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国企改革三年回首纪实——2005年“两个置换”

文章来源:兰州国资委  发布时间:2008-03-05

  2005年“两个置换”  换出炉中一片春

  2005年1月27日,兰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兰州市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并召开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会议通过了领导小组的组织机构和国企改革”393”攻坚战的总体方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宝生在兰州市国企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国企改革攻坚战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通过体制创新激发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攻坚战,是命运战、总体战和决胜战。并提出判断国企改革的标准是:“两个置换,四个到位”,要把资产重组工作做好,通过改革促发展,通过改革消除制约兰州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2月24日,兰州市召开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工业、商贸两大行业改革方案,9个改革配套政策,8个暂行规定。前期筹备工作已全部就绪,为即将全面展开的国企改革攻坚战制定了完善的配套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3月2日,兰州市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动员大会在省政府大礼堂隆重召开。会议要求,要把打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确定为今年全市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兰州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总决战正式打响。

  3月10日,国企改革“393”攻坚战政策汇编和实务问答指导丛书(红皮书)第一本出台,7月份、8月份和11月份又连续编印了三本。四本红皮书涵盖了配套政策、暂行规定、会议纪要、改制实务、案例选编等内容,配发到各部门、各县区、各企业,对企业改制实行了规范,提供了政策依据。

  3月23日,省政协副主席、市长张津梁先后深入兰州棉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兰州制桶厂、兰州汽车齿轮厂和国营华兴电子机器厂等四户国有企业进行调研,并针对企业改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现场办公。

  4月12日,省政协副主席、市长张津梁主持召开市长办公会。会议决定:每月召开一次市长办公会,集中研究解决国企改革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各部门在职权范围内,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自行消化解决,不能解决的上报市长办公会进行研究。

  5月16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兰州市国企改革攻坚战第一次经验交流会。兰州供水集团、高压阀门厂、矿灯厂、民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介绍了企业深化改革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7月16日,28户市属拟破产工业企业与市政府国资委签定破产工作责任书。

  8月4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宝生在兰州平板玻璃和兰州蓝天浮法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调研时指出,要推动以产权改革、资产重组、制度创新三位一体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要坚持“破、改、调、转、开”五个方面并举。

  8月,省市领导多次深入改制企业调研。

  10月13日,兰州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标志着我市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体系进一步完善,从整体上盘活国有存量资产的操作平台搭建完成。

  11月15日,兰州市召开“决战50天,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主体任务”动员大会。市长助理、市政府国资委主任牛向东代表市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向全市发出总动员令,要求以决战的姿态抓住今年最后50天时间,全面完成“393”国企改革“两个置换”主体任务。

  11月19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国企改革攻坚战第二次经验交流会。兰州化肥厂、兰州柴油机厂、兰州西太华工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五户企业作为改制的典型企业,分别介绍了企业深化改革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12月1日,市国企办、市政府国资委、财政局、劳动保障局联合召开会议,督察落实重点企业改制、企业职工安置及费用方案审核。会上,市国企办、市政府国资委与49户改制重点企业签定了《兰州市国企改革“393”攻坚战重点企业改制进度责任表》。

  12月2日,兰州市“国企改革攻坚政务大厅”成立,为改制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12月31日,市政府国资委与西固区等四个县区人民政府签定协议,兰州汽车齿轮厂等11户企业所办的11所学校移交县区管理,标志着企业主辅分离改革、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全面展开,将使企业减轻负担、轻装上阵。

  走过兰州市国有企业改革启动年,让我们再回过头看看此前兰州市国有企业的现状:240户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47亿元,负债总额103亿元,净资产44亿。除了兰州燃气集团、兰州真空设备厂、佛慈制药集团三家略有赢利,另有不超过10%的企业盈亏持平之外,其余200多家企业全部处于亏损,甚至瘫痪状态。由于大部分企业在1995年以后经营状况就陷入困顿,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成批的招工了,导致国有企业职工年龄老化。到2004年底,35岁以下的国企职工占全部职工总数的比例不到20%。240家国企在册职工83680人,离退休人员45668人,这些情况也是2004年底兰州市政府国资委成立以后才摸清。

