资源短缺型企业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等问题。一方面是因为粗放型开采,造成资源损失和浪费,另一方面是因为资源回收率和土地复垦率很低,加速了资源枯竭速度。由于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保护和及时治理,必然造成地表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从而引起地下水和空气的严重污染,致使资源所在地的生活质量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因此,要想从根本上遏止资源短缺型企业的生态环境恶化,除了加大治理力度外,必须加快转型发展,从源头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

  四、实施“六大战略”推进资源短缺型企业转变发展方式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经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

  所谓转变发展方式,其实质就是经济结构调整,即通过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逐步减少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逐步实现经济结构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基于宜昌资源型企业发展现状,首先要要明确转型发展的思路。即: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低效粗放、资源环境代价过高,转变为高效集约、要素组合,优势充分发挥、可持续的格局;产业结构由低水平重复建设、服务业落后、高端产业实力弱,转变为技术含量较高、服务业比较发达、整体竞争力较强的格局;区域发展由区域生产力布局不合理、发展差距过大、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转变为特色优势明显、区域发展比较均衡、公共服务协调的格局。在转型发展的措施和对策上必须实施“六大策略”。

  第一,实施宏观经济调整战略,在优化产业布局结构上下功夫。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促进企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首选之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针对目前我市国有经济发展现状,一是要加快改造传统制造业,提升其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大力开发和使用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生态环境友好的先进适用技术,加速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坚决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振兴装备制造业。二是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立足宜昌优势,发展现代物流,综合旅游等服务产业,与当今发展需求相适应,与构建现代化特大城市相适应。三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开发科技含量高、产品档次高、附加值高,市场短缺的产品;四是提升产业价值链的地位,尽快从低附加值的组装生产向产业链的上游升级。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和对外投资,健全开放经济的风险防范机制。创建布局紧凑、产业聚集、资源节约、功能优化、开放和谐的企业发展新模式。

  第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推动多向、多元发展上下功夫。

  单纯过度依赖资源,产业结构单一,一业独大,是资源短缺型企业病根。转型发展就是要摆脱这种局面,实现多元化发展。面对工业化跃升期、城镇化加速期、节能环保攻坚期、新技术革命成长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期的时代特征,必须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动力,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跨越发展为目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并购重组和项目建设为重点,调整优化资源型企业的布局和结构。一方面积极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正如兴发集团重组磷化集团,推动资源向优势主导产业集中,向重点品牌企业集中,实现专业化、集中化、集群化。另一方面,资源严重短缺的企业,要超前谋划新产品开发,提前介入新兴产业领域,突出发展质量和效益,注重发展的前瞻性,审时度势,抓好重大投资、重大项目兴建,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尽快走出资源短缺的束缚,努力适应经济形势变化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新需求。

  对宜昌磷化工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磷化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规模到结构、从技术到产品,必须切实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坚持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紧紧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提高对外开放程度,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增强在大开放前提下大力提升技术发展能力;要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磷化工科技开发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按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做好磷资源利用、磷复肥生产和磷精细化工产业链的区域配置,加快做大做强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链,重点发展磷资源产业链,黄磷清洁生产链,中低品位窑法磷酸产业链,精细磷化工产业链和高浓度磷复肥产业链,推进磷化工产业持续、健康和稳步发展。

  第三,实施资源高效利用战略,在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上下功夫。

  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刺激了对资源和要素的过度消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规范竞争秩序,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优化结构、促进创新和提高效益上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性、市场供求状况和环境代价的资源价格体系。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定价和监管机制。推广资源有偿开采制度。完善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加强激励性、限制性和惩罚性制度建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

  第四,实施资源保护战略,在规范资源管理上下功夫。

  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宜昌宝贵财富,必须规范开采、有节制开采。针对宜昌磷化工业发展及资源开采现状,必须把住“三关”

  一是实行总量控制, 额定矿山产能。为了确保整治成果,从2001年起,宜昌市就开始实行磷矿开采总量控制、凭证调运。每年根据市内加工企业年需求量制定开采总量控制计划,由市政府行文下达到县区,再由县、区政府行文分解到采矿企业和相关部门, 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已取得显著成效。实践表明,这种额定矿山产能,对矿山年开采总量实行票据管理的做法,是保护磷矿资源科学开发利用的有力、有效、有利的一项重要措施。这项措施的实施,遏制住了矿山企业“有水快流”、“有财快发”的短视行为,杜绝了供大于求、低价倾销非理性行为的发生,延长了矿山开采服务年限,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资源保障程度。

  二是建立电子监管站,堵住非法营运。目前我市在夷陵、远安和兴山三县区各磷矿区的主要道路建立了6个监管站。各监管站都建立了电脑验票、电子监控、电子计量、稽查拦截和电子追踪系统,形成了完善的电子监控网络。电子监督管理站的建立,有效控制了非法开采计划的实施,遏制了乱采滥挖行为。这一措施的实行,使长期困扰宜昌矿业的乱采滥挖之风逐渐平息。针对目前资源短缺现状,必须进一步强化这一监管措施,堵住非法营运和资源流失。

  三是制定开采条件,抬高准入门槛。我国曾经有过一时的“矿业热”,引发大量的社会资本向矿业领域疯狂挺进,把巨额资金当敲门砖,力图砸开矿业领域的大门,取得资源积累财富。宜昌磷矿理所当然地会像磁石一样粘住了矿业投资者的眼球,国内外想到宜昌办矿的人趋之若鹜,络绎不绝。客观评论,把资金投入矿业开发,把矿业当事业发展的投资者是主流,他们的行为符合政策法律法规,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应当鼓励和支持。但只想取得矿权,转手倒卖矿权,先把地盘圈到手,再谋取个人私利的投资者也大有人在。原昌达化学工业公司民营化改制和矿山资源整体低价转让,很大程度上带来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损失。因此,今后对矿产资源的拥有和开采,必须抬高准入门槛。

  第五,实施循环经济战略,在实现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上下功夫。

  循环工业就是建立工业系统的循环再生产过程,尽量将“工业三废”消灭在生产过程中,以实现工业生产的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磷化工,特别是黄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资源化,是宜昌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关键,而将废弃物做到资源化的技术则是攻克这一关键的根本。必须紧紧揪住这个“牛鼻子”组织攻关,从而在这个关键点上不断取得技术突破。

  目前,兴发集团在黄磷规模化、清洁化技术和黄磷生产中的“渣、气、热”利用技术方面取得系列性进展,已利用这些技术对黄磷装置进行技术改造,同时采用电除尘技术改造现有的湿法除尘和尾气净化提纯技术,改变了绝大多数企业只将尾气作燃料使用的处置方法,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充分利用,生产出碳化学品;采用钢铁行业中间包技术改造水淬磷渣处理方法,充分利用熔融磷渣的热能生产出微晶玻璃、微细粉掺合料等高档建材,改单纯卖磷铁为将其深加工生产出磷酸钠盐联产钾肥、氧化铁红。黄磷生产中对“渣、汽、热”废弃物资源化的成功突破,把令人头痛的污染源转化为滚滚而来的财富源,为宜昌做好磷资源的节约利用、持续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宝贵经验。

  强化节能减排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方面。资源型企业要着力从经济发展结构上实现减排,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清洁生产,循环利用,走出一条低耗无污染的新路子 。

  第六,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在追求扩张、转移、反哺效应上下功夫。

  资源短缺型企业实施对外投资办厂是转型发展重要途径之一。一是有利于实行资本扩张。经过多年的发展,宜昌一批优强企业通过内涵改造和提升,已积蓄了相当可观的能量,具备了对外扩张的条件和实力。以资本输出来带动产业输出、技术输出、劳务输出和商品输出已是大势所趋。资本的“外溢效应”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本地资源短缺,发展场地受限的情况下,走出去发展不失为良策。宜化集团、安琪集团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与对外投资企业的低成本扩张是分不开的。二是有利于产业优势的延伸。近年来宜昌化工、生物产业集群已具备完整而又高度关联的产业链,在一系列要素瓶颈制约的情况下,把外地资源看作是本地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市场、一个基地甚至是一个车间,以此来用足用好异地的各项资源和政策优势。安琪崇左公司驻地是中国最大的甘蔗种植基地区,是生产糖蜜的主要原材料,安琪崇左公司投产后不但使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而且下游产品又为当地造纸业发展提供优质原料,同时,污水经处理后制成肥料应用于甘蔗,实现循环利用。三是有利于实现市场对接。宜化、安琪在全国各地有着广泛的客户群,但地域的阻隔往往造成了库存的增加、交货期的滞后以及运输成本的提高。通过对外投资选择资源丰富、客户相对集中的区域,建立生产基地,开辟销售窗口,既可降低生产成本,又可实现市场的无鏠对接。四是有利于规避环保制约。宜昌化工企业受本地资源条件及生态承载力的限制,加快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对外投资后可另辟蹊径,进而腾出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产业的优胜劣汰。尤其是通过产业的优胜劣汰,留住科技含量高、投入产出高的产业,“请”出环境污染高、资源消耗高的产业,既调整了产业结构,彰显了区域产业比较优势,又优化了发展环境,从而实现产业的腾笼换鸟。资本输出也不等于资本外流,更多的是反哺地方经济的潜在动力。只要根在宜昌,无论在外怎样发展,都能通过各种方式的反哺,实现对本土经济的驱动和催化,达成双向共羸。因此,要鼓励有条件的优强企业在加大本埠企业投资与发展,为本埠经济发展作贡献的同时,走出去,实施对外投资,壮大骨架,增强实力。对实施总部经营一体化模式,于本埠缴纳税收,为本埠经济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对外投资企业,给予适当的奖励。

  当然对外投资企业必须立足宜昌,效应宜昌,为宜昌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总结推广安琪集团“总部经营一体化模式”经验,统一品牌、统一收购、统一价格、统一管理。由总部母公司以市场销售的一定比例收购集团子公司产品,并统一进行市场定价销售,产品价差有效转移,从而给宜昌本地带来新增税收,实现了总部所在地与子公司所在地“多赢”局面。对投资子公司实行非生产性开支监管、招投标监管、分析化验监管、投资收益监管、生产安全监管,压缩管理层级,形成整体效应,实现扩张、转移、反哺等效应。

【责任编辑:${content.getAttrByFlatName('zrbj').value}】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