  兰州市国有企业已到了不得不改的危急存亡之秋。

  2004年11月17日,兰州市政府国资委成立;2005年2月,以市委书记陈宝生任组长,市长张津梁任第一副组长的兰州市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下设兰州市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企办”)。领导小组提出一年抓“两个置换”、二年抓资产重组、三年抓规范发展的战略部署。全市上下空前集结,一场改变10万多兰州人命运、改变240多户国有企业的命运、改变兰州经济发展命运的攻坚战打响了。

  2005年3月2号,在全市国企改革动员大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宝生指出,这是一场事关兰州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又一次大规模的覆盖全社会的思想解放,是兰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迈过的“一道硬坎”;全市上下要合力攻坚、务求全胜。省政协副主席、市长张津梁表示,这个“坎”必须要迈,无法回避。

  国企办和市政府国资委很快成为这场艰苦战役的指挥中心。并明确改革思路,提出了不可能采取其他城市国企改制“逐家逐户”推行的思路,只能打一场“营造一种改革氛围,整体推进,短期突破”的攻坚战。进而确定的改革规划是,第一年完成全市240户国有企业的“两个置换”(国有产权置换、职工身份置换),第二年实施资产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第三年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为确保一年内完成“两个置换”,2005年底国企办开设“国企改革政务大厅”,将国资、劳动、房管、土地、规划、财政等改制相关职能部门集中于些,采取流水线作业。

  “第一年是内部革命,是‘打扫庭院 降低门槛’,为第二年资产重组做准备。”市长助理、市政府国资委主任牛向东这样表述2005年的“两个置换”。他谈到:“改革第一步即理清产权,同时有偿解除国有企业职工的国有身份,切断国有企业对职工承担的无限责任及职工与国有资产的联系。我们的工作方式可以说是“5+2”、“白加黑”,所谓“5+2、白加黑”是指我们的工作时间常常是五个工作日加两个休息日,白天加黑夜。把企业产权界定清楚、把国有企业职工身份解除,是整个改革的第一步。因为涉及到千家万户,所以推进难度也最大。”“ ‘两个置换’共耗费成本32.3亿元。其中10.2亿是以现金方式支付,另外22亿是以国有净资产量化的方式支出的。而兰州市2006年可支配财政收入仅为33亿元。当初我们预计‘两个置换’中,有35家企业要破产,需要付出的现金约为7亿元,而实际上,由于企业情况比预想的要糟糕,最终有67多家企业实行了破产,致使现金支出大大增加。而现在还有一部分资金未到位,估计全部到位后,要付出现金10多亿元。但不管有多大困难,我们绝对确保改革资金到位。” 省政协副主席、市长张津梁说。

  由于改革攻坚的战略目标明确、组织领导得力、政策配套到位、操作规范有序、成本分担合理、维稳责任落实、社会氛围浓厚、舆论导向正确,以及社会中介组织参与,再加上在改革中兰州市政府国资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有情操作,2005年,兰州市国企改革俨然已成破竹之势。当年底,96.3%的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革,98.6%的职工置换了国有身份。绝大多数职工由“企业人”平稳过渡到“社会人”。“两个置换”顺利完成。

  这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是源于完善配套的政策保障。此次改革攻坚战涉及面之广,难度之大,成本付出之巨,前所未有,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首先面临的关键问题就是政策支持是否有力、是否到位。为此,兰州市研究制定了系统的配套政策,出台了两个纲领性文件及一系列鼓励企业改制、规范企业改制行为的配套政策,对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推动国企改革,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这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是源于竭尽全力的资金支持。迄今兰州市国企改革“393”攻坚战共支出成本32.3亿元。其中10.2亿是以现金方式支付,另外22亿是以国有净资产量化的方式支出的。市级财政年度预算安排一部分、调整支出结构节余一部分、出让国有存量资产筹集一部分,以及争取省国企改革专项资金支持一部分,筹集到的企业改革所需的专项资金已全部发付到位。

  这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是源于创新高效的工作机制。为了确保攻坚战顺利实施,兰州市大胆创新,采取了许多超常规的工作机制:市领导全员责任制、高效的专题例会机制、现场办公机制、联合办公机制,以及“白加黑”、“5+2”的超常规的工作机制等等。

  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副局长周放生到兰实地调研时,对国企改革的“兰州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兰州作为西部重镇,国企改革的难度在同等条件下要比中部和东部难度大。兰州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完成了产权置换和职工身份置换的主体任务,这几乎是一个奇迹!国企改革“兰州模式”的成功推行,对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国企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05年人情化的“无振荡”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content.getAttrByFlatName('zrbj').value}】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